《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寫的。作者描寫了他和他的朋友們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色,展示了鳥的天堂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表達了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命景觀的贊美以及對大自然和祖國河山的贊美之情。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朗讀練習,不僅使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還使學生體味出了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祖國大自然的美。這個課時以朗讀課文的方式體現(xiàn)了新課標倡導的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教師范讀課文
讀前明確目標:邊聽邊想,課文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教師范讀時,語調甜潤、純美,字正腔圓,富有激情,強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作者細致入微的描寫活起來,不僅使學生聽到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贊歌,而且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視覺,讓那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榕樹,讓那群鳥紛飛、百鳥爭鳴的美景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根據課文的意境導讀
我指導朗讀,不是泛泛地指導全文而是抓住重點句段,進一步強化形象,使作者筆下的景物在學生的腦子里活起來,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第一部分寫作者和朋友們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景色,體現(xiàn)了大榕樹的靜態(tài)美。我抓住了榕樹的大、茂盛、美麗指導朗讀。關于大,通過突出數(shù)量詞“許多株”“一株”“兩株”,讀出大榕樹的大。“真是一株大樹”,學生讀時習慣性地強調句中的“許多”,實際上讀的時候應該強調的是“一”,而不是他認為的許多株,也不是朋友說的兩株,這就要聯(lián)系前文的句子讀好這句話,并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或那樣讀。關于榕樹的美麗,我重點指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中的“簇”和“堆”,通過這兩個詞,讀出樹葉的多,長得茂盛?!澳谴渚G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指導學生讀這一句,同時引導學生想象、看圖、看錄像、看課件,體會榕樹旺盛的生命力,體會榕樹雖老卻充滿年輕的活力。有這些理解做鋪墊,再加上教師發(fā)自肺腑的點撥、朗讀,學生早已按捺不住一讀為快的欲望?!斑@美麗的南國的樹”一句,是作者對大自然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由衷贊美,所以,要讀出飽滿的贊美之情,讀后能使他人深切地感受到這棵美麗的大榕樹的確是鳥的天堂。
作者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看到的是一幅眾鳥紛飛、百鳥爭鳴的動態(tài)圖。這一段語氣是躍動的,是愉悅的,“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要讀出鳥的種類多和作者看到這么多鳥后的欣喜。在讀“有的粘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和“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兩句時,引導學生提問:三個“有的”說明了什么?應該怎樣讀?“那歌聲真好聽”,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通過這樣引導,學生讀出了鳥的活潑可愛和作者掩飾不住的快樂心情。讀“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時,提醒學生注意從兩個“到處”中你有什么感受。經討論,學生知道這是說明鳥多后,一定會用肯定的語氣讀。經過這樣的指導,學生會全身心地在興趣盎然中完成讀書任務。
三、回味課文,進一步讓學生誦讀——這是表達性地讀
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把自己放到課文中去。由于課文上的內容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感受不深,誦讀時也難有感情。這篇課文是以第一人稱的寫法記敘的,我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作者,走進課文,與主人公一起活動,啟發(fā)他們設想:如果你站在那株茂盛的大榕樹前面,看著那簇簇綠葉,聽著眾鳥鳴唱,有何感想?這樣,學生的心與文中的“我”息息相通,當讀到“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和最后一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時,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并把這種情感通過朗讀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達到課堂教學的朗讀高潮。
語文教學的靈魂是情感,只有充分地朗讀才能逐步感知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易于同作者溝通感情的情境,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實踐,在朗讀中去體會,去感悟,去沉淀。因為我做到了這一點,所以,課堂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 河北灤縣榛子鎮(zhèn)王官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