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國演義》之魅力老少難當,若要討問原由,必告之曰:計謀與忠義也!論計謀,三國人物用計之巧妙,設(shè)計頻率之高,計謀效果之精彩就算孫臏也得為之興嘆;論忠義,劉關(guān)張趙的生死情節(jié)成為難以超越的人倫典范和道德標尺。
關(guān)鍵詞:三國 曹操
中圖分類號:I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a)-0228-01
1 大舍之一:常人思路是:做大事必先從小事著手
可是曹操向來都是大手筆,最擅長“大舍大得”,為了“熊掌”不是舍“魚”而是舍命。
董卓入主漢室后,曹操決心殺董卓,他慷慨激昂地說:“我是大漢開國功臣曹參之后,歷祖歷宗食漢祿已經(jīng)有四百年了。如果不思回報,那么和禽獸又有什么不同?我之所以屈身而事董賊,實際上是虛與委蛇,要等待時機,好為國家除害。今天事情不成,反被追緝,只能說是天意啊。”的確,曹操原本深得董卓信任,是董卓極為倚重的寵臣之一,借助這塊跳板他很容易平步青云??墒撬麉s背棄董卓的信任,舍命單刀謀刺董賊,以失敗告終。這個結(jié)果很可能在他意料之中,那么曹操他圖什么,曹操得到了什么?—— “大義”。他的言行不但打動陳宮放了自己,以后又被袁紹率領(lǐng)的十九路諸侯視為虎膽英雄而為座上賓,甚至連劉備是何許人都不知道的大首領(lǐng)袁紹,卻能夠?qū)Σ懿俟文肯嗫?,這就是曹操所“大得”—— 在新的政治格局中最初的聲望與資本。
2 大舍之二:曹操總是能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主動作出正確的取舍
董卓之后,天子流亡關(guān)中,在對待漢天子的問題上,曹操和袁紹的謀士們都各自提出過同樣的主張“奉迎天子”。當時,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戰(zhàn)爭正如火如荼,作為十九路諸侯之首的袁大將軍傲慢短視,掂不出孰重孰輕,竟然小覷天子之威,對奉迎天子毫無興趣,將此事置之不理。而精明的曹操經(jīng)過反復(fù)思量毅然決定:暫時放棄與各路諸侯的較量,以“勤王”平亂之名、倡義軍轉(zhuǎn)而迎接天子回許昌,直到那時,那些平庸之輩才明白天上的餡餅落在了“曹賊”之手。
曹操所“得”的餡餅實在太令人炫目了,那簡直就是一個撬動地球的杠杠:曹操名義上“擁護皇帝順從民意,此乃大順;秉持天下公道以收復(fù)豪杰,此乃大略;堅守大義招致賢士,此乃大德;此數(shù)者皆備,即使目前力量薄弱,也能成燎原之勢?!辈懿俚臋?quán)謀是無與倫比的,他為漢獻帝建立宗廟,修造宮殿,使許都成為政治、文化的中心,各色人才不期而至。像荀攸、郭嘉、鐘繇等謀士,典韋、于禁、徐晃等武將,都是在此前后投奔曹操的,這樣一來,曹操手下人才濟濟、文武齊全,被曹操“嫁接”了的朝廷脫胎換骨、煥然一新。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歷來為正統(tǒng)所不容,被說成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實際上,漢室衰微的根源在沖質(zhì)二帝時就已經(jīng)埋下了。歷經(jīng)沖質(zhì)恒靈四朝,天災(zāi)人禍,皇權(quán)旁落,軍閥紛爭,民變蜂起。曹操具有政治家的深邃眼光,也有梟雄的膽略雄才,他看到就算自己死心塌地地忠于漢獻帝,大漢王朝氣數(shù)已盡,它退出歷史舞臺已是大勢所趨。此后,他要施展抱負實現(xiàn)統(tǒng)一北方的愿望,就不再依靠拼死蠻干,只需運籌帷幄就能決勝千里,這不是大得又是什么?
3 大舍之三:舍徐州,保濮陽
曹操在濮陽任太守時,父親曹嵩在來濮陽的路上,途經(jīng)徐州被山賊殺害。曹操遷怒于陶謙,盛怒之下起兵攻打徐州。誰知正當曹操和陶謙在徐州激戰(zhàn)時,陳宮勾結(jié)呂布,竟攻占了濮陽。是繼續(xù)打還是退兵?荀彧進言說:“昔高祖保關(guān)中,光武據(jù)河內(nèi),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yè)。”殺父之仇常人都足以激怒瘋狂,曹操豈能“忍”得了?曹操就是曹操,他拿首席謀士的話去賭自己的輸贏從未有一次閃失,這次他又忍了。放棄攻打徐州,不但回兵奪回濮陽,還順勢奉迎了天子,這次他又贏了。
曹操的肚量非常人能比,即使當時的劉備也只能望其項背。劉備在是非面前原本也是有大舍大取之德,他曾經(jīng)屈尊降貴三顧茅廬,也曾經(jīng)置生死于不顧攜襤褸百姓一起逃跑,還曾因疼惜趙云摔了孩子,可是劉備卻因兄弟之死亂了方寸,如張飛般魯莽草率,一意孤行東征孫權(quán),執(zhí)意打破三國鼎立的平衡局面,在復(fù)仇的魔鬼面前,他不考慮經(jīng)由蜀道行軍打仗之艱難,他也聽不進諸葛亮的逆耳忠言。最終導(dǎo)致蜀國的衰敗與早亡。
為了大計,曹操死了爹都能忍住,劉備被桃園之義所困,死一兄弟就起兵伐吳以至身死慘敗,正如諸葛亮所諫:不明大義,輕重不分。終被小義所誤。
“忍”是“舍”的高級境界,它意味著舍棄原來堅守的原則,意味著必須改變不能改變的習慣甚至本能。曹操通過無數(shù)的“忍”換來了根基的穩(wěn)固。
4 大舍之四:舍“恩怨”求人才
曹操是個大手筆的伯樂。三教九流,悉為所用。最重要的是,從來不為私人恩怨而動搖用人的原則,曹操籠絡(luò)過的人有不少是他的對手或仇家,例如陳琳、張遼、關(guān)羽、徐庶、荀彧等。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文》中歷數(shù)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后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荀彧曾經(jīng)是袁紹門下,投奔曹操后,曹操稱其為“吾之子房”;俘獲張遼后曹操親自為其松綁,降低身架丟掉恩怨來表示對人才之愛惜;就連給他帶來禍害的呂布,若非劉備不懷好意地參了一言,曹操也定會愛若至寶。曹操對關(guān)羽百般恩寵萬般敬重換來的是關(guān)羽封金掛印千里走單騎,可是曹操沒有絲毫的惱羞成怒,他親自送走關(guān)羽還贈送錦袍。且看曹操收獲了什么:荀彧在戰(zhàn)略上為曹操制定并規(guī)劃了統(tǒng)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zhàn)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成為曹操的首席謀士和功臣;張遼率領(lǐng)八百勇士大敗孫權(quán)十萬大軍,且差點活捉孫權(quán),威震江東,名揚天下,成為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而在逃亡的華容道上,于生死關(guān)頭挽救了自己性命的人恰恰就是自己以誠相待過的關(guān)羽。曹操舍掉的耐心、真誠都得到了加倍奉還,真可謂有容乃大。
以曹操之功,眾大臣都擁戴他為國公、加封九錫。荀彧卻以“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睘橛煞磳Υ耸?。那么,曹操配不配晉升國公呢?其實,我們的曹阿瞞早就擁有了帝王的胸襟與氣度:他割發(fā)代首顯示了對百姓的珍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顯示了他對人才的渴慕;“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啼?!斌w現(xiàn)出他對戰(zhàn)爭的憎惡和對統(tǒng)一的渴望。這種帝王胸懷和政治家的氣魄遠遠超出了平庸者的愚忠和群雄之淺陋。曹操只稱“公”不稱“帝”,原本就是謙虛至極了。
5 舍得的精髓在于:明大義,善堅忍,有包容
正像“陰”與“陽”、“禍”與“福”一樣,“舍”與“得”又何嘗不是人生的哲學(xué)。每一個由稚嫩走向成熟的人身上,每一件成功的事情后面,蘊含了多少個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舍與得。由近及遠,宇宙萬物正是在舍與得的相互輔助相互轉(zhuǎn)化之中才達到融洽和諧,穩(wěn)定統(tǒng)一。
舍得的精髓在于:明大義,善堅忍,有包容。把握好這些尺度,便等于把持了人生的平衡和成功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