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案例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門藝術,也是高校法律法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方向和趨勢。法學案例教學是一種側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法律問題、解決現實矛盾糾紛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以學生討論為主體、以教師設問引導為主線等為基本特征。文中著重闡述了高校國際私法本科階段案例教學應該注意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 國際私法 案例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法學案例教學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
法學案例教學法是高校法學教學的一門藝術,基本特點就是教學中選用精當的案例,以啟發(fā)學生對案例的討論為主體,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法律的思維對法律事實進行分析的能力,實現對法律基本原理和規(guī)范的準確理解。中國人民大學的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編的《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叢書》序言中說:“作為一名民法教師,我認為在民法教學中應當特別注重案例教學……因此,作為一個民法教師如果只能教授規(guī)則的語義、演化、特征甚至是規(guī)則間的聯系,但沒有教會學生將特定的規(guī)則與相應的社會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并進而運用規(guī)則去解釋現實生活和處理各類糾紛,這種教學活動在我看來是不成功的”。可見,案例教學是法學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方式,是高等院校法學本科階段教學改革的發(fā)展勢向。
在本科法學教學中要貫徹案例教學法就必須準確把握和理解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法學案例教學法是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側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法律問題、解決法律糾紛的基本能力。法律本身的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因此案例教學就必須給學生以模擬化的場景,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這種情景中以激發(fā)自己發(fā)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它強調和看重的是學生分析、思考和討論的過程,對結論本身不太注重;它重在是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過程。案例分析是一個從具體案例到學科理論,再從學科理論到具體案例的雙重思考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其中貫穿著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的辯證邏輯思維能力。換句話說,通過模擬真實場景的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興趣得到釋放,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鍛煉。
(2)以學生討論為主體,以教師提問引導為主線??涿兰~斯創(chuàng)立課堂教學論以來,從事教學研究的專家一致都認為:教學過程是貫穿著教與學的矛盾運動過程,教與學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它既對立又統(tǒng)一。只有調動教師和學生這對矛盾的兩個面的積極主動性,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傳統(tǒng)教學方法注重教師的主導性,過分強調單一的知識灌輸,形成了一種注入式傾向的教學風格,這種風格對教師而言,容易操作,但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將受到影響。案例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呈雙向互動關系,教師和學生都有了新的角色意識。教師不再是運動場上的“運動員”而是“教練”,教師在教學中通常起組織、指揮作用,他的任務是對案例進行選擇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學生不再是觀眾和聽眾,而是教學場上的“運動健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可以論辯、質疑,發(fā)表新看法、新觀點,形成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激活思維,點燃智慧的火花。
(3)以案例為媒介,滲透著法律原理和法律規(guī)范。案例教學是以經典案情事例的探討、研究,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具體擴展到一般,從而達到對事物的內在本質的認識,遵循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們的認識規(guī)律。當然,在以案例探尋法理之前,必須以一定的法律法學知識的介紹做前提,通過案例教學,一方面印證法律規(guī)范和法學理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也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以案說法,法從案來。傳統(tǒng)法律法學教學以概念先行法規(guī)鋪述,即通過系統(tǒng)的抽象的理論知識講授,講授中引用相應的實踐事例加以佐證;而案例教學法則以現實案情事例先行,即通過大量的事例剖析,讓學生在感性事例中引申出對應的理論結論,對自己的本體認知結論加以發(fā)揮印證,深切感受正確思路的內心滿足,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對法律理論知識的探尋和內心感通體驗。因為每一個案例都有社會現實的源泉,學生能感同身受、親臨其境,能夠以其敏銳的觸角增加了其感性認識。學生的感性知識越豐富,對抽象的理論的理解就越深刻。
2 國際私法課程特點
國際私法是法學的一個分支,國際私法是以具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法律關系為調整對象的獨立的法律部門,它與國內法方面的法律學科諸如憲法學、民商法學、婚姻法學、民事訴訟法學、仲裁法學等法律學科聯系緊密,并在這些學科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學生學習本課程之前,要對上述學科的知識,至少是民商法學的內容有一定掌握。否則,學習起來困難很多。教學或學習中應注意本學科與上述學科的課程的相互銜接,以便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本課程。它與國際法方面的法律學科,諸如國際公法學、國際貿易法學、國際投資法學等法律學科緊密聯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調整國際經濟交往和國際民事往來中產生的各種法律關系。
由此可見,國際私法課程是法學本科階段中較高層次的學習的內容,它建構在眾多其他基礎法學知識的基礎上,是“抽象中的抽象,理性中的理性,知識架構跨度大”。因此,是最需要案例教學的一門法學學科,感性案例的引用和教學事關本學科教學的成效。
3 國際私法課程案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案例教學法在高校國際私法課程本科教學中實施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是法學本科教育教學值得研究的問題。運用案例教學并不等同于舉例教學。舉例教學比較簡單,可以隨時插入,信手拈來,不必精心準備,更沒有啟人思索的耐人尋味。然而案例教學卻有其完整的實施過程,這個過程大體包括三個階段,即課前準備、課堂討論、總結點評階段。而在這三大階段中,以下環(huán)節(jié)確是至關重要的。
3.1 教師課前精選案例
法學案例教學中,學生是主角,學生的討論分析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部分。為了實現教學目的,重要的是實現討論的成效,因此教師應該課前進行效果預估并做好充分準備,關鍵的準備工作是:優(yōu)選案例與確定分析思路、重點難點。因為案例教學中不是任何一個案例都適合于教學,也不可能把案例涉及到的所有問題都拉入教學過程中去分析。王利明教授認為:第一,所選案例應該具有典型性和系統(tǒng)性。案例不在大小,內容不在繁簡,關鍵在于能不能解釋一個或者數個法律規(guī)則的內涵及其運用。第二,案例應該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難性。換言之,即使是情節(jié)非常簡單的案例,也可能出現多種結論性意見。第三,案例的選用不能夠完全拘泥于現行法的框架。因為現實生活是多種多樣的,立法本身具有被動性。①因此,選擇案例一般要符合以下兩個要求:一是案例具有針對性,圍繞教學目標而設;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二是典型性,富有區(qū)分度,學生具備思考的意義,可以培養(yǎng)法律意識。比如,國際私法中關于自然人權利能力沖突的時候,可以舉這樣的案例來討論:中國女生李某(某大學西班牙語系)結交了一個西班牙在中國經商的男子阿德拉,并建立了戀愛關系,由于意外懷孕,他們回到西班牙商議婚事,由于西班牙男子阿德拉出現車禍而死亡,李某傷心過度而早產,孩子出生5小時后死亡,由于阿德拉在西班牙和中國留有動產,李某和阿德拉的父母對于阿德拉的遺產繼承產生矛盾,李某起訴于西班牙和中國。這個問題就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并串連國際私法中的國籍沖突、權利能力沖突、公共秩序保留和管轄權等問題。三是客觀性,最好是現實中發(fā)生的案例,編入法院案例精選中,這樣案例本身就富有現實意義。
3.2 設問引導,學生討論
精選案例只是案例教學的前提準備,案例教學的實現還要靠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設問引導與學生的熱烈討論。在案例的討論中教師的設問和語言啟發(fā)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學就應當是一個不斷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師擬設問題應考慮以下方面:一是要圍繞教學目標。提出的問題緊扣學習的理論知識,引導思考和討論的方向。二是提出的問題具有現實趣味,符合學生的知識儲備水平,有思考的可能。三是提出的問題要具體化,對綜合性理論能夠以具體問題分解。四是問題具有發(fā)散性,要多角度變化。五是問題之間具有連貫性,能夠環(huán)環(huán)相扣。
學生課堂討論的形式一般有兩種:全體討論和分組討論。但是無論以何種形式討論,都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注重教師的引導,但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角色主次不能夠顛倒。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學生是討論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引導學習者去探討案例中復雜的、深層次的、有爭議性的問題,協助學習者進行討論。針對復雜的疑難案例,教師也可以設疑方式加以引導,給學生提供選擇思路。但是,教師在引導中不能夠出現結論性暗示,因為這樣會誘發(fā)學生的“懶惰”潛能,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第二,對學生的探索行為要以鼓勵和肯定來不斷強化。案例討論中學生探尋的結論無所謂正確與否,注重的是分析方法和研究方向是否科學。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對同一問題存在不同意見是正?,F象,爭論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爭論不是爭吵,旨在對問題的分析,切忌人身攻擊,教師要特別注意杜絕此類傾向。另外每個人的發(fā)言都能夠迸發(fā)思維的靈光,是彼此學習的借鑒,只有科學的肯定和尊重才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和促進共同進步。
3.3 總結評議階段
在課堂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發(fā)表個人意見和學術問題專家的結論。對學生的異議允許保留,并鼓勵課后探究??偨Y中不能夠對發(fā)表低水平或錯誤意見的學生加以嘲諷或責備,只要有參與精神,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和引導。同時在總結中對教學的知識點要進行體系化梳理,指導學生鞏固掌握,必要時,可以要求學生進行書面總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