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校有效教學探索的逐步深入,我們日益注重有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組織與落實,為樹立正確的有效教學理念,形成“關注課堂,講究效益,提高質量”的價值取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如何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揮教學目標的導引作用,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思考的主要問題。
一、樹立“目標牽動教學”的理念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是一堂好課的規(guī)劃。教學設計方案的內容包括學習內容特征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而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 “眼”和“魂”,只有目標制定得明確、合理,教學設計才有效,整個課堂才會有活力,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成功開展教學活動的先決條件。
實際上,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和展開的。教學目標具備支配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在規(guī)定性,起著支配和指導教學過程的作用,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jù)。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它首先確定教學對學生學習內容所達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學有明確的方向;其次它給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提供測量和評價的標準,是教學評價的依據(jù),既有導向功能又有調控功能。如何讓學生學得有效,教師教得有效,基于課程標準,形成準確而恰當?shù)哪繕硕ㄎ怀蔀殛P鍵的一環(huán)。
二、科學設定教學目標
(一)目標設定的主要依據(jù)
課堂教學目標至少應分出兩個層面,一層是總目標,即課程目標;一層是具體目標,即課時目標。一切具體教學目標的設定,都應該考慮課程目標的要求,但課時目標則是應由教師開發(fā)來完成的。目標定位來源于課程標準,教師首先將“課程標準”轉換成“學習目標”,再據(jù)此設計與目標相匹配的教學設計、學案設計、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主體,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依據(jù)《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而且設定的過程要考慮教科書提供的內容及其所能訓練的能力體系,但更應該考慮學生的狀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準確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和認知水平,尤其要緊緊圍繞有利于學生終身發(fā)展而設定目標。
(二)教學目標的設計原則
1.科學性原則。是指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注意其實現(xiàn)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各方面的教學目標不一定都能達到最高層次,通常應該選擇位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即能促進學生經(jīng)過努力能夠達到的層次要求。較高層次教學目標并不要求一步到位,可以考慮設計成動態(tài)的、相互聯(lián)系的若干層級目標,使目標具有發(fā)展性。
2.系統(tǒng)性原則。它要求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從教育的總任務出發(fā),把握它在“課程目標—學期(學年)目標—單元(課題)目標—課時目標”,這個逐級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任務分析方法,對任務作逐級分解,從而準確地確定具體和細化了的教學目標。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目標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設計。
3.全面性原則。包括三個方面含義:一是教學目標的制訂要面向全體學生,既要制訂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教學目標,又要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出適當高的要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充分地發(fā)展;二是教學目標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三維目標要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要體現(xiàn)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思想,在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促進其情感體驗,幫助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三是教學目標要體現(xiàn)開放性與多樣性,以便識別和挖掘學生的各種智力潛能,培養(yǎng)其多元的智力結構。
4.層次性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每節(jié)課可能都包含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但通常情況下由于受知識本身以及學生實際和學習環(huán)境所限,一節(jié)課要實現(xiàn)所有的目標可能是不現(xiàn)實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優(yōu)先選擇重要的、具有關鍵性、迫切性的目標作為主干,對其它目標做出妥善的調整和安排。要從知識的記憶目標到理解與運用目標,再到能力發(fā)展、解決實際問題和情感體驗等目標,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特別是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類領域的目標不能急于一時,需要制訂一個比較長遠的計劃逐步完成。
5.具體性原則。是指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明確、具體、有針對性。要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結構、能力水平、生活閱歷、興趣、習慣等,把教學目標具體化。
6.甄別性原則。傳統(tǒng)教育理念往往關注的是學生的智力有多高,而現(xiàn)代教育理念則更關注學生的智力類型。如有的學生喜歡學習理論,有的學生擅長實驗,有的學生長于表達,等等。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應該具有甄別性,通過有限的學校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找到一條比較適合他的發(fā)展方向,其意義將遠遠超過學科教學本身。
(三)教學目標設計需要處理好的幾對關系
1.教育目的與教學目標。教育目的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總要求,是教學目標的確定、實施和教學活動評價的基本依據(j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必須通過一個個具體教學目標的完成才能夠得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是教育目的的下位目的,各目標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的。但是,不能把教育目的與教學目標簡單理解為總目標與下位目標之間的關系。教學目標的完成,不能一定保證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必須在教育目的的總攬之下,把握教學目標之間以及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保證教育目的的最終達成。
2.主導與主體。我們必須面對兩個現(xiàn)實問題:一是教學目標由誰確定,二是教學目標為誰確定。這涉及到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等基本理論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一般都體現(xiàn)得比較好,但學生的主體作用卻往往體現(xiàn)得不夠。所以,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在考慮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環(huán)境以及教師的自身特點以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以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xiàn)。
3.預設目標與生成性目標。教學目標應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教學內容所蘊含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等靜態(tài)的有限目標,通常由課程標準規(guī)定,由教學任務來體現(xiàn),且能在課前進行預設;二是在教學活動中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激發(fā)出來的生成性目標,它是動態(tài)和無限的,難以在課前確定。預設的目標相對于學生而言是人為外加的,反映著社會對人的成長發(fā)展的基本要求,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我們可以把它作為教學目標的“底線”;生成性目標相對于學生而言是內在自發(fā)的,體現(xiàn)著教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構成了教學目標的“上限”。預設目標和生成性目標這兩部分的有機融合,構成了完整的教學目標,無論忽視哪一方面,都會導致教學活動走向極端——要么是變成“教師中心”,要么是變成純粹的“學生中心”,這都不符合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
(四)教學目標設計的基本步驟
1.目標分解。教學目標自上而下的分解過程,是一個不斷具體化的過程。課時教學目標是教學目標中最為具體的目標,要確定課時目標,就必須明確其上位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及其相互關系;要設計單元教學目標,就必須明確其上位目標—年級教學目標及其相互關系;要設計年級教學目標,就必須明確其上位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及其相互關系。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為正確教學目標的確立打下基礎。
2.任務分析。任務分析是指對學生為了達到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規(guī)定的知識以及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進行具體的剖析。通常的做法是,從已確定的教學目標開始提問和分析:如果我們要求學生獲得教學目標所規(guī)定的能力,那么根據(jù)目前學生的認識水平、知識基礎,他們必須具備哪些次一級的從屬能力,而要培養(yǎng)這些次一級的能力,又需具備哪些更次一級的能力……這種提問和分析一直進行到教學起點為止。
3.起點確定。要設計出合適的教學目標,就不能忽視對學生的分析,需要對學生的學習起點能力進行分析,即確定教學的起點。教學起點的確定,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作用發(fā)揮,教學起點定得太高,則可能導致課時教學目標過高,超過了一般學生的能力,并且導致學生產生畏難心理;教學起點定得太低,則會在學生已掌握的內容上或教學活動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并可能導致學生厭學心理。一般說來,確定教學起點,主要應該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以及學生目標技能的分析。
4.教學目標的科學表述。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目標應是對學生通過教學后應該表現(xiàn)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明確的表述。關于課程標準中目標陳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結果性目標,二是體驗性目標。結果性目標主要用于對“知識與技能”目標領域的描述,體驗性目標主要用于反映“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目標領域的要求。
結果性目標可以按照馬杰的行為目標理論來表述,知識領域常用的行為動詞有:
①知識——說出……名稱、列舉、選擇辨認、回憶、描述、指出、說明等;
②領會—分類、敘述、解釋、選擇、區(qū)別、歸納、舉例說明等;
③應用—列舉、運用、計算、改變、解釋、解答、說明、證明、利用等;
④分析—比較、對照、區(qū)別、檢查、指出、評論、猜測、圖示、計算等;
⑤綜合—編寫、設計、提出、建立、形成、鑒別、歸納、總結等;
⑥評價—討論、選擇、對比、比較、評價、判斷、總結、證明等。
技能領域的目標一般要在學生的體驗操作中體現(xiàn),常用的行為動詞有:
①模仿層次—模仿、嘗試等;
②獨立操作層次—運用、使用、設計等。
③精確—精確地完成某些操作;
④聯(lián)接—將各種動作有效和諧地聯(lián)接起來。
體驗性目標可以按照格倫蘭的內部過程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目標理論來表述。它既反映學生學習的內部心理變化,也反映學習的外顯行為變化結果。常用的動詞有:
①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選擇、接受等;
②反應—陳述、回答、完成、選擇、列舉、遵守、稱贊、表現(xiàn)、幫助等;
③價值判斷—接受、承認、參加、完成、決定、影響、區(qū)別、解釋、評價等;
④組織—討論、組織、判斷、確定、選擇、比較、系統(tǒng)闡述等;
⑤價值體系個性化—改變、接受、判斷、拒絕、相信、解決、要求、抵制等。
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科學地設計教學目標,切實把握好教學過程中“教什么、學什么、評價什么、達成什么”的問題,才能夠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教學設計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操作程序,而教學目標的制定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又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倘若確立教學目標這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必將導致教學活動的偏差或失誤。因此,要搞好教學,我們就要抓好目標制定這個環(huán)節(jié)。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