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21-01
不否認,課堂上偶爾的沉默是另一種美麗;不否認,課堂上短時的靜美是一種張力。
可是,當我們以各種方式把課堂交給學生,或給他們充分表達的機會,或給他們認真思考的空間時,我們的大多數(shù)學生卻似乎認定了“沉默是金”。我們所追求的有活力、有深度、有厚度的課堂,最終成了沉悶的課堂。除去年齡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課堂的沉悶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與文本情感共鳴點的錯位
古人云,言為心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當文本觸動學生的內(nèi)心時,學生自然能有感而發(fā),反之,則可能導致課堂的沉悶。
曾經(jīng)聽一位老師講《臺階》,整堂課結(jié)構(gòu)明了,思路清晰,但學生的鴉雀無聲使得教者的激情顯得尷尬。我很奇怪,這樣一篇能觸動人心靈的文章學生怎么無動于衷!
其實文章真的很好,質(zhì)樸自然,深情滿滿??粗切┑椭^的孩子們,看著他們各樣的穿著打扮,我忽然想到一句話——父親,你沒那么滄桑。我想我們的孩子心底可能是這樣認為的。其實,細想,他們也應該是這么認為。他們的父親大都在40歲左右,與平時讀到的一些文章中所述的“頭發(fā)花白”、“兩眼渾濁”、“爬滿皺紋”之類相去甚遠,那個是他們的爺爺甚至是太爺爺?shù)臉幼?。如此說來,孩子們要去理解的“父親”其實是我們的父親,這是一個錯位。學生找不到一個情感的共鳴點,讓他們怎好不沉默?
二、與教師對話聚焦點的錯失
師生對話是一節(jié)課進行下去的主線。圍繞一個或幾個話題進行有深度有寬度的對話,對話的聚焦點要明確而清晰,否則,會出現(xiàn)教與學兩方各說各的,或者教者唱獨角戲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課堂的沉悶。
仍以《臺階》這節(jié)課為例,教師本應該搭建一個平臺或者還原某種場景,讓學生去體會、去理解??墒遣糠掷蠋焻s問學生,你覺得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呢?學生沉默。學生本來就覺得離這個“父親”比較遠了,老師卻來了個這么很“政治”的說法,師生之間對話的聚焦點的錯失,讓老師將自己的那種成人化、模式化的理解,硬生生地扔給了學生,學生能不沉默嗎?
三、與同伴交流中心點的游離
小組合作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使得學生之間在輕松氛圍中充分交流,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享受了成功的喜悅。
然而,當某一種教學技巧只剩下形式的時候,其效果便會適得其反。
執(zhí)教《蔚藍的王國》這篇課文時,曾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讀著“____”這樣的句子,仿佛看(嗅、聽)到了____,請學習小組合作交流。這樣設計旨在引導學生主動走入文本,充分發(fā)揮想象,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但是在小組交流的時候,有的學生的答案是“用怎樣的修辭手法達到怎樣的效果”,有的同學僅僅將句子擴充了一下,全無想象和聯(lián)想,有的同學雖然點明了句子,也說出了想象,但是想象與句子之間全無聯(lián)系。面對此種偏離小組討論中心,七嘴八舌,次序混亂,小組內(nèi)的成員最終搞不清楚到底該怎樣表達,于是在全班交流的時候出現(xiàn)冷場局面。
綜上所述,課堂沉悶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上三點,當然,不排除還有別的原因。那么我們該拿什么拯救你,沉悶的課堂?
其實很簡單,就是給學生一個動起來的理由。
一、要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我們的情感體驗不等于是學生的。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點,滲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整個課堂教學情味盎然。
比如教學《都市精靈》一課,該如何讓學生動起來,主動深入文本呢?經(jīng)過思考,發(fā)現(xiàn)往屆學生對今昔對比鮮明的兩只“大呆鳥”非常同情。于是我以兩只“大呆鳥”作為情感切入點,以情牽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我是這樣設計的:假如北京的那兩只“大呆鳥”(或許這樣的稱呼更具悲劇意味)與文中的鳥獸可以相遇,它們一定會暢談各自的生存狀況吧,請以第一人稱設計一段話,寫出大呆鳥、紅嘴鷗、白鴿、海獅、海鳥等動物的生存狀況(其中“大呆鳥”為必選項),并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自己這樣設計的理由。
然后教師用PPT展示:比如,我是來自上海的白鴿,我生活得自由、快樂,在這里人們把我當成朋友,孩子的小胖手是我自由嬉戲的避風港,大人的肩頭是我溫馨的搖籃,瞧我多幸福!設計理由:因為第9節(jié)的“漫步”一詞寫出了鴿子悠閑自得的神態(tài),鴿子無需擔心危險的降臨,而孩子和鴿子的親密無間更是人與鳥和諧共存的完美詮釋。
兩只“大呆鳥”悲慘經(jīng)歷,以及教師的舉例,為學生進入文本提供了一個情感上的突破口,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很快全情投入課堂,入情入境的進行了角色體驗,由“大呆鳥”到動物的生存狀況,到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從而比較深刻地理解了主題。
二、要精心引導,耐心等待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囿于自己的預設,但課堂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的空間。語文課就應該把文本交給學生,給學生架設橋梁,引導他們?nèi)プx去悟,去表達,這樣學生才會還給你美麗的意外。
在執(zhí)教《紫藤蘿瀑布》時,我設計了欣賞花瀑、聆聽花語、感悟生命等環(huán)節(jié),意在讓學生由表及里,深入文本。通過媒體展示、美讀課文等形式欣賞了花瀑之后,我感覺到課堂并沒有預想中的那么生機勃發(fā)。于是,在聆聽花語的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從紫藤蘿的角度去想想,十年之前后的變化讓自己感悟到了什么呢?學生稍微沉默了一會兒,有人在位置上小聲地說,我沒有公布“標準答案”而是趁機鼓勵并耐心等待,交流的聲音漸漸大了起來,學生的思維又因為有了前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而被激活,說出了類似于“有生命就有希望”這樣富有哲理性的話,讓聽課的老師驚嘆不已。學生在最后達成了這樣的共識:紫藤蘿的花語是一首生命的歌,吟唱著超越苦痛的灑脫,吟唱著生命不息的信念,這生命的哲思流進了我們大家的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耐心去等待、去啟發(fā)、去傾聽,唯有這樣,才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引出師生心靈的對話,打破課堂的沉悶,讓課堂變得有活力、有深度、有厚度。
三、要教會學生學會交流、學會表達
很多班級都有學習小組,要教組長學會組織、主持本小組的學習,每次討論問題,組長要讓小組成員熟悉、領會本次合作學習的中心問題,并督促成員圍繞該問題去閱讀去思考,然后依次說出自己的想法。小組交流的時候,組長要帶頭發(fā)言并盡力讓本組成員都能暢所欲言。同時組長要做好必要的記錄,可以寫下總結(jié)性的發(fā)言。
作為組員,要在合作交流中相信自己,敢于表達,并學會傾聽,聽懂別人要點,敢于質(zhì)疑,會作中肯的評價。
正如形成課堂沉悶的原因很多一樣,拯救沉悶課堂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學生一起打造生機盎然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