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chuàng)新”式學習。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學生閱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nèi)容。
關鍵詞 學生為本 轉變教法 合作探究 積累素材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學生人生發(fā)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在校期間善于閱讀的學生,出生社會后一定是一個具有很強的表達能力的人,一定會是一個喜歡用語言去與人交流、與人溝通的人。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也有義務指導學生進行好閱讀教學的訓練。經(jīng)過多年的時間與探索,我認為要想切實做好學生的閱讀訓練,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扎扎實實為學生服務,為學生的將來著想。
一、學生為本,教師主導
閱讀教學應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線,以發(fā)展語文綜合閱讀能力為主旨,在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具有顯性標志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上,借助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來展開。
其具體要求是:
(1)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材料;
(2)通過略讀、速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
(3)通過精讀、默讀的技能實踐,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行鑒賞性、研究性閱讀。同時,要在“三個維度”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展開個性化閱讀。
二、立足文本,轉變教法
語文課的重點是要閱讀文本。學好語文的關鍵就是要善讀書。語文課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中真正學好“語文”。
在語文閱讀課中,應注意以下對話:
(1)與文本對話。如“文章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 我是這樣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這些”等等;
(2)與作者對話。如“為什么要這樣寫?寫作意圖是什么?寫作意圖是否體現(xiàn)得很清楚?”等等;
(3)與編者對話。如“為什么將這一篇課文組織在這一單元?為什么要涉及這道題?‘研討與練習’與‘讀一讀,寫一寫’有什么區(qū)別?編者的意圖是什么”等等。
課堂教學的順序上,應遵循“先學后講”的原則。課堂教學最理想的狀態(tài)應該是學生帶著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與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應該是教師帶著已經(jīng)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qū)W生,把結果講給學生聽。
當然,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掌控學生及其課堂的能力,也只有這樣的教師才可能放手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行動,否則就會失控,甚而至于造成課堂胡亂,一塌糊涂。
三、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chuàng)新”式學習。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學生閱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nèi)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zhì)疑啟發(fā),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zhì)和思維習慣?!皠?chuàng)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各人把文章內(nèi)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jīng)驗、文化內(nèi)存、思想情感等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lián)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nèi)容,并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應注意的是在研討、創(chuàng)新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引領作用,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閱讀體驗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必要時進行科學合理的糾正和引導,決不能無原則地對學生的思路、認識或見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指導誦讀,積累素材
注重誦讀,指導學生誦讀優(yōu)美詞句章段,使學生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理解和運用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內(nèi)容宜參照課程標及教材推薦的篇目做出量的規(guī)定和質(zhì)的選擇。廣泛開展課外閱讀,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7—9年級),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有條件的學校應盡可能每周開設一節(jié)閱讀課,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室)、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推廣于普及,學生閱讀的幾率也越來越大,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利用電子書查看名篇巨著,也可以指導學生上網(wǎng)瀏覽經(jīng)典美文,還可以在上網(wǎng)過程中積累大量的不易見到的各種素材。例如,我國神舟五號升空后,我就讓學生廣泛收集相關資料,再配合學習課文。通過這種閱讀方式,學生們定能體會到人類登月全過程中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中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通過拓展遷移,聯(lián)系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這一重大事件,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和愛國的熱情。
五、總結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堅強基石,值得全體語文教育工作者倍加努力,更應該激勵學生以此為動力不懈學習,謀求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