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本來是一門活的藝術,然而客觀現(xiàn)實是大多數(shù)課堂非常沉悶,學生厭學已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如何走出困境呢?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確地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是我們亟待研究的課題,而在現(xiàn)階段,尤其值得我們探討的是語文常規(guī)課堂中的研究性學習。
真正的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教育觀念,它強調(diào)的是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它既可以在宏觀上實踐,也可以在微觀上實踐。語文本身具有模糊性,大到一篇文章、一本書、一個跨學科專題,小到一個詞、一句話、甚至一個標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一篇課文、一節(jié)課、一個教學步驟中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如果在某一課教學中學生能夠由旁觀者變?yōu)榉e極參與者,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合作進行探討,從而形成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品質(zhì),還不是非常生動的課堂,非常理想的教學效果嗎?
我認為在語文常規(guī)課堂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有以下八個問題應該引起思考:
(1)學習這一課,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師生、生生之間具有一種民主、平等的雙向交流關系,總體設計上應有怎樣的構想?
(2)學習這一課,學生的興奮點、興趣點在哪里?
(3)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是否恰當?
(4)準備用什么方法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個性差異?
(5)學習這一課,在哪些地方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
(6)從教材和時間安排上看,教師留給學生的自主空間在哪里?
(7)采用什么樣的潛移默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8)在語言品味和思維感悟上采用什么方法,以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很顯然,這八個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這樣分列出來,是為了從教學過程,思維程序上提醒自己,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去尋找教學的突破口。
我們是普通的教師,如果以研究性學習觀念指導常規(guī)課堂教學,找準了教學的突破口,一定會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一片綠洲。例如,用一節(jié)課指導學生寫記敘文,要求語言連貫,重視情節(jié),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講講語言連貫的要求和編織情節(jié)的方法,是一種空洞的說教;找?guī)灼段淖x一讀,未必每個學生都愛聽,你選擇的文章有他讀得武俠小說過癮嗎?你覺得語言流暢,怎么引起學生深切的體驗呢?有一次我出了這么一道題:“深夜,砰砰砰,有人敲門……”分五個小組,要求學生接著往下寫,看哪一組情節(jié)編的好,看哪個同學語言寫得妙,每人只寫一句(署名),后面的同學在前面同學寫的基礎上往下寫,限定時間寫完后迅速評比。沒想到全班同學像開了鍋,前后左右的同學興奮極了,吶喊聲不斷,建議聲不斷。半節(jié)課下來,五篇文章迅速完成了。有人寫殺人,有人寫販毒,有人寫破案,有人寫遭遇。有的內(nèi)容消極,有的思想健康,有的語言跳躍,有的情節(jié)發(fā)展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經(jīng)過老師的指導,學生的討論評選,同學們在寫作體驗中深深感受到了語言的多彩和情節(jié)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教育,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嘗到了團結合作的學習樂趣,這不是很成功的學習嗎?
多研究一下學生的需要,多研究一下學習方式,準確地找到教學的突破口,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師生雙方進行一種和諧的交流,學生學習語文也就其樂融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