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在語文教學除了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外,還要注重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勇氣。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好的性格有家庭的原因,但是學校是起著不容小覷的責任!在這里我們就講一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勇氣和性格。
關鍵詞:權利 意境 以人文本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是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都是老師設計目標,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的學習活動實際上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學生只能圍著教師的問題轉,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在教師一個人思維圈子里,這種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現(xiàn)狀是很難提高教學效率、實現(xiàn)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學目標的。
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不到發(fā)展,我們還怎么指望他們?nèi)?chuàng)新呢?還如何指望他們?nèi)フ衽d中華呢?正是看到我們以往教育中的缺陷,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提出不同見解;能主動參與談論、探索、思考和操作?!?/p>
為了達到這些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舊的教學觀念,實踐新的教學理念,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教學的本質是“對話與交流”,充分認識教學的關鍵是“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對問題解決的追求”,我們必須從“歸還學生提問權利;教給學生提問方法;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勇氣”開始。
一、歸還學生提問的權利
提問題,本來是孩子們的權利,他們天生好奇,從呀呀學語起就常常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征所決定的。然而在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我們先是把孩子當成容器,強行往腦袋里塞知識,之后我們又是片面理解啟發(fā)式教學,強行對孩子—問—問—問,孩子長期處于被動地位,他們的思維被禁錮,他們的勇氣被打壓。于是他們變得膽小不敢提問,變得麻木,不知道怎么問,腦子里也就不會出現(xiàn)提問的念頭?;叵肼犨^的一些觀摩課,課上都是老師變著花樣演示自己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教師問,學生答。使人聽了總是有作秀的感覺。我們也常??吹酵瑢W們對一個問題感興趣,紛紛舉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時,老師為了盡情地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打斷學生正在進行的提問,或請學生把手放下,或者說下課以后再交流之類的話,進而進行下面的問題之旅。使課堂教學變成了教師的巧妙設計加學生精彩回答,聽課者聽得暢快淋漓,可學生的自主性卻得不到發(fā)揮,受到了遏制。早在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chuàng)作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才能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如何適當?shù)乇Wo學生探求問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應該把提問題的權利歸還學生。
二、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學生學習的重要陣地是課堂。就課堂而言,“問”即課堂質疑。而由學生自主地探究性學習所提出的問題往往自由隨意,難以收拾。怎樣引導學生質疑,并讓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可以從下面著手:
1、從課題提問題。即找題眼。如《黃山奇石》一課,可以緊扣題眼“奇”提問,黃山奇山“奇”在哪里?
2、找文章的中心句。即找文眼。如《葡萄溝》一文的中心句是: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為什么說葡萄溝是個好地方?
3、在細讀、品詞中發(fā)現(xiàn)疑點,提出問題。如《葡萄溝》文中寫到 了秋天,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引發(fā)學生思考發(fā)問,為什么用“五光十色”一詞,而不用“五顏六色”這個詞呢?
4、從課文的表達特點提問題等??傊n前、課中、課后都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習慣,促進學生質疑興趣及品質的形成,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為學生創(chuàng)設提問的情境
首先,學生學習的第一環(huán)境是家庭??梢酝ㄟ^家長會,給家長在教育觀念上做些引導,讓家長能欣然接受孩子的地位挑戰(zhàn)。在家庭教育的資源的開發(fā)上,我們可以引導家長和學生充分利用看書、看報、看電視,家務勞動及家庭理財?shù)确矫娴膬?nèi)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主動降低姿態(tài),接受孩子各方面的提問和質疑。
其次,是課堂上,要讓學生敢說“老師,您來當學生,讓我考考您”。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一個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如:課前的組織可以用唱歌、說笑話、小表演等形式放松學生緊張的心理。老師應笑容可掬,教態(tài)隨和、語言具有親和力感染力,如“老師好多年都沒當學生了,請你當我的老師行嗎?”在消除學生緊張心理同時,老師還應運用靈活多變的方法給學生創(chuàng)設提問的情境。
第三,同學生間的交談、辯論、質疑,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種重要方式。在課堂上的分組學習中,可以讓小組內(nèi)的每一個同學都當小老師,向同組同學提朗讀要求,提辯論主題,在課外學習生活中, 也可以采用小老師提問的方式互相質疑解難,這樣,“小老師”在小組學習中的應用不光提高了學生提問的能力和膽量,更促進了同學間的協(xié)作學習,加強了同學交流中的互相關愛。
在學生探索性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貫穿了學生學習的始終。學生如果是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
教師并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
我們常常講“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可能地隨時調整我們的教學計劃,把學習的自主權充分地給予學生,培養(yǎng)學生“問”的勇氣,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而不再被老師的問題牽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