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和經(jīng)濟水平的迅猛崛起,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也日漸凸現(xiàn)出來,與之同時外國人中學習漢語的人愈發(fā)多,廣外這些年來的留學生招收狀況就十分明顯地昭示了這一點。對外漢語專業(yè)的發(fā)展是中國對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傳授語言知識、實現(xiàn)國際交流、促進各國互動等方面,它也發(fā)揮著愈來愈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guān)鍵詞:中西文化比較 講解注釋法 漢語教學
針對同一個事物,接受過不同教育、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維方式自然不盡相同,那么導(dǎo)致的結(jié)果自然就會有各種不一樣的表述方式。兩個不同的國家、民族,基于自然環(huán)境、物質(zhì)條件、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甚至受一定信仰因素的影響,勢必會具備不同的特性,使得民族語言帶上獨特的民族氣息而風格迥異。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羊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里一直象征著吉祥如意,善良和美,在新春佳節(jié)的恭賀中更有“三羊開泰”這類表示吉祥如意的詞語??墒怯⒏裉m民族卻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山羊的尾巴帶著濃重的惡臭,并且羊在家畜類動物中屬于好吃懶做、兇猛喜斗的一類,所以英語中常有一些貶義類的詞語涉及“羊”,希臘神話里更是有一位邪惡神靈,因其好色淫亂而被加上了山羊腿的想象。
一、對外漢語教授的方法
1.講解注釋法。就是說老師們在授課的過程里,給學生們傳遞語言背后的文化含意,逐漸地讓學生們在每一天的學習中,慢慢知道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后所包含的獨特的文化意思。
2.交融互動發(fā)。胡裕樹在其著作的教科書中也提到過的這一種方法,就是交融互動法。就是說在讓學生掌握所需要的語言技能之外,講述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故事,進行文化熏陶,實現(xiàn)交流與互動。
3.交流實踐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例如參觀游覽、查閱文獻、口耳相傳等,縮短時空距離,配合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自我體驗自我完善。除了這些,筆者個人的觀點是文化比較固然是一種十分值得推薦的傳授與講解方法,它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技巧節(jié)約時間,但這也對教師們自身素質(zh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兩國文化兩種民族的文化背景的知識儲備。
二、實際操作中文化比較的價值
語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自身文化在具體形態(tài)上的表現(xiàn),它具有十分個性化的特征,體現(xiàn)著不同民族之間的風俗、價值觀、宗教、經(jīng)濟、歷史、政治等差異。因此在很多方面比如詞匯和語法的體系里,就凸顯出了語言對文化的約束功能,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這些功能的實際操作。
1.詞匯方面的比較
詞匯,也就是組成句子的字詞,是語言學習的基礎(chǔ),就如同搭建樓房時的每一塊磚石,如果沒有詞匯就沒有交流,因而,在教學過程里,詞匯的教授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由于漢語是文字語言,所以每一個詞匯背后都有其自身的內(nèi)涵,并且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進而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漢語的詞匯,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民族歷史情況。那么在日常的漢語教學中,在教授到詞匯部分時,應(yīng)該將這一文化現(xiàn)象與學生本國文化的相似部分進行比較,通過對一定的文化差異的解釋讓學生們理解這些不同,并且更深入地體會漢語文化。在這里就拿“白事”來舉例說明,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葬禮之上皆為白色做裝飾,參加喪葬儀式的人們看到的也是滿目白色,但是在西方婚嫁中,白色卻代表著純潔和忠貞,新嫁娘身著的也是雪白的婚紗,但這其實是一喜一悲的截然不同兩件事,這一點常常會帶來誤解。再比如說,過節(jié)請客“吃糖”,這里所說的“吃糖”其實是暗指中國傳統(tǒng)婚嫁中的分發(fā)喜糖這一風俗,但是作為外國學生,在不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情況里,肯定會聽得云里霧里。
2.語法方面的比較
語法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按確定用法來運用的詞類、詞的屈折變化或表示相互關(guān)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詞在句中的功能和關(guān)系,它能夠反應(yīng)一門語言背后的文化特點,受到不同民族思維方式的影響。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經(jīng)濟條件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也就造就了迥異的價值觀和思維邏輯推理方式,這些特點都會在語言的語法方面得到體現(xiàn)。而兩種不同的語言,在語法體系上異同點都有。比如漢語在語法形態(tài)的變化上不怎么明顯,那是因為漢語的特點是分析,與英語中的組詞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漢語的表達通常不依賴某一種固定形式的變化,而是通過語境傳情達意的。英語中復(fù)數(shù)加-s或-es以及動詞變?yōu)檫^去形式和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式的變化,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在漢語里,許多事物都能被當做主體,例如方向、時空等,都可以作為一句句子的主語出現(xiàn),不受什么特殊形式的語法束縛,漢語的很多被動句都沒有明顯的標示,只能單純地透過語境分析其被動含意,但是在英語中這一問題就顯得十分正式,需要明確指出動作發(fā)出者和接收者,用介詞相連接,并且對動詞作出相應(yīng)的改變。而另一方面,漢語是一種左開放式的語言,可以在一個主體名次之前添加眾多修飾性的形容詞,并且用的字與主體相連接并不會有什么奇怪,但是英語是右開放式的,許多的形容詞只能放在,或者說習慣性地放在主體詞的后面,即右邊。同時語序的問題也很直觀地體現(xiàn)出了中英文化的差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的是禮儀尊卑,長在前幼在后,大在前小在后,但是英語使用國家的文化中,更看重獨立的個體,所以和中文的使用習慣是相反的。
三、總結(jié)
對外漢語的教學目標與漢語教學的任務(wù)是相一致的,就是減少具備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價值觀的人們之間的交流障礙,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避免誤解增進互動,增強合作能力。所以在漢語教學中,我們要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文化和歷史的潛移默化。之所以要給學生們滲透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背景,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只有了解制約文化發(fā)展導(dǎo)致文化差異的因素,并且融入到日常授課中,才能真正地提高上課的質(zhì)量和效率,避免事倍功半的情況出現(xiàn),同時增進學生們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真正學好漢語,使用漢語;理解漢文化,愛上漢文化。
參考文獻:
[1]楊東.中英文化缺省現(xiàn)象在詞匯維度的表征[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0(06)
[2]谷鐵霞.文化教學的動態(tài)融入[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01)
[3]馬倩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手段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12)
[4]羅程. 再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依附問題[J].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