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計質量管理,實質上就是對審計工作及其結果優(yōu)劣程度的控制,重點是對審計過程的控制。加強審計質量管理,有利于減少審計工作風險,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提高審計的質量。但在實際工作中總會存在這樣那樣影響審計工作質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審計質量受到社會、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關注。闡述了如何提高審計質量,最后提出了提高審計質量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審計質量管理;因素分析;公司治理結構;獨立性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3-0095-02
一、審計質量與特征
審計質量是指審計工作過程及其結果的優(yōu)劣程度。廣義的審計質量是指審計工作的總體質量,包括管理工作和業(yè)務工作;狹義的審計質量是指審計業(yè)務工作即審計項目質量,包括選項、立項、準備、實施、報告、歸檔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的工作效果和實現(xiàn)審計目標的程度。審計工作質量是基礎,審計結果質量又是審計工作質量的集中表現(xiàn)和最終反映。從社會大眾反映來看,看重的是審計結果的質量;而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應該把握的是審計工作過程的質量。
審計質量特征:
1.客觀性。一是指審計人員要實事求是地檢查與評價;二是指審計的結論能反映客觀實際情況。
2.可靠性。一是要求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要辦理完備的手續(xù),要認真地搜集審計證據,審計證據要有可靠的來源渠道;二是要求審計結果和事實相符,不是偽造,沒有歪曲。
3.準確性。一是指審計人員在審查過程中一絲不茍、嚴肅認真、反復核對,定量定性準確,判斷評價有很有據;二是指審計結果有客觀、可靠、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撐,審計結論恰如其分,沒有水分。
4.全面性。一是指審計人員在任務范圍內盡可能地全面審查和評價;二是指審計結論能全面地反映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
5.充分性。一是指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盡可能的搜集充分的審計證據;二是指審計的結論能充分地反映被審計單位的客觀實際。
6.重要性。主要是指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以及在審計的結論中均遵循重要性原則。
7.一致性。主要是指審計人員的審查工作和審計結論,均反映了審計委托人或審計目標的需要。
8.及時性。主要是指審計人員的審查工作和審計結果,均能滿足審計委托人或授權者在時間上的要求。
二、影響審計質量的因素分析
1.審計人員的獨立性。獨立性是指審計人員在執(zhí)行審計業(yè)務出具審計報告時,應當在實質上和形式上都獨立于委托單位和其他機構。審計人員獨立于委托單位,才能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發(fā)表審計意見。獨立于其他外部機構,才能得到社會公眾的信任。注冊會計師審計是受托審計,但現(xiàn)實中,審計委托人和被審查客戶同為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這種異化的受托關系使得會計師事務所在承受客戶巨大的壓力和在不菲的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很難保持獨立性。
2.審計人員的執(zhí)業(yè)經驗和職業(yè)態(tài)度。審計工作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審計人員的經驗是至關重要的。審計經驗決定著審計人員進行職業(yè)判斷和收集審計證據的效率和效果。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更可能找到審計風險高的領域,降低審計的風險,提高審計的質量。審計人員的職業(yè)態(tài)度是他們對待審計工作的整體心態(tài)的外露。審計人員要保持勤勉盡責謹慎的職業(yè)態(tài)度,時刻有一個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負責的心態(tài),才可能減少工作中的失誤,提高工作的質量。
3.審計信息有效需求不足與審計質量。注冊會計師審計服務的主要對象是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年報審計是獨立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證券市場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現(xiàn)實中真正的審計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有公司的股東(包括控制股東和小股東)和債權人(銀行和其他債權人)。從股東方面來看,無論對于國有獨資公司還是股份公司,國有股東缺位現(xiàn)象嚴重,控制性股東實際上控制著董事會,而廣大小股東短期投機動機使他們沒有形成對審計信息的強烈需求,因此,審計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是國有股東和控制性股東。債權人主要是銀行,對審計信息有一定的需求,但考慮中國銀行的國有性質,這種需求要打折扣。
三、加強審計質量管理的方法
1.優(yōu)化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委托人和代理人共擔風險的契約機制,以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礎。對于上市公司的“一股獨大”,政府可通過尋求各種契機以減持國有股,擴充和增加流通股比例,使股權相對分散,為完善公司治理提供產權基礎;同時改善其內部治理的組織安排,通過增加真正“董事”的獨立董事數(shù)量以及其監(jiān)控權的進一步到位,使審計委員會能真正發(fā)揮其功能,行使其職責——提議聘請或更換外部審計機構,改變目前的直線型審計關系。同時加強政府的監(jiān)管力度,著力培育和完善經理人才市場、接管市場,讓外部市場監(jiān)督約束機制對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層形成足夠的壓力和動力,促使其為公司相關各方的利益而規(guī)范經營。
2.加強審計的獨立性。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靈魂。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決定了其在審計報告中披露客戶會計報表錯報和漏報的概率,它是影響審計質量的關鍵因素,也是提高審計質量的難點所在。各國獨立審計準則和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都高度重視對事務所獨立性做出要求??梢哉f,獨立性因素是審計質量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審計的本質要求及靈魂所在。誠實、正直、不偏不倚、客觀、公正、可靠等用以解釋審計獨立的概念,表示的都是一種人的精神狀況,或者是主觀立場和一致的選擇。在實踐中,審計師精神上的獨立與否是非常難以觀察和直接評判的,因而也就難以讓人相信的。尤其是當審計師與委托人—被審計單位之間存在某種利益關系時,精神上的獨立性更難以得到認可。為了使審計的獨立性得到外界認可,審計師除了要在精神上保持獨立之外,還要在第三者面前呈現(xiàn)出獨立的形象,即在可以觀察的利益關系方面與其客戶保持獨立。在審計理論中,前者稱為實質上的獨立或事實上的獨立,后者為形式上的獨立。實質上的獨立性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要求審計人員在執(zhí)業(yè)過程中不依賴和屈從于外界壓力和影響;形式上的獨立性是指審計人員必須與被審計單位或個人沒有任何特殊的利益關系,即在他人看來審計人員是獨立的。審計質量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審計本質而言,需要實質上的獨立性,但形式上的獨立性也必不可少。這不僅在于形式獨立的可能影響,更為重要的是,當形式缺乏時,實質即使存在也無法讓人相信。正因為如此,各國審計管理機構都將審計師形式上的獨立這一“唯一可以被衡量的審計品質”予以高度的重視。
3.通過審計風險管理,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在實施具體項目審計之前,首先,應當熟悉與被審計事項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充分了解被審計部門的基本情況,并根據審計目的,確定審計的范圍和重點。其次,要精心編制審計計劃,在編制審計計劃時要注意重要性原則的運用,應根據對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的了解和對內部控制體系的初步評價,進行審計風險識別,正確認識風險,找出風險點,分析可能導致審計風險出現(xiàn)的各種因素。然后進行審計風險評估,考慮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以及風險對審計質量產生影響的程度。接著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做出風險應對措施,是規(guī)避風險,退出會給企業(yè)帶來風險的活動,還是減少風險,采取措施減少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減少風險的影響;還是通過轉嫁風險或與他人共擔風險,降低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或降低風險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或是不采取任何行動而接受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及其影響。對于每一個重要的風險,都應考慮所有的風險反應方案。最后,根據審計項目的特點配備審計力量,并明確工作責任,做到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在審計方案周密制定之后,就要嚴格按照審計程序實施審計。從制訂審計項目計劃、發(fā)出審計通知書、審計取證、審計報告征求意見,到依法做出審計處理處罰、送達審計決定等,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應嚴格按規(guī)定程序進行,環(huán)環(huán)相接,不漏不亂。
4.改革審計的委托—付費機制。從目前審計的委托付費狀況來看,由于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對審計的委托人和支付費用的人從理論上的出資人變?yōu)樨敭a的經營管理者,使審計活動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對整個審計職業(yè)的公信力構成了嚴重威脅,所以改革審計的委托付費機制勢在必行。從審計的委托方來看,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上,應由與會計審計工作密切、同時利益又相對獨立的審計委員會來承擔對審計的委托工作。對于審計活動的付費方,可以從審計產品的特點來考慮。從審計產品—審計報告的需求方來看,投資者、債權人、潛在的投資者、供應商、職工以及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構成了現(xiàn)實的或潛在的審計需求方,使審計監(jiān)督的產品—審計報告成為一種公共物品。既然是公共物品其提供者則不應當是某一個利益相關者。因為如果由某一個利益相關者對經營者進行監(jiān)督,同時承擔監(jiān)督成本,而監(jiān)督帶來的收益則由整個利益相關者共享,那么,任何一個利益相關者都沒有動力去監(jiān)督經營者,而希望通過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監(jiān)督給自己帶來收益,即其他利益相關者在監(jiān)督經營者方面存在“搭便車”的傾向。而如果每一方利益相關者都對經營者進行監(jiān)督,則會是一種高成本的制度安排。所以審計監(jiān)督活動的付費方應該是有能力同時有責任提供公共物品的機構,可稱為公共審計監(jiān)督機構。這種機構既非社會中介機構,也不是政府機構。機構的組建方式可參照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jiān)督委員會的組建形式,在運作費用上可由政府一次性注入一筆資金作為該機構的基金,同時每年由公共審計監(jiān)督機構比照上年審計費用額度作出經費預算,根據上市公司的實際規(guī)模,由上市公司對該部分經費予以保證。這種委托—付費分離的制度,可以很好地制約上市公司管理層在委托—付費過程中左右審計人員、購買審計意見的行為,從而為審計人員提供保持其獨立性的機制保障。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CPA考試委員會.審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