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典在前,如何以現(xiàn)代人之心度歷史之腹,成為許多改編題材電影所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電影《趙氏孤兒》以平實之心、細膩之手重構經典,雖然在人物的立體化與情節(jié)的人性化等方面有所建樹,卻也因為“大義”的弱化甚至缺席而痛失悲劇精神。
關鍵詞:趙氏孤兒;陳凱歌;元雜?。桓木?/p>
[中圖分類號]: I207.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7-0-01
趙氏一脈的存亡興衰,早在許多先秦典籍中都有所記敘。這個士族家庭自東周時得姓,晉文公時代發(fā)跡,后因趙盾的當權而顯赫一時。只不過賢臣之下并非滿門忠良,劫難正是埋伏于此。由于一場并不光彩的內訌,趙氏幾被屠滅,趙孤由此誕生。然而“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元雜劇固然經典,卻也無法在流變的時代中進行不變的搬演。于是,如何以現(xiàn)代人之心度歷史之腹,就變成了影片的核心命題。
陳凱歌導演在某次訪談中談及《荊軻刺秦王》,曾經這樣闡述其人物形象:“因為焚書坑儒,所以秦成了暴政,而荊軻成了正義的化身。”無獨有偶,在《黃土地》、《命如琴弦》等作品中,主人公都被賦予了高度的象征性,這幾乎成為了導演的某種作者屬性——然而在《趙氏孤兒》之中,導演所作的最大改動就是去符號化。
在原著中,屠岸賈形象的負面性,源于他對原有秩序——一種文武相持的中庸狀態(tài)的破壞,再三對賢臣趙盾發(fā)起攻擊。這種簡單的二元對立,在片中被復雜的三派斗法所取代:靈公不君,屠岸賈不臣,趙氏父子功高蓋主而不思收斂,一言以蔽之,即“春秋無義戰(zhàn),彼善于此,則有之矣”。既然故事被還原為門閥傾軋,雙方爭奪的“趙孤”也隨之改變。
在紀君祥筆下,“趙氏孤兒”尚未出生,就被父輩做出了定義。身為這支古老血脈僅存的新血,他如星火般在仁人志士的手中傳遞,并被寄予了燎原的熱望。在元朝這樣異族入侵的特殊時期,他甚至就是趙宋王朝那一個個死去的幼帝的化身,仿佛某種衛(wèi)儒存根的政治暗喻。
但在電影之中,這種定義卻被孤兒的生母消解——因為今人看來,嬰兒個體與家族群體同樣重要,嬰兒一生的喜樂幸福,無疑大過了出生前的血統(tǒng)問題。而“趙孤”既然“落了地”,便與“程子”平起平坐起來,作為故事核心的“換子”情節(jié)就變成了死結。
據(jù)《史記》所載,替死的孤兒本無姓名,后經紀君祥之手才改作程嬰的親子,并且增添了屠岸賈放言斬殺全城嬰兒的情節(jié)。這樣一來,既能刻畫屠之兇殘,又可彰顯程之犧牲,還體現(xiàn)了“舍生取義”的道德觀念。
為使救孤之舉“與時俱進”,此節(jié)必然從人物心性改起。于是我們在面館中看到了一個平凡、卑微,接地氣、講人話的草澤醫(yī)生。他既不是門客,也算不上友人,其身份已然由“士”降格為“民”,因此脫身于倫常的束縛。人物的心態(tài),也由“激于義憤”轉化為“惻隱之心”。觀眾以往在程嬰的“超凡”之舉中受到激蕩和感染,如今則因其“平凡”的視角完成了自身的代入,從這個角度講,影片的立意是成功的。
然而在傳統(tǒng)的文本中,并非是程嬰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孤兒,在他身后的,還有名為“八義”的群像作支撐。在這個救孤集團里,有公主、家臣、醫(yī)生、友人,還有敵方陣營中受到感召的將軍,他們身份不同,地位不一,但都踐行著“其言必行,其信必果,已諾必信,不愛其軀”的信條。屠岸賈人多勢眾,但在道德上是孤立的,當他揚言殺掉全城小兒的時候,正是全城人心都背棄他的時候。
平心而論,“搜孤救孤”算得上是電影中最精彩的段落,它緊鑼密鼓、跌宕起伏,邏輯上也無甚紕漏。但這歸根結底,都不過是用復雜的情節(jié),置換掉一個簡單的概念:義。
個人認為,“義”的弱化以至不存,乃是電影改編中最大的缺憾。在傳統(tǒng)文本中,“義”不僅是整個事件的推動力,也是凝聚八人的至高信仰。
此外,影片雖然強調“人性”,卻無法一以貫之。從某種程度而言,導演對于故事的核心改造,始于一句“忘了報仇,就過老百姓的日子”。說這話的莊姬雖在歷史上是個可疑分子,但在影片中卻樹立了極為尊嚴、慈愛的母性形象。這句“忘了報仇”既屬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只是從全片來看,它雖然被多次強調,最后卻淪為空話。因為程嬰并未遵照囑托,將孩子帶離仇恨,相反,他投身屠氏,并有意讓這對義父義子“相親相愛”。復仇原本無可厚非,但將嬰兒當做利器,未免太不人道。
于是,當屠岸賈自認為斬草除根的時候,敵人已經潛入了自家院落。當然,這能并未阻礙“撫孤”成為一個舒緩人心的段落。藍天綠草沖淡了血腥的殺伐,世界也因孩童的天真而得到凈化。只不過隨著步調放慢,敘事的疲軟也隨之顯現(xiàn)。相比于有張有弛、有血有肉的前半部分,這一原創(chuàng)段落多少有些不知所云。
在平淡之下,臺詞又是處處言近旨遠、微言大義,“敵人”仿佛是這對養(yǎng)父子之間永恒的話題——正躺在大草地上曬太陽呢,也要起來比比劍、討論一番。當然,這也透露出導演對于復仇的某種思考:武力是不是消滅敵人的最佳方式?當新帝如此發(fā)問的時候,屠岸賈無言以對。后來他似乎有所勘破,強調“不把敵人當敵人,就能夠天下無敵”。但這道理不太實用,他只好叫程勃拿起劍來,“把敵人干掉”。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道出了封建社會政治理想和現(xiàn)實的永恒沖突:“仁”雖然動聽,卻總不如“武”來得有力量。趙孤也曾放下佩劍,背起書箱,似要棄武從文。但他轉眼長大,立即投身戰(zhàn)爭。雖然戰(zhàn)場上的屠救趙、趙救屠,都是仁的體現(xiàn),但是救來救去,仍不免刀劍相向。
在結局處理方面,元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并沒有跳出中國悲劇用明君賢臣等外部因素消滅邪惡勢力的窠臼。那趙氏孤兒得了勢,立馬滅了屠家滿門,雖無直接表現(xiàn),但其殘忍程度從唱詞中可見一斑。一句“爛剁了他嬌兒幼女, 不落下一口兒親屬”尤其顯得意味深長。而電影在接近尾聲之時,則呈現(xiàn)了一段冗長的打斗,打畢,人物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死去。打戲雖然好看,也道出了“復仇是把雙刃劍”的暗喻,但畢竟是斬斷了復仇的亂麻,并未好好的回答故事的核心問題,即當復仇在忠奸之辯已被弱化的前提下,如果天平的一頭是傳統(tǒng)價值取向下的血脈親緣,另一頭是現(xiàn)代觀念所傾向的養(yǎng)育之恩和個人體驗,那么孤兒應該如何選擇?選擇的原因又是為何?
總而言之,《趙氏孤兒》以平實之心、細膩之手重構歷史,無疑已值回票價。但是在這樣的時代,面對這樣的題材,我們不禁要期待更多。
參考文獻:
[1]、紀君祥,趙氏孤兒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2]、孫殿玲. 悲劇與崇高: 中國現(xiàn)代美學理論確立的標志——王國維對中國美學的貢獻.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6,第3期
[3]、張新英. 論陳凱歌電影文化視點的轉移. 山東:山東師范大學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