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教學絕不是簡單的單詞、語法和句法結構單向傳輸,而是包含思維和情感在內的復雜的心理性行為。英語分級教學就是根據學生不同的英語水平,綜合考量學生的不同心理特質,劃分不同的班級,因材施教,實現培養(yǎng)合格英語人才目標的行為。
關鍵詞:心理性行為;分級教學
作者簡介:冷敏,女(1980-),青島人,中國海洋大學外語學院在職研究生, 山東外貿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英語教育理論。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7-0-01
英語分級教學,是大學階段按學生對英語的掌握程度不同,將其劃分成若干等級,選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學管理模式的教學方法。要改變英語水平起點不平衡對學生學習造成的阻礙這一狀況,就必須認識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本文以教學實踐為基礎,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并提出若干拙見。
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因素,從內因來看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意志力、性格傾向、學習遷移以及情感因素的差異。從性格上講,在分級教學中,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從情感上來說,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對教師、對課堂有一種抵觸,普遍缺少對教師的信任感及與教師進行深層次交流的意愿。動機是做好任何事情基礎,而情感是這一過程的催化劑,二者缺失,教學活動就難以有效順利進行。要改變這一狀況,不妨試試讓這種變化在學生內部自發(fā)產生。
第一,擺正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師生關系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教師必須樹立自己的威信,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和認同感。師生關系亦可成為一種特殊的朋友關系,只有理解他們,融入他們,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管理他們,班級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第二,興趣。傳統(tǒng)教學以學科為本位,重認知輕情感,教師更關注教學內容是否為學生接受,至于學生接受時的情感狀態(tài)如何,一般不考慮和關注。誤以為教師的職責就是實現知識的遷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作為被教育對象,是被動的。在這種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教師研究的是教法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法,忽視了教學工作的真正主體應該是學生的客觀事實。在當今知識和信息多元化形勢下,不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就無法抓住他們的興趣進行有效的教育。
烏申斯基所說:“沒有任何興趣而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成功的教學應是一種積極情感的轉移,即由教師本身對知識現象的感知、理解、加工、興趣向學生的感知、理解、加工、興趣乃至利用和創(chuàng)新的轉變。但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這種行為往往被扭曲為片面的感知和傳達,即教師認為自己感知理解的,自己感興趣的,自己傳授的就應該是學生應感知到的,感興趣的。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被忽略,其本身的主觀能動性和選擇權被忽視。這一點在分級教學中表現尤為突出,學生自身知識的缺陷,學習意志的薄弱及教師過繁的教育,往往會導致厭學情緒,最終放棄英語,甚至放棄該教師。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下思維更活躍,感知更敏銳,記憶更牢固,想象更豐富。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不失時機地利用學生知識積累的最佳時期,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愉快因素,把快樂引進課堂,使學生產生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增強對學習的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要做到這一點,對學生心理特征的理解把握和應用必不可少。這一階段的學生處于由學生向社會人轉變的關口,心理特征呈半幼稚半成熟狀態(tài)。身體機能漸趨成熟,智力迅速發(fā)展,有著旺盛的精力和強烈的表現欲、求知欲;他們急于探索現實世界,又苦于知識能力不足,內心比較脆弱。把握了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盡量采用與他們相適應的教學方式,讓他們感到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有實際用途,不是離他們太遙遠的大道理和空洞理論。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樹立自信心,在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需求的同時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給精神帶來的愉悅。
心理學上認為內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刺激事物發(fā)展變化必不可少的條件。英語教學中外因主要表現為英語學習環(huán)境,教師的教學理念、綜合素質及個性風格等方面。分級教學班是由不同班級的學生組成的復雜的群體,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性格以及人格魅力來改善英語學習的環(huán)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英語學科的內容取材廣泛,形式多樣,具有較強的基礎性、時代性和思想性,內容多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索并體驗其中所蘊涵的情感因素的興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啟發(fā)、引導學生去感悟、體驗教材中的顯性或隱性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完善自身語言知識和綜合知識體系,提高自身言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努力使自己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熟悉新的形勢對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改進。如此,才能根據學生和教學實際,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技能來引導學生熟練掌握英語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努力拓寬知識面,認真琢磨教學藝術,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備好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板書和備教具等;要確定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找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和能力狀況,并據此制訂出合理的課堂結構,把握好教學節(jié)奏,處理好量、度、質三者的關系,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氣氛,幫助他們樹立近期和長遠的學習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及其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授課過程才能順利地進行。
充分認識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內外因,綜合運用英語專業(yè)知識及教育心理學原理,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實現英語分級教學的最終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度,促進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胡春洞 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戚萬學 高等教育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3]、張文新 高等教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