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利益是一致的,自古代以來就有不少人對道德回報問題進行思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下,不可不講求功利,形成“義利統(tǒng)一,以義統(tǒng)利”的局面。對道德回報不僅是對道德人的尊重,也是社會公正的具體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道德回報;現(xiàn)狀;綜述
一、研究綜述
道德回報,回報就是報答,是補償,是以好還好,以壞還壞。道德回報,是道德主體履行了一定道德行為后而得到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和滿足。它包括:1.道德主體作為道德施予者應當?shù)玫降赖率芑菡叩牡赖禄貓蟆?.道德施予者應當?shù)玫较喈敵潭鹊牡赖禄貓?。從根本上來講,這是道德主體在道德行為之后應獲得的道德權(quán)利。道德回報倫理思想源遠流長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nèi),從古代還是到現(xiàn)代都有它的體現(xiàn)。
(一)國外研究現(xiàn)狀
亞里士多德認為,倫理學研究個體的善,個體善性是獲得幸福的方式。我們有責任以善來回報一種美好的恩惠,而且在此之后,我們應當率先表現(xiàn)出自己的美惠。他認為德福是一致的。道德是有回報的,而這種回報又不同于我們狹隘的物質(zhì)上或榮譽上的獎賞,這種道德回報是獲得幸福生活,即“幸福在于有德的活動,完美的幸福在于最好的活動”。并且他認為“倫理學研究個體的善,個體善性是獲得幸福的方式。德行乃是達到一種目的(即幸福)的手段?!盵1]因此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德行的回報就是能夠得到幸福生活,這雖然不同于我們一般概念的回報,但是不可否認這是德行所帶來的結(jié)果的一個方面。
一般大眾往往是從對自身利益有無損益的權(quán)衡中做出自己的道德選擇的。正如羅素所言:“在不具備刑法的情況下,我將去偷,但對監(jiān)獄的恐懼使我保持了誠實,如果我樂意被贊揚,不喜歡被譴責,我鄰人的道德情感就有著同刑法一樣的效果。在理性盤算的基礎(chǔ)上,相信來世永恒的報答和懲罰將構(gòu)成一種甚至是更為有效的德性保護機制。”[1] (P.130)
愛爾維修指出,人的天然本性是趨樂避苦,自利自愛,即利己。他說:“個人利益是人們行為價值的唯一而且普遍的鑒定者?!薄叭绻f自然界是服從運動的規(guī)律的,那么精神界就是不折不扣的服從利益規(guī)律的。在這個世界上,利益是一塊強而有力的魔棒,它在指揮著世間萬物的運動形式”。 “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人們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都是愛自己甚至于愛別人的”。
密爾在《功利主義》論證他的“應得”概念時,指出“應得”即一個“得到他或曾經(jīng)得到他好處的人,他也應該得到他們的好處”,一個“受著他或曾經(jīng)受著他壞處的人,他也應該受著他們的壞處”。在他看來,一個施惠于人的人,在他需要得到幫助時希望受惠于他的人給予“報答”,這是人的一種“最自然”、“最合理”的期望 。
費爾巴哈說:德行和身體一樣,需要飲食、衣服、陽光、空氣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生活的基礎(chǔ)也就是道德的基礎(chǔ)。如果由于饑餓由于貧窮你腹中空空,那么不論在你的頭腦中,在你的心中或者在你的感覺中都不會有道德的基礎(chǔ)和資料。[3] (P.569)
美國思想家萊茵霍爾德·尼布爾認為,如果一個社會好人得不到好報,惡人受不到懲罰,卻仍然要求人要無條件地講道德,把道德的本性看作自我犧牲,就會造成個體道德與社會倫理的悖論——“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 馬斯洛也指出“在高度協(xié)和的社會里,善有善報”。 [4] (P.120)
西方思想家說得最明確的當是亞當·斯密,他在《道德情操論》中則明確的說“對我們來說,一個行為,如果它是感激的恰當?shù)暮捅蝗苏J可的對象,那么,該行為一定應受獎賞;而另一方面,一個行為,如果它是怨恨的恰當?shù)暮捅蝗苏J可的對象,那么,該行為一定該受懲罰。獎賞,是回報、是補償、是以德報德。懲罰,也是回報、是補償,只是方式不同,它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盵5] (P.72)在斯密看來,所謂道德賞罰,就是人們依據(jù)內(nèi)心的情感,針對一定客體的行為或品質(zhì),對之施加的報償或懲罰。
英國的霍布斯就認為“人是利己的動物,利己是人的天性”。在他的自然法理論中,有兩條基本的原則。一個是公正,另一個則是感恩。當他人向你施以恩惠時,就必須圖以報答,這也是自然法所要求的,違背這一要求就是忘恩負義。
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個人總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從自己本身出發(fā)?!盵6] (P.274) “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利益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盵6] (P.286) “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guān)?!盵6] (P.86)總之,利益動機是個體行為背后的根本動因,而道德賞罰就是責之以利,是社會集體對個體的一種利益“回報”。
恩格斯在批評杜林的永恒道德時指出:“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的階級地位所依據(jù)的實際情況中——從他們進行生產(chǎn)和交換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倍鞲袼沟贸龅慕Y(jié)論是:“一切以往的道德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社會經(jīng)濟狀況的產(chǎn)物?!钡赖率墙?jīng)濟關(guān)系的產(chǎn)物,是圍繞著經(jīng)濟關(guān)系展開的,因此道德都是功利的,沒有離開利益的為道德而道德,為義務而義務的抽象道德。如果離開了利益談論道德問題,是空洞的、蒼白的、甚至是危險的。
霍曼斯等人的交換理論,著名社會學家霍曼斯認為,必須通過交易中的人們的動機和情緒來分析交換模式。社會學家所描述的交換是一種“單個有機體的行動”,具有較濃厚的行動主義觀點。即在任何場合中,有機體都傾向于進行能得到最大報酬、所受懲罰卻最小的行動,并且只有能不斷地得到報酬,類似行動才會不斷重復出現(xiàn)。
國外對“報恩”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是情感意義上的感戴。他們認為感戴 (gratitude)是個體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的恩惠在內(nèi)心的認可,并意欲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懷和行為。國外有代表性的感戴理論有:認知情緒理論(他們認為當施惠者的行為被看作值得稱贊,并非出于他與受惠者的關(guān)系,行為結(jié)果也被受惠者評價為美好時,受惠者更容易表現(xiàn)出感激心情)、情感體驗理論(認為感戴是一種情感特質(zhì)、一種情緒和一種心境,感戴傾向強烈的人會有較高的生活滿意感和更多的積極情緒)、拓寬建構(gòu)理論(感戴作為一種積極情緒能拓寬人們的思想模式,從而做出大量有利于他人的行為,也可以建構(gòu)心理和社會資源)和道德情感理論(認為感戴是一種道德情感,通常源自道德行為,且可激發(fā)道德行為)。
(二)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管晏列傳》中的這句話是道德需要經(jīng)濟支撐的最好解釋,管子的這句話到馬克思那里便是“物質(zhì)決定意識”到今天的中國是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guān)系。
國內(nèi)各位學者、專家各抒己見、眾說紛紜??梢愿爬ㄈ缦拢?/p>
從查閱的有限資料來看早在1999年中共山西省黨校高建生在《道德回報與市場經(jīng)濟下的道德建設(shè)》中提出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加強道德回報機制建設(shè)的問題。之后道德回報問題被得到關(guān)注。
易剛在他的文章《道德回報理論初探》中對道德回報界定為:它是道德主體通過一定作用和影響的道德行為而獲得相同性質(zhì)和相同程度的獎懲和褒貶的道德過程。道德回報可以分為賞善和罰惡兩方面,賞善是指給那些實行善舉的行為主體以物質(zhì)利益上的獎勵和精神上的褒揚;罰惡是指對那些施行惡行的人物質(zhì)利益上的處罰和精神上的貶損。
黃雁玲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回報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示》提出:道德回報的實踐在我國原始社會就有了萌芽,主要體現(xiàn)為“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受恩必報”。葛晨虹在《建立道德奉獻與道德回報機制》一文闡述,如果只承認道德義務,不承認道德權(quán)利,或者說道德權(quán)利沒有取得合理的地位,道德只要求人們履行義務,卻又不強調(diào)回報這種奉獻德行,就必然導致道德評價與道德賞罰的不公,導致義務與權(quán)利、奉獻與補償、德行與幸福的二律背反。
中南大學周蓉認為,道德義務的履行者應具有“請求報答權(quán)”,“善行的崇高并不因為他們在事后得到榮譽和獎勵而降低”。李寶強、滕秀芹他們說“通過利他而合理利己,是道德的,也是公平的;通過損人而利己,才是不道德的,也才是不公平的”,曲正偉和楊穎秀從德行成本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德行成本過高是當前我國學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學校和社會都應該對德行成本進行必要的補償。
鄭光才在《道德回報芻議》一文中對道德回報的方式進行了論述,道德回報的方式是靈活多樣。如果因行善者不留姓名使得不清楚誰是善行的施予者,或者施予者不愿或無法接受回報,善行的領(lǐng)受者及其他社會成員被施予者感化,積極行善,這也是一種回報。
在李湘云著的《道德的悖論》中她提到,最近我們新頒布了一個《物權(quán)法》,其中有了一個關(guān)于“拾得”的規(guī)定,即:“拾得東西,應及時向失主報告,失主應向拾得人付相當于遺失物價格的3%-20%的報酬。”這就是法律手段保證道德實現(xiàn)的重要體現(xiàn),失主有權(quán)要回自己丟失的東西,拾得者有權(quán)享受道德行為的回報。
綜上所述,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都對道德回報問題進行了闡述,分別從定義,涵義,現(xiàn)實意義,道德回報構(gòu)建的心理因素、合理性以及必要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下,提倡道德回報機制建設(shè),使經(jīng)濟和道德和諧一致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2]羅素.倫理寫和政治學中的人類社會[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9.
[4][美]弗蘭克. 戈布爾.第三思想:馬斯洛心理學[M]上海:海譯文出版社,2001.
[5][英]當斯密. 道德情操論[M].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7]曲正偉,楊穎秀.德行成本:學校德育低效問題研究的新視角[J].教育科學,2002,(8).
[8]康化椿.論道德回報[J].社會科學研究,2004,(2).
[9]易鋼.道德回報理論初探[J].華南農(nóng)業(yè)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10]莊三舵.論道德回報[J].云南社會科學,2005,(6).
[11]李保強,滕秀芹.助人不樂現(xiàn)象歸因分析與社會德育管理導向問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4).
[12]高健生.道德回報與市場經(jīng)濟下的道德建設(shè)[J].社會科學,1999,(9).
[13]葛晨虹.建立道德奉獻與道德回報機制[J].道德與文明,2001,(3).
[14]周蓉.道德權(quán)利初探[J].許呂學院學報,2003,(4).
[15]李湘云.道德的悖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李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