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改革的重要時期,采取了更加嚴格的防弊舉措,體現(xiàn)在對考生、考卷、考官、考場、閱卷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上,再加上皇帝親自復試,這些舉措的配套使用,增強了考試的嚴格性、規(guī)范性,有利于防范作弊,確??荚嚨墓焦?,其許多做法至今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宋代;科舉考試;防弊舉措;啟示
中國的科舉制度創(chuàng)始于隋代,經(jīng)過唐代的發(fā)展,至宋已較為完備。宋代在沿襲隋唐科舉制度的基礎上,對科舉制度不斷地加以改革和完善,體現(xiàn)在對考生、考卷、考官、考場、閱卷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上,再加上皇帝親自復試,這些舉措的配套使用,增強了考試的嚴格性、規(guī)范性,有利于防范作弊,確??荚嚨墓焦?,其許多做法至今依然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一、在對考生的管理上,實行保舉連坐制
保舉連坐制是指考生之間以及地方官對考生信息的真實性以及考生是否作弊負有連帶責任的一種制度。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由于交通不暢、通訊落后,考試主管部門對于考生信息的真實性難以進行深入有效地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同一地區(qū)的考生之間相互監(jiān)督以及地方官對考生身份進行監(jiān)督,如果考生信息失真,保舉之人與考生要受同坐之罰?!端问贰みx舉志》:“凡諸州長吏舉送,必先籍其版籍,察其行為。鄉(xiāng)里所推,每十人相保,內(nèi)有缺行,則連坐不得舉?!薄耙驯H味笥腥毙校瑒t州縣皆坐罪?!盵1]在考試過程中,如果考生有作弊行為,其保人也受牽連?!皰稌霸囌?,并同保人殿一舉。”[2]
二、在對考卷的管理上,實行彌封、謄錄
彌封,即將試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家世等封貼起來,以杜絕考官“容私之弊”。唐代科舉考試時,舉人的姓名、籍貫等項是公開的,這就使得一些世家豪族可依靠其特權在發(fā)榜前知道考錄結果,一旦未中或考試排名靠后,便可以通過賄賂考官等方式來達到目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武則天時,曾命令應試舉人自己將試卷上的名字糊起來,暗考以定等第,但當時并沒有形成一種制度。直到宋太宗在位期間,糊名考校的做法才開始正式施行。
但彌封之后,也不能完全杜絕試卷考校中的作弊。因為,考官還可以通過辨認筆跡或與考生約定暗號等方式作弊。為了堵塞這一漏洞,宋代又創(chuàng)立了謄錄制度,即考卷由專人重新抄成副本后交上去用于閱卷。由于副本統(tǒng)一了筆跡,就排除了因辨認筆跡或在試卷上做暗號等方式的舞弊現(xiàn)象。
三、在對考官的管理上,實行鎖院
鎖院,即出題考官一旦受命,即要鎖居貢院,不得與外人及家屬接觸的制度。這一制度主要是因為唐代后期請托之風日盛,考官無論是出題還是閱卷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尤其是錄取時更容易受干擾,常出現(xiàn)舉人不公的現(xiàn)象。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翰林學士承旨蘇易簡等人受命知貢舉后,立即入貢院鎖宿,以辟請求,后為歷代科舉考試所沿用。同時,宋代主考官不再由固定的官員擔任,而是臨時委派,除主考官外,還要另委派權知貢舉(副職)若干人,以加強考官之間的互相監(jiān)督和制約。鎖院制度的實行,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泄題事件及考官與外人串通作弊的可能,對于確??婆e考試的公平公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在對考場的管理上,禁止挾書、移易、傳義和代筆
考生進入考場時,禁止挾書。唐代曾禁止攜帶書冊進入考場,但時行時廢,未成定度。宋代開始嚴行挾書之禁,為此,專門設監(jiān)門、巡鋪等官吏,進行巡查。一旦查獲,即嚴加處罰。
進入考場后,禁止移易。即進入考場后,要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不得換座位。唐代省試,應舉人分甲引試,坐于尚書都省廊廡之下,不排座次。宋代省試,則在考試前一天就排好坐次,并張榜公布;引試時,由監(jiān)門官按姓名把考生引入,考生依榜就坐,不得隨意換位。這一方面可以防止考生串通作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維持考場秩序。
在答題過程中,禁止傳義。傳義是指遙口相傳或傳遞文字。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規(guī)定:“如有遙口相授傳與人者,即時遣出,不在試限。”[2]
此外,還嚴禁代考。在唐代代考也是被禁止的,但并沒有太嚴格的處罰。宋代對此處罰十分嚴厲。如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詔曰:“今后如有倩人撰述文字應舉者,許人告言,送本處色役,永不得仕進。同保人知者殿四舉,不知殿兩舉。受倩者,在官停任,選人殿三選,舉(保)人殿五舉,諸色人量事科罪?!盵2]
五、在對考卷的審閱上,要求雙重定等第
雙重定等第是指同一份試卷由兩位閱卷人員進行評閱,由第三位考官依據(jù)前兩位的成績定等第。據(jù)《夢溪筆談》記載,“舊制御試舉人,設初考官,先定等第。復封彌之。以送復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詳定官,發(fā)初考所定等第,以對復考之等第。如同即已,不同則詳其程文,當從初考或復考為定,則不能別立等第?!庇纱丝梢?,閱卷程序大體如此:一份試卷先由第一位考官(初考官)閱卷以后,將這位考官所定的等級或者說是成績彌封起來,再由另外一位考官(復考官)評閱,最后送給詳定官拆開等級或者成績的封條,如果兩位考官給的成績沒有不同,就此確定等第;如果兩位考官給的等第相差過大,只能以初考官的或復考官的成績來定等第。這種雙重定等第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閱卷的主觀隨意性,同時,也避免了僅由一位考官定等第可能出現(xiàn)的舞弊行為。正如著名學者鄧嗣禹所說:“兩次既定,然后對校,再加考核,是一篇試卷,已經(jīng)三人詳察;其防弊之周嚴,考核之精密,可謂為最客觀,最科學者?!盵3]
六、在對省試即第考生的管理上,實行殿試
隋唐五代貢舉考試分為解試、省試兩級。在武則天時期,也曾“策問貢人于洛成殿”,但殿試沒有形成制度,也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宋初科舉,沿襲了兩級考試制度。但在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這一制度卻發(fā)生了變化。起因是有人告發(fā)翰林學士李昉(當年的主考官)照顧同鄉(xiāng)、循私舞弊,為此,宋太祖決定在殿上舉行復試。自此以后,殿試成為常制,加在省試之上,使科舉取士變?yōu)榻庠?、省試、殿試三級考試,逐級升考拔錄。省試合格,參加殿試,殿試不淘汰,但分出名次,立即授官。顯然,這種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不僅可以減少請托之弊,而且對于增加考生的榮耀感和對皇帝的依附性,有著重要意義。
此外,還采取別頭試以避親嫌。別頭試又稱別試,即應試者與考官有親故關系或其他原因,為避嫌疑而另設考場考試。其實這種做法唐代已有,但只限于省試,也不是定制。宋代別試成為一種制度,范圍也擴大了,州試省試都相繼實行。
綜上,宋代科舉防弊舉措可以說是相當嚴密的,這些舉措對于進一步加強科舉考試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有著重要意義。但在封建制度下,這些舉措?yún)s難以充分發(fā)揮其應有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具有無法根治的頑疾。盡管如此,并不妨礙我們學習借鑒古人在科舉考試管理上的經(jīng)驗,給今天的國家教育考試、公務員考試、各類職業(yè)資格證考試以及職稱考試等一些重大型的考試提供啟示和借鑒。
首先,在對考生的管理上,要嚴格作弊處罰措施。從上文可知,宋代對考生的管理是十分嚴格的,目的是防范考生作弊。而今,依照《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對考生的一般作弊行為,只是“其所報名參加考試的各階段、各科成績無效;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當次考試各科成績無效?!倍酥?,并沒有其他更為嚴厲的處罰措施。再如代考行為,在宋代是很嚴重的作弊作為,是要判刑的。而按照《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的規(guī)定,“代替他人或由他人代替參加國家教育考試,是在校生的,由所在學校按有關規(guī)定嚴肅處理,直至開除學籍;其他人員,由教育考試機構建議其所在單位給予行政處分,直至開除或解聘,教育考試機構按照作弊行為記錄并向有關單位公開其個人基本信息?!边@里的代考行為只是受到行政處理,而沒有受到刑事處罰??梢?,當今作弊及代考等行為屢禁不絕其實與過輕的處罰不無關系。所以,當務之急應當加強對考生作弊的管理,如建立考生的誠信檔案,考生作弊行為應當載入其檔案,作為其誠信紀錄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紀錄也將伴隨其一生。
其次,在對試卷的管理上,有與宋代類似的地方,但還有一些方面亟待改進。在沿襲古人方面,比如在一些重要考試中,要求考生把姓名、考號寫在裝訂線以內(nèi),考完后進行裝訂,這其實類似于古代的“彌封”;裝訂好的試卷在交上去后,有些試卷會被采取類似“譽錄”的做法,比如高考客觀題答題紙會被掃描進電腦,評卷老師直接在電腦上評卷;主觀題往往有兩位閱卷老師進行評定,若兩名老師給的分值差超出規(guī)定范圍,系統(tǒng)則自動將該答卷提交第三人,甚至第四人評閱,直至分值差符合設定的范圍,這種做法也類似于宋代的“雙重定等第”。這些沿襲古代的做法,都有利于保證閱卷的公平公正。但是如果試卷在考前就被泄露,這所有的公平都化為泡影,而現(xiàn)實恰恰如此。近年來,注冊會計師考試、國家醫(yī)師資格考試、國家司法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均被曝考前或考中“泄題”。這些試題到底是在哪一個環(huán)節(jié)被泄漏出來,如何被泄漏出來的,這些問題不調(diào)查清楚,就難以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就會損害國家級考試的公信力。因此,對試卷的管理不僅僅體現(xiàn)在閱卷環(huán)節(jié)上,考前試卷的保管、運輸?shù)雀黜椆ぷ鞫疾荒苡腥魏尾铄e。
再次,無論對考生還是考務工作者的管理方面,都亟需法律手段的規(guī)范。宋代諸多防弊舉措,多以皇帝的詔敕形式下發(fā),在古代,皇帝的詔敕即是法律。如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范鏜編修的《熙寧貢舉敕式》11卷,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白時中編修的《政和新修御試貢士敕令格式》等。
參考文獻
[1]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十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2]徐松.宋會要輯稿·選舉[M].北京:中華書局,1957.
[3]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責任編輯:李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