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教學(task-teaching)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外興起的一種語言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其著眼點是學生的“學法”。任務型教學途徑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自下而上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了語言在生活中的價值。它要求教師從學習者“學”的角度出發(fā),依據(jù)特定的教學目的,以話題為單位,以學習者現(xiàn)有語言水平、興趣愛好為依據(jù),設計出具有實際意義的,以交際為目標的各項任務,讓學習者在較為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目的語去主動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這一特點恰好與教育部制訂的《英語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相吻合。
2001年修訂的《新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diào)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p>
面對新課改,教師首先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從學生角度來講,任務型教學就轉換成了任務驅動型學習。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運用所學語言與他人交流信息,交換意見溝通感情,學會人際交往。從社會媒體、故事、詩歌等作品獲取所學語言傳播信息,并使之靈活應用。在小學階段任務型驅動型學習的目的,主要是感受一種新的語言韻律,體會它的實用價值,獲得另一種語言進行交際的經(jīng)驗,并從中得到樂趣。任務驅動型學習能促進小組合作,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活動,對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的途徑與方法進行了探討。
一、任務型教學途徑之一:注重計劃性
所謂“任務”,是指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由教師控制和調(diào)節(jié),學生獲得信息并經(jīng)過思維加工,最后輸出語言信息的一個活動。
任務型教學途徑遵循的原則是:(1)語言及其情景真實。(2)形式與功能相結合。(3)形成階梯型任務鏈。(4)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要達到這種效果,必須注重計劃性。通過教師的策劃、引導、學生入境、表演、展示結果、自評,一系列的活動來完成整個任務。其中的學習策略可以是多樣化的??刹捎糜^察、發(fā)現(xiàn)、歸納、推測、查閱、詢問、討論、探究等方式來調(diào)動感悟能力,實施任務型教學活動。整個活動中始終貫穿著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綜合能力。這應該是教學活動中的主流,它有計劃的鎖定了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和廣度,它一方面是“驅動器”,另一方面是“文件夾”。
二、任務型教學途徑之二:增強靈活性
一切源于生活的題材,才最具生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選擇話題,有利于營造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求知的寬松學習環(huán)境,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語言學習變成真正有意義的語言交流。這便是任務型教學中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沒有計劃、不可預料的,是需教師去捕捉的情境,是稍縱即逝的機會,是最貼近生活、最易感悟、最易開發(fā)思維能力、最有實效性的活動。然而它是靈活的、實發(fā)的,因此,也是不穩(wěn)定的。這實際上是一種激情放送,是任務教學模式的一個小高潮、一個亮點。因此筆者認為,計劃性和靈活性之間是整合的關系。任務型教學模式應將計劃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使課堂活動既有“鎖定目標”又有“激情放送”。這樣的課堂教學才具有吸引力、具有活力、具有現(xiàn)實創(chuàng)新能力。
以下是筆者在課堂上捕捉到的一個實例。一次,筆者在上課前發(fā)現(xiàn)一個男生將上衣圍在腰間,便馬上捕捉到這一場景進行復習活動。首先提問說:Whatishewearing?有些學生回答:He is wearing a T-shirt.還有學生答:He is wearing the trousers.當有學生說:He is wearing a blue skirt.便贊賞地說:Yes!同學們都笑了,情緒高昂。緊接著又問:What is wrong with him? 同時還給同學提示了一個“猜想”的動作。馬上就有同學說:I think it is hot.還有同學說:I
think he is hot.我說:I think his trousers…至此,停下來,并做了一個動作。學生馬上接下來說:are broken.當男生聽到筆者的猜測時,他馬上解下腰間的衣服。筆者又引導學生說:You see.同學們一同說:He takes off his T-shirt.筆者又說:I am wrong.同學們則說:We are right.通過這一系列現(xiàn)實場景和應急對話,復習了兩種時態(tài)、兩個句型、一個短語。正因為這種捕捉是由學生自己作演員,它才具有趣味性,才貼近生活,才不需思索,才是自然的流露。這樣做不僅復習了舊知識,還為學習新知識提起了興趣。
三、任務型教學途徑之三:體驗情境化
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可以學生個體的知識、體驗和生活世界為背景,利用多媒體、圖片及語言敘述等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真實或仿真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以愉悅的學習促成學習的愉悅。如:活動課上,組織學生看了一場足球賽后,可讓他們過把“名人”癮和“記者”癮,來激發(fā)學習興趣。課堂就是新聞發(fā)布會場,“記者們”可以就這場足球賽事提任何問題;“名人們”笑容可掬地回答與解釋提問。這種仿真的活動作用于學生心理過程,能激發(fā)和改善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和學習行為,為每個學生提供并創(chuàng)造獲取成功的條件和機會。課堂活動的情境創(chuàng)設,體現(xiàn)了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實現(xiàn)了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獲取信息、判斷甄別信息的能力,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課堂教學要始終貫穿著任務,總任務(General Task)設計由子任務(Sub-task)構成。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應從學生現(xiàn)有水平出發(fā),逐步提高任務的難度,最后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總目標。不可回避的問題是,任務型教學途徑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在設計難度、系統(tǒng)性、延續(xù)性等方面都較難控制。決定任務難度的因素有三個:輸入材料因素、學習者因素和活動因素。輸入材料因素指為完成任務而輸入文章的語法的復雜、材料的長度、所提供的幫助量、文章的體裁、編排的順序;學習者因素指學習者對輸入材料所擁有的背景知識、學習的信心、動機、學習經(jīng)驗、文化知識、語言知識等;活動因素指改變活動的難度。這三個因素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相互制約,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協(xié)調(diào)好這三者關系,才有可能實現(xiàn)既定的目標。因此,必須通過具體的方法來完善小學英語的任務型教學體系。
(責任編輯 賀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