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翻譯含有較強的文化元素。博弈論揭示了翻譯過程中譯者與其他參與者之間的博弈和譯者自身的博弈。本文,作者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博弈論,研究文化翻譯的歸化異化策略選擇,從而試圖找到一個合理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模式來研究文化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的選擇,來豐富現(xiàn)有的分析手段。
【關鍵詞】文化翻譯;歸化;異化;博弈論
0.引言
在文化翻譯實踐中,如何對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進行處理,一直以來頗有爭議。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差異常常求助于翻譯策略來解決,即歸化和異化。關于文化翻譯策略選擇的研究,國內外很多學者都提出了許多偉大的理論,比如瓦米爾的目的論,格特的關聯(lián)理論,文化轉向理論,功能對等理論等等。本文,作者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博弈論,研究文化翻譯的歸化異化策略選擇。
1.博弈論
這一理論最初是由匈牙利數(shù)學家John von Neumann在其與Oskar 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中提出的(Morgenstern andvon Neumann 1963)。捷克著名學者JiríLevy率先將博弈理論引入翻譯研究。Levy認為翻譯是一個決策過程并提出了他的極小極大策略。 下面介紹一下博弈論中的兩個常用理論。
1.1 囚徒困境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jù)指控二人有罪。于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并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上面的表格不清楚,如何解決這個困境呢?若兩人都想最大限度地減少服刑期, 哪個策略才是最“理智”的?甲方有兩種情況可以選擇:坦白或者保持沉默。乙方單方坦白,甲要坐10年牢, 甲方也坦白, 甲僅坐2年牢, 所以坦白為上策。反之, 如果甲乙雙方都不坦白, 兩者均半年牢。 如果乙方不坦白,甲方坦白, 甲方就能獲釋。在兩種情況下雙方都坦白是上策,也就是 “優(yōu)勢策略均衡”(dominant-strategy equilibrium),所以,甲方應該坦白。如果甲乙雙方都替對方著想,各自服刑半年,為坦白的上上策。
1.2 Pareto Optimality
帕累托最優(yōu)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tài)到另一種狀態(tài)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帕累托最優(yōu)化策略也可以表現(xiàn)為歸化和異化之間的某種妥協(xié)。帕累托最優(yōu)的狀態(tài)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善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況,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損。無論中西方的文化詫異如何,按照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如果多位譯者(原語與目的語)參與合作翻譯,如果這些翻譯中有一種能使雙方文化都能接受的話,無論歸化也好,異化也好,對讀者來說,都是最理想的,最有益的。
2.文化翻譯中策略的選擇
2.1囚徒困境與策略選擇
在翻譯文本時候,譯者會根據(jù)翻譯的語境,文化的傳播和讀者的接受程度評估自己翻譯過程中文化的輸出成分。
當原文文化因素小于50%時:文化傳播一直是文化翻譯的精髓,也是譯者一直重視的問題。在翻譯過程中,輸出文化多少,從而伴隨翻譯策略使用的優(yōu)劣。當譯者結合外在與內在因素做出決策時,囚徒困境給于圖示。在一種情況下,當原文表達的文化因素占原文文化成分的50%以內時,伴隨的圖示與例子如下:
(1)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賜給食物,魔鬼派來廚師。(2)《道林格雷的畫像》:“They say that when good Americans die they to Paris,” chuckled Sir Thomas, who had a large wardrobe of Humor’s cast-off clothes.Version I:“ 據(jù)說,體面的美國人死后都到巴黎去,”托馬斯爵士咯咯地笑著說,他有一肚子老掉了牙的俏皮話。Version II:“他們說美國的好人死的時候就到巴黎去。”湯瑪斯爵士格格一笑。 對于幽默,他有一大柜子陳年老貨。
如上圖所示,如果譯者采用歸化翻譯策略(即優(yōu)勢策略),會有利于讀者更快速的吸取文章的含義,閱讀時不會產生任何的疑慮。然后,我們在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時,給讀者帶來的閱讀不便(1年)看似可以忽略,然后如果都采用歸化優(yōu)勢策略,拖延了兩種文化相互了解的進程(3年)。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囚徒困境可以看出,歸化策略雖然是優(yōu)勢策略,但不一定完美。上述例子中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一段對話的翻譯,其中只有一處文化差異:wardrobe of Humor’s cast-off clothes。可以看出,Version II充分考慮到讀者的感受,采取歸化能夠給于讀者最簡單的理解,讓讀者最快速的接受作品信息。然而,Version I在采用異化策略翻譯同樣文字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 整句讀起來沒有Version II那么本土化,但是同樣不會為讀者帶來閱讀阻礙?!皐ardrobe of Hu- mor’s cast-off clothes” 在譯成“一大柜子陳年老貨”后,并沒有阻礙讀者閱讀,反而讓讀者深入到源于文化中細細品味了一番。上述其他例子也有同樣的含義和效果。所以,當原文中文化因素所占比列很少并低于50%時,異化策略在大部分情況下是首選。
當原文文化因素大于50%時:文化輸出和輸入都相對重要,譯者根據(jù)語境和外界需求,來負責傳輸文化。在另外一種情況下,當原文表達的文化因素占原文文化成分的50%以內時, 譯者結合外在與內在因素做出決策,囚徒困境給于圖示。伴隨的圖示與例子如下:
(1)《非誠勿擾》菜都是開過光的,本店有法師坐堂。Our dishes has all been blessed by Buddhist masters,we have a master right here and meditating.(2)The trouble is you’re too good-natured and people take advantage of it. All lay load on the willing horse. 你的問題是你太善良天真了,你要懂得“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的道理。
如上圖所示,如果譯者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會使原文文化充分轉達。但是過多的文化因素占原文50%以上,會使讀者無法完全接受,異化會成為劣勢策略(2年)。在采用歸化策略時,會有利于讀者更快速的吸取文章的含義,閱讀時不會產生任何的疑慮。文化交流顯然受到阻礙(2.5年),但通過反復的囚徒困境,在一次次嘗試、背叛、合作之后,2.5年的困境會迎刃而解。上面例子中電影《非誠勿擾》那一句話,“開過光”與“坐堂”占據(jù)整個句子的核心,文化因素濃厚。如果翻譯采用異化,很難想象“開過光”與“坐堂”翻譯后是什么狀況,讀者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沒有時間來反應異化帶來的文化因素,這句話的轉達就變得模糊。而采用歸化策略,把“開過光”與“坐堂”翻譯為“blessed by Buddhist masters”與“meditating”,會瞬間使觀眾在觀看時流暢的吸取電影含義。歸化翻譯沒有完全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但確實轉化的電影字幕的含義。文化交流也會隨著時間的流動,慢慢滲透的彼此的腦海中。所以,當原文中文化因素所占比列很重且高于50%時,歸化策略在大部分情況下是首選。
2.2 帕累托最優(yōu)與策略選擇
孫致禮先生曾表述:“我們采取異化的時候還要注意限度,講究分寸;行不通的時候還得借助歸化法,即兩種方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狈g中異化和歸化兩者并存的現(xiàn)象表明了這兩種手段之間并不完全對立,而是對立中又有統(tǒng)一。以當代美國詩人弗洛斯特Mending Wall中的名句“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為例,若將其異化為“修好籬笆成為好鄰居”,讀者大概都會聽著不明就里;若歸化為“墻高出睦鄰”,源語中的文化意象“fence(籬笆)”則被過濾忽略了。譯成“以籬為界,鄰里相安”,結合歸化和異化,較好地保存了原語的文化意象乃至句子長度,并且可以讓 讀者有更多的回味空間,從中體驗到一定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的理念。甚至可以和“A hedge be- 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產生聯(lián)系,聯(lián)系到目標語文化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等句子,即懂得尊重各自的獨立性,才能夠使得美好的關系長久存在下去,從而加深對原句的理解和感悟??梢姡惢蜌w化的結合更能體現(xiàn)出博弈論中的“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的優(yōu)勢,有利于緩解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之間的沖突差異,因此譯者應該對歸化異化翻譯策略有更加靈活綜合的運用。
3.結語
我們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博弈論方法是對傳統(tǒng)的文化翻譯分析方式的補充。博弈論方法則通過揭示操縱著整個翻譯過程的規(guī)則對現(xiàn)象背后的誘因進行了挖掘。在重復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復地進行。因而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去“懲罰”另一個參與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為。這時,合作可能會作為均衡的結果出現(xiàn),從而可能導向一個較好的、合作的結果。作為反復接近無限的數(shù)量, 趨向于帕累托最優(yōu)。 [科]
【參考文獻】
[1]Levy Jiri.Translation as a Decision Making Process[M].To Honor Roman Jakobson,1967.
[2]樊軍鄭志軍.翻譯中的博弈:歸化與異化[J].宜賓學院學報,2007(10)
[3]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1998(2).
[4]孫致禮.文化與翻譯[J].外語教學與外語學刊,1999(11).
[5]王斌.翻譯與博弈[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