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教育部規(guī)定,應屆內地高考生均可申請報考香港高校。從這幾年的招生情況來看,香港的一些高校憑借著獨特的地域優(yōu)勢,和內地高校不同的教學方式,誘人的就業(yè)前景,豐厚的獎學金,在內地眾多考生和家長心中都掀起了層層波瀾。近日,香港大學率先發(fā)布新學年內地收生結果,最終錄取363名考生,包括多達21名“省市狀元”,今年錄取狀元數(shù)目更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盡管高考“狀元”并不絕對是最優(yōu)秀的個體,但作為同齡學生中的佼佼者,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他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對現(xiàn)有高等教育資源(大學)的評價和檢驗。他們的選擇,給內地高校,特別是名校、老校留下了諸多問號。
2012年內地生報考港大數(shù)再創(chuàng)新高
所報道,今年港大共收到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考生12438人報名,同比增加2076人,報名人數(shù)為歷年最多。在最終錄取的363名學生中,有21人為全國高考“省市狀元”,比去年增加4位。其中,10位是省級狀元,分別來自遼寧、上海,甘肅、海南、湖南、江蘇和云南;另有11位為市級狀元。此外,今年港大錄取的學生中,還有許多為高考單科狀元,其中有6名獲得數(shù)學單科滿分(150分),而英文單科最高分則達149分(滿分150分)。
港校近年成為內地尖子升學熱門地點,舍棄清華、北大等內地頂尖名校選擇來港升學情況漸見普遍。單以北京而言,2004年至2011年共19名狀元中,逾半(11人)來港升學。
錄取學生興趣廣泛、才藝俱佳
人們粗一看,以為港大也特意來挖高考狀元,事實恰恰相反——港大并不稀罕狀元。早在2005年,就有11名各省市高考狀元申請入讀港大時被拒絕。理由是:港大對高考分數(shù)跟面試表現(xiàn)同等重視,港大不會收錄“書呆子”。港大此舉當時頗讓人感到意外。
今年被錄取的363名學生不僅學科成績名列前茅,面試表現(xiàn)出色,更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符合港大歷來堅持多元人才的選拔理念。他們興趣廣泛、才藝俱佳、發(fā)展全面,不少為鋼琴、書法、舞蹈的十級選手。
港大發(fā)言人指,今年錄取21名省市狀元中,3人分別獲省級數(shù)學、化學競賽一等獎,有2人為國家二級運動員,1位湖南文科狀元獲武術加分20分。另300多位獲取錄內地生中,有不少鋼琴、書法、舞蹈10級選手,超過40人在全國學科競賽中獲省級一等獎。
香港高校的魅力何在
內地高考狀元為何放棄北大、清華而選擇港大?
首先是過硬的辦學水平。據介紹,香港采用英式教學體制,能夠為學生開創(chuàng)一個開闊的國際化教育環(huán)境,幫助學生培養(yǎng)更強的就業(yè)競爭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和開放視野的教育導向,為香港高校贏得了世界的認同。
其次,港校的優(yōu)勢還在于更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香港高校教育體制更具活力,教學內容更有特色,提供的平臺更寬廣,其國際化的教育環(huán)境讓學生視野更開闊,能給學生的未來帶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和更多的選擇機會。香港大學新聞學教授陳婉瑩認為,相對于內地高校而言,學術自由是香港高校的重要特點之一。一位在港就讀的內地學生說,他深深為港大的圖書館觸動,因為一次性可借150本書,可以借半年。宿舍,床上,一半空間都是書。
第三,就讀港校內地生近半在港就業(yè)。近幾年的數(shù)據表明,內地畢業(yè)生近半在香港就業(yè)。負責內地招生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學對外聯(lián)絡事務主任張嫦清在談到內地生畢業(yè)后的發(fā)展如何時,張嫦清表示,在香港城市大學就讀的內地生畢業(yè)后,54%選擇到海外或留港繼續(xù)攻讀碩博;40%留港工作;6%返回內地發(fā)展。
第四,豐厚的獎學金也吸引了不少考生。為學生提供各種獎學金,特別是為家境不富裕但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提供豐厚的獎學金,一直是世界名校吸引優(yōu)質生源的一個傳統(tǒng)做法。世界名校為普通家庭的優(yōu)秀學生提供高額獎學金,這種制度,反映了名校的教育觀念。反觀內地的一些高校,在擴建規(guī)模、蓋樓裝修這些面子工程上可謂不惜血本,而在給學生提供獎學金方面卻相對吝嗇。
考生熱捧港校,告訴了我們什么
內地高校面臨的競爭不只是香港的高校。觀察周圍,你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家長熱衷把孩子送到國外大學去讀書。還有一些中學辦起了“國際班”,學生畢業(yè)時參加美英等國家的高考,直接進國外大學讀書。
教育全球化正在對內地的高等教育構成強大的挑戰(zhàn)。教育全球化,讓內地學生可以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內地高校若看不到自己的短板,在教育觀念、招生制度、獎學金制度、教學和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不與時俱進,將繼續(xù)成為內地優(yōu)秀生源的候選而非首選。
教育專家認為,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下,內地高招乃至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應該加快。
香港高?!皩掃M嚴出”,對于不合格的學生他們會勸退。對于畢業(yè)生,會進行專門的就業(yè)指導,尤其是技能方面的培訓,以使他們盡快適應社會。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內地高校普遍存在“重選拔、輕培養(yǎng)”的傾向,這與西方高校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建議,內地高招制度改革也應體現(xiàn)“寬進嚴出”的教育理念,降低“入口”門檻,提高“出口”標準,這樣才能促使大學更加注重提升教育質量和核心競爭力,使高校步入良性競爭軌道。
香港大學的劉俏認為,港大的優(yōu)勢首先在于國際化。港大50%的教師都是來自海外,包括美國、歐洲等等,教授的能力都是得到國際認可的,達到美國頂尖學校水平。反觀國內的一些名校,教材老化,信息封閉,教師視野狹窄,質量當然有差距。
事實上,港大和國內高校對待高考狀元的不同態(tài)度,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取向:港大更注重以國際化的視野進行“學生全面素質培養(yǎng)”,并不在乎有多少狀元就讀;而國內學校比較看重學校的名氣,就讀狀元的多少似乎被當作教育質量、學校影響力的一個標尺。
編后
教育改革,真正的教育應讓“一流考生”成為“一流學生”,最終成為真正的“一流人才”,而不是讓考生成為社會利益爭奪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