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越來越表現(xiàn)出對各國文化內(nèi)涵的要求。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模式、語言結(jié)構(gòu)、表達層次上都不同,這就要求廣大翻譯者對各國文化有一個較好的了解,以減少摩擦,從而達到互相交流的目的。本文以勞倫斯·韋努蒂的回歸性和異歸性為理論基礎(chǔ),闡明了歸化和異化在不同場合的運用。
關(guān)鍵詞:文化翻譯 文化差異 文化誤區(qū) 歸化 異化
翻譯除了語言文字的轉(zhuǎn)換外,也包括文化價值的傳遞,而譯者的基本任務(wù)就是將陌生的文化翻譯概念和文化信息消化轉(zhuǎn)換為讀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信息。本文在論述中英文化差異的基礎(chǔ)上,以回歸性和異歸性翻譯原則為導(dǎo)向,闡述了歸化和異化原則在不同文化翻譯中得應(yīng)用。
一、中英文化差異
由于文化淵源和文化環(huán)境不同,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語言間的文化差異首先表現(xiàn)在幾個表面層次的形、音、義上,其次表現(xiàn)在內(nèi)涵上,最后表現(xiàn)在深層的意識形態(tài)上,包括風(fēng)俗習(xí)慣、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上層建筑層面,本文主要從文化層次闡述中英語言差異。
(一)語言模式方面的差異
1.中國人重直覺與具象,西方人重理性與邏輯
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中國人往往通過對事物的觀察形成心中的意象,以形象來反映客觀世界,將取象與取義相結(jié)合,把特定思想寄寓于具體的物象中,并通過由此及彼此的聯(lián)系,借助具體的物象,敘事說理,表達概念、情感和意向。西方文化秉承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傳統(tǒng),注重推理思維,在認(rèn)識和解釋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以探究事物的始極為目的,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的思維方式敘事說理,因此英語對于抽象詞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漢語。林語堂認(rèn)為:中國人的頭腦羞于抽象的辭藻,喜歡婦女式的語言,中國人在很大地程度上依靠直覺解開自然的奧秘。漢字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如人酷像分腿站立、頂天立地的人的形象,漢語豐富的量詞也是形象化的體現(xiàn)。如一支筆、一頭牛、一匹馬、一只狗、一口鍋等。英語強調(diào)功能性,主要表現(xiàn)所描述客體的功能、特點、數(shù)量,如“man,apple,a book”。
2.中國人重整體、注重原則性,而西方人重個體
中西心理文化上的差異在語言上表現(xiàn)為漢語詞義一般籠統(tǒng)、模糊,英語詞義較具體。漢語“車來了”在英語中卻要分門別類地表現(xiàn)出來,可能是英語中的“bus”,也可能是“car”,可能是“l(fā)orry”。漢語“你有筆嗎”?筆,英語必須分別用“pen,pens,the pen,pencil”,“pencils”來表達,既有“筆”的類型差異又有單復(fù)數(shù)上的差異。再如漢語中表示損壞,在英語中分損壞的程度來確定最后的用詞,若表示部分損壞,用“damage”,表示損壞程度嚴(yán)重而達到不可修復(fù)的程度用“destroy”,表示強調(diào)由于某種原因而逐漸損壞的過程用“ruin”。
(1)因受到嚴(yán)重損壞,這座橋不再使用了。
譯文:seriously damaged,the bridge is no longer in use.
也有例外情況,如英語中的“rice”,可以對應(yīng)漢語中不同的稱謂:生長期內(nèi)叫“稻子”,成熟后叫“谷子”,去殼后叫“大米”,煮熟后的叫“米飯”,用作種子的叫“稻種”。
(二)語義方面的差異
在一種語言里往往很難找到與另一種語言完全同義的字句來對應(yīng)。如漢語中的“眼睛”和英語中的“eye”,只是結(jié)構(gòu)和功用相同,而他們的外表形狀、顏色是不同的。不同的語言所表現(xiàn)得詞義范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英語單詞“sister”對應(yīng)漢語里的“姐姐、妹妹”,在“sister”之間只需分辨血緣關(guān)系,不需分辨年齡大小。同理,“gun”對應(yīng)漢語里的“槍、炮”,“river”對應(yīng)漢語的“江、河、溪”。漢語里的“商品”對應(yīng)英語里的“goods,commodity,merchandise”;“家”對應(yīng)英語里的“home,family,house”;“借”對應(yīng)英語里的“borrow,lend”;“?!睂?yīng)英語“cattle,ox,cow”。又如英語“uncle”既相當(dāng)于漢語中的“伯父”,又可以指“叔父、舅父”等;英語“cousin”既可以是“堂弟(哥)、表弟(哥),又可是堂姐(妹)”。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qū)所用的文字是不同的,對事物的情感取向不同。受農(nóng)耕文化的影響,對與農(nóng)業(yè)相關(guān)的動物和農(nóng)業(yè)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工具性動物牛的情感很深,因而衍生了表示健康體魄的俗語“壯得像?!?,對需要人照顧的豬、狗等產(chǎn)生厭惡的情感,因而豬在漢語里是蠢笨的象征。狗則成為俯首順從的低賤的形象,如狗崽子(son of bitch),狗急跳墻(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等俗語。受游牧文化的影響的英語中,人們對游牧活動有重要影響的“馬、狗”等動物的情感很深,狗是“忠誠”的象征。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運兒),to lead a dog’s life(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二、歸化和異化
歸化和異化的翻譯原則是結(jié)構(gòu)主義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來的。他把歸化(domestication)定義為:to adopt the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SL for the TL readers.For that the original image or flavor is most likely to be retained when the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and to make the version easy to be understood…within the cognition and cultural circle of the TL readers.(歸化翻譯指采用流暢的行文風(fēng)格來為目的語讀者減少原語的異域色彩的翻譯方式。因為如果采用流暢的行文風(fēng)格來翻譯最有可能保留原語的形象和風(fēng)格,在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和認(rèn)知范圍內(nèi)使譯文更容易理解。)將異化(foreiginization)定義為:to a certain extent,maintaining the foreignes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break the linguistic norm of the target language.(異化翻譯是指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破除目的語的語言規(guī)范來保留原語的異域化特色的翻譯方式。)
(2)蕩子行不歸,空床獨難守
譯文一:Ah,if he does not mind his own,
He will find someday the bird has flown
譯文二:Minds his own business and from home he flees
What a suffering and lovely his wife will be
譯文三:When will he come back to meet his wife at home,
Husband-sick can be inscribed in a tome
這三種譯文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因而對原文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白g文一”體現(xiàn)了外國人從他們的文化角度來理解中國文化:表示丈夫不回來,妻子會另嫁他人。而譯文二和譯文三原文中漢語的文化內(nèi)涵,表示丈夫不回來妻子不會另嫁他人,而只是默默地忍受寂寞的煎熬。
歸化和異化的翻譯原則是兩個對立的翻譯方法。從翻譯的目的論看,文化的輸入應(yīng)傾向于歸化,以保護本族文化不受侵?jǐn)_,但文化的輸出應(yīng)傾向于異化,促使本族文化的發(fā)展。
雖然異化原則在翻譯過程中存在一些弊端,但并非異化一定不可取,而要視情況而定。歸化和異化原則在文化翻譯中得到了廣泛的應(yīng)用,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運用這兩種原則。在盡量使譯文能傳遞原文深層內(nèi)涵的前提下,不影響譯文讀者的理解。本文把文化分為稱指文化,喻指文化和規(guī)制文化。鑒于上文談到的翻譯中異化原則的不足,只有在一種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種文化中缺乏對應(yīng)的稱指性文化事物或者現(xiàn)象,才能適應(yīng)異化翻譯原則。
(3)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不同的譯者對詩歌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一句中的“寒山”有不同的處理,如Bynner將其譯作“the temple on cold mountain”,許淵沖譯作“cold hill”,吳鈞陶將其譯作“HanShan”等等。在翻譯稱指文化詞時,如果采用歸化翻譯原則,往往會造成一定的文化誤差。例如像“餃子”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名詞很難通過歸化的翻譯原則處理。地名的翻譯若采用歸化翻譯或意譯,往往很難,另一方面也很難傳達出原地名的文化內(nèi)涵。筆者認(rèn)為,翻譯稱指文化詞應(yīng)采用異化翻譯的原則。
(4)蛤蟆灘在經(jīng)濟和政治上的封建勢力是已經(jīng)搞垮了,但莊稼人精神上的封建思想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洗凈哩。
譯文:While feud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cepts had been discarded in Hamatan,it would still be some time before all feudal influence could be eradicated from the peasant’s minds.
此處的“蛤蟆灘”不應(yīng)譯作“frog flat”,音譯為最佳。
(5)The town’s last remaining cinema went past last year and it’s now a bingo place.
Bingo是西方國家里為認(rèn)識人而設(shè)計的一種配對游戲的名稱,目的是為了很快地認(rèn)識來參加聚會的人。所以,此處的bingo可以采用異化處理。音意結(jié)合譯為賓戈游戲。上文提到了稱指文化和歸化翻譯,下面闡述喻指文化和歸化原則。本文第三部分已解釋了喻指文化。例如,漢語里的“紹興師爺”已經(jīng)成了精明的參謀者的代名詞,與英語中“philadelphia lawyer”的含義相當(dāng),因此采用歸化翻譯原則,將其譯成“philadelphia lawyer”要比譯成“l(fā)awyers from shaoxing”和“expert in legal brifes”要好。同樣將英語“a judas kiss”譯作“笑里藏刀”比譯作“猶大之吻”,將“achilles’heel”譯作“致命的弱點”比譯成“阿基里斯”的腳跟,將“trojan horse”譯成“災(zāi)星”比譯作“特洛伊木馬”更能讓讀者接受。
語言的文化差異性使得這種喻指文化詞不能簡單地采用異化翻譯原則來處理。例如,如果將漢語成語“班門弄斧”譯成“show off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u Ban”可能導(dǎo)致讀者的不解,因為漢語讀者熟悉的“魯班”對譯文讀者來說是陌生的,他們不知道“Lu Ban”為何人,若譯作“show off one’s skill or talent before an expert”就容易接受。
這種喻指文化常見于典故、習(xí)語等表達。例如,英語中用他們熟悉的“horse”來形容強壯,有成語“as strong as a horse”,而在漢語中人們則用他們熟悉的“?!眮硇稳輳妷眩小皦讶缗!钡恼f法。同樣,英語成語“l(fā)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與漢語“露出馬腳”相當(dāng),還有“fish in the air”(緣木求魚),“an old hand is a good guide”(老馬識途)。
(6)他一家子在這兒,他的房子、地在這兒,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譯文一:Escape?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not escape.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with him.
譯文二:His family are here.and his house and property are here too.He escape,can his family and his house run away with him.
譯文一采用異化原則來翻譯,顯得生硬,而譯文二采用歸化原則翻譯,自然易懂。
下面本文將討論規(guī)制文化的翻譯原則。
(7)周大娘,有個老奶奶找你呢,我?guī)砹恕?/p>
譯文:Auntie chou,here’s a granny asking for you.
在中國宗族文化里,婦女無論是結(jié)婚前還是結(jié)婚后,其姓是不可變的?!都t樓夢》中“王夫人,刑夫人”都是他們自己本來的宗族姓氏。在西方社會,婦女在結(jié)婚前跟隨父姓,結(jié)婚后隨丈夫姓。原文中“周大娘”的周姓是被稱呼婦女自己的姓。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文化翻譯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采用一種翻譯原則,而應(yīng)針對具體情況,對于一些物質(zhì)名詞或?qū)S忻~采用異化的翻譯原則,因為它們只是起著一種指稱性的作用,沒有必要將其文化內(nèi)涵傳遞出來。而對于一些喻指性或規(guī)制性文化詞語,應(yīng)采用歸化翻譯原則,因為這些表達,一方面強調(diào)的是其文化內(nèi)涵方面的意義,另一方面是由于文化的差異,影響到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因此,在進行文化翻譯時,譯者要對原文中蘊含的文化有充分的理解,以免歪曲原文文化,造成負面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蔡平.翻譯方法應(yīng)以歸化為主[J].中國翻譯,2002,(5).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1995.
[3]蔣磊.英漢文化差異與習(xí)語翻譯的歸化和異化[J].重慶交通學(xué)院
學(xué)報(社科版),2003,(3).
[4]孫致禮.中國的文學(xué)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中國翻譯,2002,
(1).
[5]杰里米·芒迪.翻譯學(xué)導(dǎo)論[M].李德鳳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07.
[6]王寧.文化翻譯與語境下的翻譯研究[A].羅選民,屠國元.闡釋
與解構(gòu):翻譯研究文集[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
[7]張素艷.文學(xué)翻譯中的文化誤譯[J].外語教學(xué),2007,(3).
[8]馮偉年.最新漢英翻譯實例評析[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5.
[9]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I[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1.
[10]靳梅林.英漢翻譯概要[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95.
(酈玉燕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