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不是來自西方哲學的抽象。也不僅僅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易經(jīng)》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和《道德經(jīng)》的“大象無形”。
無形—其創(chuàng)作的終極目的不是制造視覺的“形式”,而是對東方哲學的思想感應與精神體驗。
無形—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種由內心自性和存在整體的交流與對話,是探究真實世界的一種行為方式,也是一種思想的認知方式。
無形—是對“形”的超越,更是對存在的超越。
無形—從藝術表達而言,是在東西文化之間縫隙之處的判斷與闡述。
考察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可知,有些作品已經(jīng)打破了單一媒介與畫種的局限。藝術家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在一件作品中涵蓋行為、繪畫、裝置、影像等。這甚至已然成為一種引領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法而具有超越文化與媒介的特性。
媒介—既是藝術表達的載體與方式,也是表達的手段與中介。我把“無形”與“超越媒介”看成一個問題,當作一個在關聯(lián)中深入并結構出的整體的“無形”。
關于媒介,我認為應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普遍意義上的媒介,如:繪畫、行為、裝置、影像、攝影等。第二類是具有文化屬性的媒介,如:水墨(水墨媒介也是媒材,包括宣紙、墨汁、毛筆、印章等)。第三類是手工業(yè)或工業(yè)制造類的媒介,如:鋼鐵、水泥、紙、布、絲綢等。第四類是自然屬性的媒介,如:石、木材、土、沙、水、陽光等。綜觀而言,所有媒介都可以通過觀念轉換生成新的表達和闡釋。
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如何在全球文化藝術格局中確立自己,是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從東方哲思的虛無境界,我想到人與宇宙萬物的關系,想到天人合一,想到藝術與自然的關系,想到“無形”這一宇宙的時空理念。
“物派”的理論體系以中國的老莊思想和日本的西田哲學為基礎,所以“物派”的基本主張是使人的理念融入自然,而不是對抗自然。是含蓄,不是對物體或物質本身的關注,而是試圖通過對關系的表達去更新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式。
我們的“無形—一種超越媒介的思考方式”當代藝術展與“物派”相關,“無形”當代藝術著力突出自身文化在亞洲發(fā)展的可能,因此注重發(fā)展與延伸的關系?!拔锱伞睂Α盁o形”而言,有著思想的淵聯(lián)與延引的空間,所以我選擇了“物派”中具代表性的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循著“無形”的邏輯,我集合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中一些引人深思的作品作為本次展覽的文獻部分。
關根伸夫的雕塑《位相·大地》用挖出的泥土在圓坑旁邊塑造成與圓坑大小一樣的圓柱體,通過這種純粹、簡單的方式,重新認識世界。
李禹煥的裝置《關系項》,以意圖與石塊、玻璃之間相互滲透,反映它們的存在與相遇或對峙的關系。這種關系恰是藝術家對世界的關注。
夏倉康二的裝置《壁》是在樹林中用水泥制造的一堵連接兩棵樹的墻。夏倉康二以此表達構造與存在的特殊關系。而且,藝術家還用油澆這堵墻壁,并通過澆油呈現(xiàn)浸染的肌理。色彩、陽光及其在墻上的投影,呈現(xiàn)了它們之間變動的關系。
另外,跨越媒介的認識和表達,一定會促使媒介與媒介之間碰撞出新的意義。誠然,“無形”并不是特指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某種難以把握的形式,也不是視覺上對某種形而上的模擬,而是一種超越媒介的、具有東方文化依托的,從東方思想出發(fā)又疊加了西方文化影響的,具有當代話語特質的思想邏輯。
為了能對這個問題作進一步闡釋,為藝術史提供一個從東方哲思出發(fā)的有研究價值的文本,這個展覽我選擇了以中國藝術家為主的,近年來與這個線索有關聯(lián)思考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選擇了日本、韓國與“物派”線索有關,也與“無形”有關的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還邀請了一位歐洲年輕藝術家,她也創(chuàng)作了與之相關的作品。
李禹煥的近作《照應》是以極簡主義的方式,在畫布上畫上三筆或兩筆,甚至只有一筆。它們的色調是相近的,但筆觸是不同方向的,筆觸的肌理物質是用礦物粉調制的。這種筆觸是一半灰色一半白色的漸變。我以為這種由灰漸白的過渡關系,就是他對“余白”藝術理論的闡述。
梁銓作品《喝茶的日子》,梁銓采用的“碎紙條拼貼”方式是一個具有趣味性的實踐,他將“修行”融入水墨實驗。梁銓在邏輯思維與技術的支持下,用心去感受這些事先剪裁好的碎紙條,他先將碎紙條涂上不同的墨色,然后結合西方現(xiàn)代視覺經(jīng)驗合理地安排它們的位置與空間,并且在這樣的修行過程中安靜地把握與控制它們的關系。
張羽的《封存的指印》是一件微型裝置作品。把指印行為的若干痕跡封存在由木材和透明的玻璃制作的盒子里。更有意味的是在光的投射下,使指甲油的指印背后出現(xiàn)灰色的投影點,如同墨點,形成了不使用水墨的水墨痕跡。
在選擇參展藝術家及其作品時我作了認真仔細的比較,反復閱讀相關作品,我堅信藝術家的作品是對藝術表達及理論認識最有效的闡釋。
“無形——一種超越媒介的思考方式”當代藝術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文獻部分:參展藝術家包括關根伸夫、李禹煥、夏倉康二、張羽、宋冬、秦玉芬、徐冰。第二部分為現(xiàn)場部分:參展藝術家有李禹煥、梁銓、??曝S巳、劉旭光、張羽、石晉華、秦沖、徐紅明、Maartje Blans。
“無形——一種超越媒介的思考方式”,源自我一直關注的學術方向。其目的是走我們自己的路,在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我們不迎合任何一種過去的形式,我們寧可做一些大多數(shù)人難以看懂,甚至不喜歡的東西,也一定要做屬于自己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