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困生;激發(fā);學習動機;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11—0022—01
學習動機是激發(f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nèi)部啟動機制。它與學習活動可以互相激發(fā)、互相加強。學習動機一旦形成,它就會自始至終,貫穿于某一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學困生往往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因學困生遭受過反復失敗的挫折,缺乏主動追求的精神;他們多次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受到同學們的諷刺和嘲笑,逐漸失去學習功課的自信心;他們的感知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不斷下降,自尊心不斷受到傷害,自卑感日益滋長,學習熱情日漸低落,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動力障礙。因此,對學困生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學困生缺乏學習動機的原因
1 學習基礎差,自我期望值又太高。由于學習基礎太差,致使學習中處處碰壁,他們也曾拼搏過,也有過進步,但進步與付出的努力相比,眾寡懸殊,得不償失,便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認為努力沒效果而恢復懶散狀態(tài)。
2 學習目標不明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1)從眾現(xiàn)象。在學校這個大環(huán)境中,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是要從學生個人實現(xiàn)學習目標來體現(xiàn)的,有的學生對學習目標的選擇是自主的、明確的,但也有部分學生只是盲目地認同其他同學的學習目標,追隨他們,并非自主的選擇。這樣,學習時就會缺乏相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自我同一性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要達到認清自己固有的特點、愛好、理想,并且實現(xiàn)集體同一性,追求一種社會的認同感。實現(xiàn)“自我同一性”的學生能根據(jù)獲得與自己和社會相關的信息,為自己確定生活的策略,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能獲得同一性的學生,則會產(chǎn)生角色混亂或消極同一性。前者不能正確地選擇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角色;后者指個體形成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同一性。
3 對學業(yè)失敗的錯誤歸因。受某些教師和家長的不良暗示,學困生習慣把學習不好歸結為自己的智商不高,羨慕別人的同時嘆息自己沒有聰明的腦袋而不愿下工夫,于是成績上不去,學習就沒熱情。到后來,有的干脆自暴自棄,逃避學習,而沉溺于一些不良嗜好。
二、激發(fā)學困生學習動機的方法
1 提升積極的學習情感。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于學困生,在課堂上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注。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被關注的,從而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中來。課堂教學中,融洽的師生關系能調(diào)動學困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轉“困”學為“樂”學。
2 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學習前進的動力,尤其是學困生,教師更應幫助他們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生確定短期的學習目標,對學生在此期間加以個別輔導,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用制定的學習目標來激勵他們,并為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階段性目標而喝彩,使其品嘗成功的喜悅。然后再加以長期目標進行誘導。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就有了動力,學習也就有了方向。
3 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成了學困生前進路上的一大障礙。因而,教師要教會他們有效的學習方法,特別是起始階段,學生可塑性強,教師可通過適當集中和分散強調(diào)相結合的方式,努力培養(yǎng)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如,在新課的預習環(huán)節(jié)中,我對學困生一一作了指導:在學習新課前,根據(jù)要求,借助工具書、生詞表等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學習,初步了解要掌握的基本知識。且對不明確之處作出勾畫,提出質疑,明確課堂上學習的目標。在新課前,我有針對性地設計了一些問題,讓他們進行預習。這樣到了學習新的內(nèi)容時,這些學困生就不至于掉隊。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