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作文教學;真情實感;教學觀念;教學目的;習作主體;材料;過程;要求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11—0092—02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對寫作的性質作了如下闡述:“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一言蔽之,就是要讓學生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反映自己的心靈世界。即寫“我自己”的“真”作文。
下面是兩位教師分別執(zhí)教題為《家鄉(xiāng)的變化》的習作教學過程,讓我們看看誰的教學策略更有利于學生寫自己的“真”作文。
案例1:教師先讓學生審題、試說素材;然后,只對反映校園新貌、我家喜事多等兩三個內容表示了肯定;之后,拋出了自己早已深思熟慮的內容:讓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寫出學校附近的一條山溝的綠化成果;接著,引導學生討論命題,編寫統(tǒng)一的提綱,讓學生聽讀兩篇范文。
結果,學生寫出的作文題目一律是《路的變遷》,思路、順序及詳略的處理都是大同小異。經(jīng)投稿,有一篇還發(fā)表了,教師頗為得意。
案例2:教師在課前指導學生通過調查、訪問、拍照、查閱資料等方式,收集寫作素材。課堂上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交流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查訪到的內容;接著,引導學生分析這種變化的原因,順勢確定中心;然后,提出本次習作的要求,告訴學生可以從中選出自己最感興趣、印象最深刻的一兩個方面寫一寫;最后,啟發(fā)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既可以用自己的口吻,也可以站在樹、石頭、水等的角度去觀察家鄉(xiāng),親近家鄉(xiāng)。
課后,翻閱學生的作文本,發(fā)現(xiàn)內容和題目多種多樣、各具特色。有《路的變遷》《信息高速公路通到了我家》《我家闊了》《迷人的濱河路》《錦上添花的五泉山》《白塔山下點古色》《時髦的一家人》《爸爸變得“神氣”了》《我自豪地說》《搬上新居后的“不適應”》等。不僅題目豐富多彩,而且絕大部分作文內容充實,富有真情。
兩位教師不同的教學方法產(chǎn)生了不同的教學過程和效果,也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后者的教學明顯優(yōu)于前者,下面列表加以說明。
由上述分析并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實踐探索,筆者現(xiàn)提出寫“我自己”的“真”作文的理念及策略。
1 教學觀念要加大開放力度。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變得開放而多元,崇尚以人為本,弘揚個性。在這種大背景下,“語文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學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jù)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jié)、更新發(fā)展”。為此,在習作教學中,堅持開放式的理念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執(zhí)行教材,還要合理地自主變更、開發(fā)教材;在習作的思想內容和審美情趣上鼓勵多元化,唯真實、唯健康,防止重蹈“唯大、唯高”之覆轍;拓寬選材空間,引導學生自選材料、自命題目;拓展教學時空,將課內外有機結合;鼓勵學生自由、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等。
2 教學目的要體現(xiàn)綜合效應?!皩W習習作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獲得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表達技能和多方面的素養(yǎng),包括發(fā)現(xiàn)和研究問題的技能,表達與交流的技能,整理思想、深化認識的習慣以及個人素養(yǎng)的提升等,體現(xiàn)作文、做人并重,內容、形式并重,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最終目的?!币虼?,在習作前開展參觀、調查、訪問等多種參與活動以及諸如“素描”式、活動式習作教學模式被廣泛采用,命題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這樣,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習作技能和綜合素養(yǎng),使得學生的作文應考能力上升。
3 習作主體要落實到學生。作文不是教師“教”、學生“學”得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練”得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條件,創(chuàng)設情境,還給學生真正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習作活動的主人,從平常中發(fā)現(xiàn)奇異,從奇異中增長見識,從見識中歷練人生,并用自己的語言和自己喜愛的形式寫出來?!墩Z文課程標準》中“表述自己的意思”其涵義一是“真”,是自己的真心實意、真情實感;二是“新”,是自己從生活中經(jīng)過體驗和思考得來的認識,對學生而言,具有發(fā)現(xiàn)性和創(chuàng)新性;三是“特”,是由兒童獨特的游戲“文化”產(chǎn)生的,具有兒童化色彩和個性化色彩;四是“奇”,通過兒童特有的想象,好多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或結果,都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產(chǎn)生,形成他們自己的一種“真實”、“意思”。
4 材料來源要指向實踐活動。在“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大背景下,要落實課標“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寫作”的目標,作文中要寫的人、事、物不再是概念化、公式化的,也不再以教師的好惡和供給為主,而是將選材的觸角深入到學生生活的原生態(tài)中,深入到學生親身參與的體驗性、探究性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寫自己有興趣、有發(fā)現(xiàn)、有感悟的材料。也可以讓學生從自己天真、奇幻的想象世界中選擇有一定合理性的材料,海闊天空,馳騁想象。這樣,習作教學猶如從大海表面進入了大海的深處,所見不再只是煙波浩渺、一片蔚藍,而是五彩繽紛、包羅萬象。
5 指導過程要重視激發(fā)引導。在習作指導中教師應淡化“給予”和“統(tǒng)一”,以“激發(fā)”和“引導”為主。教師要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情趣化的自主寫作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各種開放、多元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激發(fā)每個學生的興趣、情感,使他們從自己的個性出發(fā),人情入境地體驗和感悟,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選材、自主表達。習作語言、形式由表達需要所決定,寫作知識的講解不求系統(tǒng),只求精要實用。其形式有命題、非命題并存。
命題形式的指導環(huán)節(jié)一般為:命題——指導審題——激活形象、激發(fā)情感——自主選材——構思——寫作。
非命題的指導環(huán)節(jié)一般為:主題實踐活動——交流體驗認識——自主選材——構思——寫作。
6 習作要求要講求寬松切實。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實際水平出發(fā),提出“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的理念,在表達內容、形式及學習方法上盡可能給予學生較多的選擇權和自由權,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鼓勵想象和幻想,提倡個性化、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淡化文體概念,僅分為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兩類;學生可以不拘形式、靈活地運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進行習作。此外,還可以寫簡單的調查報告、研究性論文。
表達要求是“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熬唧w明確”指意思明確、清晰,內容實在;“文從字順”指用詞造句服從內容的要求和語言的規(guī)律,意到筆隨,自然流暢。兩者強調“辭達而已矣”!
7 習作要展示學生豐富個性。大多數(shù)學生在悉心觀察、體驗的基礎上放開手腳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抒發(fā)自己真實的情感時,常有不吐不快、一發(fā)難收之勢。習作內容不再是千人一腔,習作形式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內容鮮活、真實,形式多種多樣,習作所展示學生豐富的個性化色彩令人賞心悅目。
綜上所述,指導學生寫“真”作文,教師就要在開放觀念的指導下,支持、激發(fā)、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我”的主體作用,在寬廣的生活實踐領域里,體驗發(fā)現(xiàn),得意生情,而后情動辭發(fā),快意表達。而寫法指導的相機介入,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