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鬼仔戲,是單人杖頭木偶戲的俗稱,主要流傳于粵西。鬼仔戲一人一班,一班單人木偶戲有三十來個木偶,角色分“生、旦、丑、公、婆、凈”等十大行當,臉譜各異。唱腔多為七言句或十言句,在當?shù)孛窀杌A上吸收粵劇唱腔發(fā)展形成,同時以鑼、鼓、鈸、木魚伴奏,唱、念、做、打皆由一人完成。木偶的造型及制作十分講究,面部采用變形夸張的藝術手法彩繪裝璜,口眼皆可活動。演出劇目以歷史演義、傳統(tǒng)故事和當?shù)貍髡f故事為主。
關鍵詞:鬼仔戲; 單人杖頭木偶戲; 粵西
鬼仔戲,也稱扁擔戲,是粵西單人杖頭木偶戲的俗稱,主要流傳于粵西的吳川、電白、茂名、高州、廉江、化州一帶。鬼仔戲裝備少,布臺簡單,一擔戲箱就可以裝完全副家當,一張方桌一個舞臺,素有“兩桿青竹歌前賢,方丈舞臺礪后人”的美譽。鬼仔戲一人一班,一班有三十來個木偶,角色分“生、旦、丑、公、婆、凈”等十大行當,臉譜各異。唱腔多為七言句或十言句,在當?shù)孛窀杌A上吸收粵劇唱腔發(fā)展形成,同時以鑼、鼓、鈸、木魚伴奏,有完整擊樂規(guī)范,唱、念、做、打皆由一人完成。木偶的造型及制作十分講究,面部采用變形夸張的藝術手法彩繪裝璜,口眼皆可活動,儀態(tài)傳神逼真,栩栩如生。演出劇目以歷史演義、傳統(tǒng)故事和當?shù)貍髡f故事為主。
1. 鬼仔戲的起源
粵西老藝人李春田、鄭壽山稱:粵西木偶戲是從福建傳來的。根據(jù)考證,粵西自宋元以后,陸續(xù)有福建移民進入。《吳川縣志》記載:明朝萬歷年間,該縣“閩廣商船大集,每歲至數(shù)百艘,設鋪百千間。吳川藏了(即今芷寮)為閩廣商船所集,附近黃坡、梅菉生意大盛,中逢元宵、中秋、重陽或種種神會,張燈結彩,還神演戲,搭篷廣野,京戲洋燈,爭妍斗靡,通宵達旦,遠近觀者以萬計,凡六七日而止?!薄妒牵ń窳h)縣志》記述:“上元前后各鄉(xiāng)族皆慶燈,祖祠神廟,燃燈張樂。各圩市村落奉其本處所祀之神出游慶賀,張燈結彩,鼓樂喧闐,雜劇之戲絡繹不絕……二十八日安鋪迎神,最形熱鬧。是晚游燈,更為輝煌,每支燈可載火百余盞,制成人物鳥獸配用機器,均能舉動如生……端午……自一日至五日,童子以紙鳶戲,為之放殃偶。”《化州縣志》記載:“元宵節(jié)期,覲光者于門外沙洲搭棚弄鬼,以潤飾太平。”這些都說明了粵西木偶戲早期活動的社會背景和演出習俗情況,可見鬼仔戲于明末清初已經(jīng)在粵西盛行。
2. 木偶的制作
鬼仔戲一人一班,活動于社會最基層。其所用木偶頭像較細,只有拳頭大小,高約10公分,徑約5公分。一般是用枝松木雕刻,也有用烏桕木制造的。這兩種木材材質致密細嫩,不易燥裂。首先用大刀將木頭斫成粗坯,然后再進行細致雕刻。偶頭從頂部掏空,頸部鉆孔,與頭腔相通,以裝設機關和像頭。如需眼球、下巴活動,便將眼眶掏空,將下巴用鋸界開,然后裝上機關,使之活動。機關的裝法是用一根竹片,在竹片一頭用鐵絲將兩個眼珠連接好;竹片的另一端則穿到杖頭下面,在杖頭上開一個口子,用手推拉,就可使木偶眼球上下轉動了。活動下巴的機關也是一樣的。木偶頭像由木雕藝人制作。
頭像做好后,用沙紙打磨光滑(也有不打磨的),在上面涂上紅、白、黑、藍等釉彩顏色。涂法依據(jù)人物年齡、身份、性格而定,有臉譜化的傾向。描畫好臉部后,在表面刷上生桐油,使顏色不易脫落。
木偶服裝用布制造。不同年齡、性別、角色、等級的偶像服裝不同。官服繡龍鳳、動物、花朵等圖案,色彩艷麗;民服樸素,亦有圖案花紋;童服色彩鮮明活潑;老角服裝顏色比較深黯。
木偶的手用竹枝或木條連接上,也稱手竹。杖頭選用堅實的小竹竿制造,將竹節(jié)打通,使之成管狀,以連接偶頭,也稱為身竹。裝配木偶時,把機關接上杖頭,裝上手竹,配上頭飾,穿上衣服,即可在杖頭下拉動機關,使木偶作相應動作,進行表演。
3. 鬼仔戲的表演
鬼仔戲沒有固定的表演場地,村頭村尾空地,屋前地堂,街邊甚至廳堂都可搭臺表演。而且它的戲棚很小,多以杉木條搭成,四柱八橫,4尺見方左右,前面掛上圍幕,圍幕高1.0米左右,用來遮掩藝人,使觀眾只看見木偶表演而看不見藝人。戲棚中間掛一小幅背景畫,作木偶表演的布景。藝人則坐在戲箱上操控木偶。
表演時,藝人一手握身竹,一手操縱手竹,作出開合扇子、斟酒、舞劍、格斗、殺頭等動作。木偶的眼珠能活動,通過在眼珠與木偶內(nèi)的機關相聯(lián),拉動杖頭內(nèi)與之相聯(lián)的竹枝,偶像的眼珠就能轉動起來;木偶的嘴巴也能活動,偶像的下巴是活動的,與偶頭內(nèi)機關相聯(lián),拉動機關,嘴巴便會一上一下地動起來;操作木偶時,轉動杖頭可使木偶頭頸活動,作左顧右盼的動;在木偶頭像與身竹間用橡筋或彈簧類的東西連接,就可表演殺頭的動作,一刀砍來,木偶頭像就“撲”地掉下來;木偶斟酒、寫字、開合扇子、武打格斗等動作,都和上述操縱方法相同,只需拉動與木偶相關部位聯(lián)接的機關,木偶就能夠做出相應的動作。鬼仔戲高超的操作技能是藝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其傳承方式多為師徒心口相傳,但又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在表演過程中表現(xiàn)不同的特色。因此,不同的木偶班,往往有各自的表演特技。
鬼仔戲演出時,唱、做、念、打都是一個人完成。藝人一手握著木偶像,一手操縱手竹,口里唱著戲文,還要打擊鑼鼓木魚伴奏。有些身懷絕技的藝人,能夠腳趾夾著木棒打鑼擊鼓。由于傳統(tǒng)的習慣和表演場所的流動性大,一直以來從事單人木偶戲的藝人基本都是男的(改革開放后有了個別女藝人),藝人一張口既要唱男聲,又要唱女聲,還要模仿貓狗等各種動物叫聲,在表演激烈或熱鬧的場面時,還要模仿各種的喊殺聲,打斗聲或嘻笑、怒罵、哭喊聲等,十分生動逼真,引人入勝。
4. 鬼仔戲的唱腔
鬼仔戲以說唱敘事形式表演,唱腔多為七言句或十言句,在當?shù)孛窀杌A上吸收粵劇唱腔發(fā)展形成,演唱時偶有即興式的插科打諢念白。鬼仔戲開頭結尾雖然有較為固定的程式,但非常具有趣味性。開頭往往是“不唱三皇并五帝,且唱前朝有名人”或“自從盤古開天地,一朝天子一朝臣”、“三更五點皇登殿,文武朝臣兩邊分”,結尾則有“執(zhí)(收拾意)口野回箱搵飯吞”等,在演出中間,藝人經(jīng)常觸景生情,隨手拈來身邊事物,隨編隨唱或插入念白,這些即興創(chuàng)作,常用夸張、比喻、雙關、暗諷的修辭手法,針砭時弊,煲貶人物、諷惡懲奸,語言亦俗亦雅,妙趣橫生,恢諧動人。
5.鬼仔戲的伴奏
鬼仔戲演出的樂器是鑼、鼓、木魚,打擊節(jié)奏簡單明快,用以過門和人物出場。過門分長過門、短過門。短過門用在上一句唱詞結束時,其節(jié)奏為:咚咚鏘 | 咚咚鏘 | 咚 鏘 咚 鏘 | 咚咚鏘 | 咚鏘0 || 。長過門用于下一句唱詞之后,長過門與短過門基本一樣,只是將一個節(jié)拍重復,以加長停頓時間,其節(jié)奏為:咚咚鏘 | 咚咚鏘 | 咚 鏘 咚 鏘 | 咚咚鏘 | 咚咚鏘 | 咚咚鏘 | 咚鏘0 || 。人物出場也有鑼鼓,男角出場節(jié)奏是:| 咚咚鏘 | 咚咚鏘 | 咚咚鏘 | 咚咚鏘 | 咚咚鏘 ||,女角出場節(jié)奏是:| 咚咚鏘 | 咚咚當 | 咚咚當 | 咚咚當 | 咚咚鏘 ||,“當”是打擊鑼邊的聲音。過門鑼鼓的節(jié)奏,根據(jù)角色性別有不同,文生出場節(jié)奏為中速,武生出場節(jié)奏是快速,女角出場節(jié)奏則是慢速。木魚敲擊沒嚴格規(guī)定,主要用來調(diào)節(jié)演唱時的節(jié)奏。
6. 鬼仔戲的劇目
鬼仔戲劇目非常多,據(jù)老藝人說,最多時曾有數(shù)百種,但目前仍在流傳的大概僅有百余種,如《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狄青征西》、《羅通掃北》、《五虎平南》、《雞罩山》、《高文舉中狀》、《夜審郭槐》、《楊家將》、《岳家軍》、《三國演義》等,內(nèi)容都是取自民間廣泛流傳,百姓十分熟悉的歷史演義,公案小說、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故事完整,沖突明顯,人物忠奸、善惡分明,對群眾起著傳播歷史知識和傳統(tǒng)道德教化作用。鬼仔戲沒有完整的文字劇本,只有演出大綱,記錄戲目大概情節(jié)。劇目一般是師徒心口相傳,因此發(fā)揮和創(chuàng)作的空間很大。
鬼仔戲在粵西地區(qū)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優(yōu)良傳統(tǒng),當?shù)剜l(xiāng)村每逢過年過節(jié)、一年兩造收獲完畢或辦紅白喜事,都習慣請一臺來熱鬧一番,尤其是當?shù)貍鹘y(tǒng)的“年例”習俗,為酬神祈禱,請木偶藝人來唱戲助興、還神,那是經(jīng)常有之的。期間各地親朋好友相互往來,為鬼仔戲的發(fā)展生存提供了廣闊的文化空間。
參考文獻:
[1]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廣東省志·文化藝術志:戲劇·木偶戲和皮影戲[M]. 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ㄗ髡吆喗椋亨u 志(1977.2-),男,廣東茂名人,助理館員,茂名市文化館,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