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論語》,孔子始終把人看得最緊要,其中不少言論都是圍繞“人應(yīng)該怎樣為人”的角度來展開論述的,尤其是他所倡導的君子之道,已經(jīng)在千百年的文化傳承中沉淀在我們的民族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里,而今天看來依然對我們進行教育教化及自我教育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筆者將就自己在閱讀時的所思所感,談?wù)勎倚闹锌鬃拥木又馈?br/> 關(guān)鍵詞:君子之道;孔子;教育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xiàn),孔子大力張揚君子風范,嚴君子小人之分,實則是在塑造一種理想的人格,給人們一種品行與道德上的牽引,從而更好地塑造人性。那怎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呢?《孔子家語·五儀解》中是這樣說的:“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及者,此則君子也?!笨梢姟熬印币辉~內(nèi)涵之豐富,通讀《論語》,對我心中的“君子之道”賦予了新的理解。
一、孔子君子之道的內(nèi)涵
?。ㄒ唬┚又拘员拘模毫忌茖捄?,智勇雙全
做一個良善而寬厚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標準。君子的力量源于他的內(nèi)心與人格,司馬牛問孔子,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边@個看似簡單,仔細琢磨卻是至高無上的境界。能做到“不憂”又“不懼”的心靈,那是一顆多么勇敢的心靈,反躬自問,做過的每一件事都光明磊落,經(jīng)得起推敲,太難了,所以孔子將其作為君子的必經(jīng)之道??鬃佑终f,“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彼^“仁者不憂”,這是有境界的人,他心懷仁義、內(nèi)心寬厚、云淡風輕,所以沒有什么事能困擾他,得失成敗也不能糾纏他。所謂“知者不惑”,說的是有智慧的人,他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會在聲色犬馬中迷失。反思我們現(xiàn)在,隨著物質(zhì)生活提高,社會變動增大,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可是我們很多人卻越來越困惑。也許,我們真該從《論語》汲取養(yǎng)分。當我們無法左右我們的外在世界時,只有讓內(nèi)心更加強大,才敢于取舍,才能解除煩惱困惑。其實“勇者不懼”也是說的類似的道理,真正的君子要有一顆勇敢的心靈。只有做到了“仁”、“知”、“勇”,我們的“憂”、“惑”、“懼”才會減少,我們幸福感才會增強,這是君子之道,所以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幸福的人。
(二)君子之精神境界:天下己任,勇于擔當
做一個內(nèi)心善良寬厚的人,是成為君子的前提,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孔子心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是偉大和高尚的人 ,他要胸懷天下,奮發(fā)有為。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真的君子胸懷坦蕩,心系天下,敢于承擔,而不是總想著家里的事,記惦著自己的小日子??鬃拥牡茏釉右舱f“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強調(diào)的依然是一份責任與擔當。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影響了后代無數(shù)輩人,杜甫在自己最貧窮艱難的時候卻大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張載為生命重釋價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僅如此,孔子在談到君子的胸襟與氣度的時候,將其與小人進行了嚴格的辨明,更反襯出了君子的偉大。那么君子和小人有怎樣的區(qū)別呢?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本有膽褜拸V,心中念著道德,關(guān)心著法度;而小人的心中卻只能裝得下自己的一點私利。一個關(guān)注自己的利益本身是沒有錯的,這樣的人只限于滿足自己的欲望還尚可,若是為了維護這些私利不顧道德乃至法律的約束,那就危險了。對我們而言,要成為一個君子,有博大的胸懷和天下己任的責任固然重要,但是,偏執(zhí)于大的道理往往容易使人陷入知行分離,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從小處做起,尊重道德法治,以公平正義為底線,敢于擔當,必定會日益趨向君子之道。
?。ㄈ┚又幨乐溃褐芏槐?,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昂汀?,是指和睦共處、互相尊重。一個真正的君子懂得尊重別人,懂得傾聽別人的聲音,因而,他既能理解與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又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既保持了整體的和諧,每個人的特色又得到了體現(xiàn)與發(fā)揮,因而稱之為“和而不同”,在這個過程中君子與每個人的關(guān)系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同時也達到了辦事的效果。小人則反之,他是“同而不和”,他們表面上表現(xiàn)出茍同,實則在背地里唱反調(diào)或者是放棄一切個性,不允許其他的聲音存在。今天我們構(gòu)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一定要做到“和而不同”,才能把不同的聲音和諧地融入到集體的聲音中。關(guān)于“周而不比”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孔子謂之“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小人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結(jié)黨營私,而君子容易與之相處,卻難以用利益取悅于他,因為他用道義與人交往,因而他的朋友也愿意發(fā)自內(nèi)心地和他在一起。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還是源于他們的道德境界,因而表現(xiàn)出的外在與人交往的方式也不一樣。所以,以君子之道踐行于實踐中,從提高自己的內(nèi)在修為開始,用自己的能量去感染他人,決不因為別人給的恩惠就替他開綠燈,以君子之道與他人處之,定能收獲大智慧。
?。ㄋ模┚又畬嵺`于行:言行相一,躬身篤行
孔子重視將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結(jié)合,從而達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孔子肯定個人作為道德主體的能動性,同時也非常重視道德理論的踐行,提倡“躬行實踐”。言行相一是一種求實精神和恭敬的為人準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可見孔子非常討厭那些夸夸其談、說大話的人。在他看來,真正的君子應(yīng)該是“訥于言而敏于行”,他們看上去沉默寡言,但內(nèi)心厚重強大。有位學者說:“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評價十分中肯到位??鬃又匾曅袆拥牧α恳彩撬陨沓砷L所得所悟,他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闭且驗樵诂F(xiàn)實中孔子看到了一些言行不一的人,他十分憤怒,故他對“行”是否落實尤為在意?!肮耪哐灾怀?,恥躬之不逮也”,如果不能實現(xiàn),就最好不要先說出來,以免自取其辱,可見他對躬身篤行之重視程度。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心靈上的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完善及自我超越,最關(guān)鍵的是要將自己的理解注入到自己的實踐中,切不可言行不一。只知道說大話說空話的人難以讓人真正信服,成為大家唾棄的偽君子,要實現(xiàn)君子之道,一定要踐行“學”、“思”、“行”相統(tǒng)一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才能真正完成對我們?nèi)烁竦奶嵘蛯ι鐣碌淖袷亍?br/> 二、孔子君子之道的歷史局限
孔子的思想是時代的產(chǎn)物,必然帶有封建時代的特征,因此,君子之道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階級、時代的烙印,具有顯著的歷史局限性。
孔子思想的核心為“仁”、“禮”,同樣,這也是孔子對“君子之道”最核心的要求。我認為,正是因為過于強調(diào)“禮”的約束,從而忽略了個體的需求,束縛了人性的發(fā)展。不可否認的是在“禮”的約束下,的確塑造了中華民族謙謙君子的品性,但是“禮”對個體行為和自由的束縛所帶來的危害卻是不可低估的。作為道德主體,他先天就包含了需要單方面承受道德義務(wù)、不可出其位的預設(sh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限制了人們的言論、行動和思想的自由,削弱了道德主體的獨立性,產(chǎn)生了不好的教育影響。這其實是為后來“禮”走向封建禮教以至演變?yōu)榻d人們思想的牢籠埋下了禍根。
孔子的“禮”其實是一個序,是一個由己推向家人再推向社會的同心圈,“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會導致人們重私德而輕公德?!岸Y”的這種弊端甚至導致君子之道中的許多道德要求形成“自反”、矛盾。因此,我認為,“禮”是治國安邦之本,但是卻萬萬不可僵化、不可束縛人性的自然發(fā)展,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將人們的道德引向“公德”的軌道上,當然這不是本篇所要討論的問題了。
參考文獻:
[1]于丹.于丹〈論語〉心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者簡介:胡 佳(1993.11-),女,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0901班學生;曾長秋(1950.9-),男,湖南瀏陽人,中南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政治學、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