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一直是哲學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和育學家共同關心的問題, 也是心理學研究較為集中的一個領域。自從布盧姆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動作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之后, “ 認知”便成為學習中及其重要并且運用最為廣泛的一個概念。
關鍵字:音樂教育;認知音樂學
一、認知音樂學
“音樂認知發(fā)展”, 這個術語來源于一般認知發(fā)展研究。在心理學界, 認知發(fā)展包含兩個方面: 認知與發(fā)展, 它屬于發(fā)展心理學研究的范疇。通俗地說,“認知發(fā)展就是指主體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和現(xiàn)象”,“從信息加工角度來看, 認知發(fā)展就是指人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不斷改進的過程, 著重研究知覺、注意、記憶等具體的認知發(fā)展過程”。由此推出, 音樂認知發(fā)展研究也涉及到兩個問題: 音樂認知及其發(fā)展; 音樂認知與音樂學習相關。斯洛博達( J·A·Sloboda)由此將音樂認知看成音樂的技巧??陀^上說,它既涉及理性的認識活動, 也包含個體對音樂的感性認識。
斯洛博達認為, 認知階段是情感階段的先行, 就好像一個聽眾不可能明白一個幽默的美妙, 除非他聽懂了。然而, 認知階段之后并不一定跟隨情感階段。比如, 一個人也許完全聽懂了幽默, 但是他并沒有被幽默所感染。音樂的情況也一樣。
張前在《音樂欣賞心理分析》中也持相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音樂欣賞中的音響感知,是對音樂作品的表層, 即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的欣賞, 它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其實, 這里“音響感知”與斯洛博達的“音樂認知”相似?!耙繇懜兄敝允且魳沸蕾p的“前提”和“基礎”, 他是這樣解釋的:“所謂前提, 是指人們從音樂中所直接接觸到的不是任何別的東西, 而是音響,所謂基礎, 則是指音樂的一切表現(xiàn)內(nèi)容都要經(jīng)由音樂音響來引發(fā), 音樂欣賞中的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lián)想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可以說, 音樂認知與情感體驗是兩個不同的層面, 前者所關注的主要是個體對音樂形式結構的把握, 它是后者的基礎和前提。個體只有達到對音樂形式結構的理解, 才有可能真正實現(xiàn)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二、音樂教育中的音樂認知舉措
1.重視藝術思維的培養(yǎng)
“多元智力論”提出人類的思維是多元的, 音樂思維也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一個音樂工作者或音樂‘ 讀者’必須能夠在內(nèi)部的心靈過程中‘ 讀’ 、‘ 寫’出音樂作品特有的符號系統(tǒng)能夠分辨出音樂的多樣風格能夠用抽象的形式來表現(xiàn)人類的多種情緒能通過不同音樂材料的變換來表達不同的情和景。因此, 音樂教師必須能夠運用音樂思維, 不能僅僅依靠語言和邏輯的表達來論釋音樂。,同時倡導學生寧可深人地接觸一門藝術, 也不要一知半解地學習多種藝術, 前者有利于形成真正的藝術思維方式。
2.創(chuàng)作活動是藝術學習過程的中心
有關藝術認知及其藝術外圍的活動, 應盡可能來源于學生的創(chuàng)作并圍繞著有意義的專題來進行。” 。這也說明了音樂學習中, 從學生的即興創(chuàng)作入手, 讓學生通過直覺思維用音樂的方式表現(xiàn)自我, 同時教師圍繞著有意義的創(chuàng)作作品進行認知教學, 這將會是音樂認知學習中一個極其有效的方法。因為學生對自己與同伴的作品會有較深的理解背景, 必然會認識得更深刻。
三、教育中的認知音樂學展望
如果說世紀以前教育的思維基礎來自于哲學, 世紀教育改革的動力來源于心理學, 那么世紀教育發(fā)展靠的將是—腦科學。世紀是國際智力竟爭的世紀, 面對信息社會和生物基因工程的進展, 音樂已成為腦科學探索人類智慧奧秘的重要研究對象。
縱觀二十世紀以來的心理學發(fā)展, 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幾點格式塔心理學為音樂認知提供了很多借鑒, 但它對學習的指導僅僅是間接的。早期的認知心理學為學習的認知觀奠定了基礎, 對教育也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但因其研究對象僅為科學認知而暴露出它的局限?!读泓c項目》的誕生, 使認知心理學超越了傳統(tǒng)的束縛, 為藝術認知尤其是音樂認知的存在提供了依據(jù)和保障, 然而由于它缺乏許多數(shù)據(jù)論證也顯得力量單薄。二十世紀的認知研究多少顯示出一些遺憾, 但這些都為世紀音樂參與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寬廣的前景。同時我們也看到, 心理學是一門以實證為基礎的科學, 而音樂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屬于一個主觀精神活動領域的學科, 在這樣一個主觀領域去獲取科學的客觀認識結論是相當困難的。音樂教育是否一定需要心理學的支撐答案是肯定的。音樂教育如果僅靠個人樸素的經(jīng)驗為依據(jù), 而缺乏系統(tǒng)化的科學指導, 那么學科的發(fā)展必然是緩慢的。音樂教育不僅依賴于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 更需要音樂心理學來參與建設, 我們期待著音樂在與科學的平等對話中完成其塑造人的使命, 這將賦予我們音樂教育無窮的生命力, 也是我們所衷心期望的。
參考文獻:
[1]李向民.精神經(jīng)濟[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2]韓永進.“文化產(chǎn)業(yè)”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Z].中共中央辦公廳調(diào)研室,2002.
?。ㄗ髡吆喗椋簞⑿》玻?988-),男,漢族,福建泉州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產(chǎn)業(yè)與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