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雕塑的形成與其所采用的材料是密切相關的,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材料是作為一種媒介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但人們對材料的探索、加工、制作的過程也是雕塑得以形成的一個過程。當代雕塑的發(fā)展過程也是對原有材料的一個探索和創(chuàng)新過程。文章主要是探討當代雕塑在發(fā)展過程中材料觀的變化。
關鍵詞:雕塑;材料觀;變化
雕塑作為一種造型藝術,人們在觀賞到優(yōu)秀的雕塑作品時不僅會注意到其自身所表達出來的形式美,而且也會注意到雕塑所使用的特定材料,材料雖然作為一種媒介,但也可以傳達出某種特定的精神內涵及語言。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雕塑審美過程中,材料是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存在的。沒有它,雕塑就失去了形象性、直觀性和具體性。所以材料的選擇已成為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問題。隨著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和人類智慧的不斷提高,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原始的泥土、木頭、青銅、金屬等材料,而是轉向一種創(chuàng)新,材料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形式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觀念。下面筆者就從材料是如何從一種形式轉化為一種觀念來探討當代雕塑在發(fā)展過程的變化。
一、材料僅僅作為一種媒介而使用,人們所能夠看到的只是材料的形式
在早期的雕塑中,人們使用的多是木頭、天然石材、泥土、陶瓷等材料,這些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材料。傳統(tǒng)材料在藝術家的手中經過打磨、加工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大批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如布朗庫西的《吻》、米開朗琪羅的《大衛(wèi)》等。他們對雕塑材料自身的質地以及其在處理加工的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細膩而又復雜的美非常重視,但并不打算通過材料來傳達作品的精神所在。在這種情況下,材料只是作為一種形式,并不具備任何的象征意義。
工業(yè)革命后,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金屬材料廣泛應用于雕塑創(chuàng)作。然而金屬雕塑也僅僅是重視材料自身的價值意義,尤其是金、銀等貴重物,因為金、銀所代表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利、地位和財富。金屬雕塑的藝術擁有者通常是上流權貴,他們只是需要一種能夠象征他們地位的物品,這個時候的金屬材料也只是作為一種形式存在,金屬雕塑也只存在一種形式美。
二、材料開始作為一種觀念使用
從亨利·摩爾到戴維·史密斯、托尼·史密斯,他們所追求的都是一種形式主義的美學意義。然而馬塞爾·杜尚的出現改變了西方現代藝術的進程,他的觀念與方式將極少主義的雕塑轉向一個非材料的方向,他認為,對于藝術品而言,最重要的只是觀念而已。下面就通過一些例子來闡釋這個觀點。
1.現成品的出現。從二十世紀的法國藝術家畢加索開始,雕塑家們不斷地對雕塑的表現形式進行探索,他們對以后的雕塑最重要的貢獻主要是提出了“現成品”和“拼貼”這兩個概念。而畢加索是最早提出材料概念以及材料方面研究的藝術家,他的雕塑作品《牛頭》是將一個自行車車座與車把拼貼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牛頭的形象。在“拼貼式”的創(chuàng)作中,畢加索又提出了“拾來的材料”的這一概念,并在他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運用拾來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神奇的作品。而杜尚則是直接把“現成品”做為一個藝術品拿上了展廳。在他們之后,雕塑藝術又出現了許多的技術手法,如借用、復制、挪用等,也正是他們這種對雕塑、對材料的新概念和新態(tài)度,促使材料在現代雕塑中越來越被重視。這種材料觀的變化,說明了雕塑創(chuàng)作在當代文化的背景下逐漸轉型,也為雕塑的發(fā)展帶來了強大的動力。
2.對材料原有的視覺效果進行再創(chuàng)作,使材料具有新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義。在當代雕塑創(chuàng)作中,雕塑家不僅僅只是關注雕塑材料,而更加重視發(fā)掘材料的特殊意蘊,尋找具有社會文化意義的語言。中國雕塑家也受到西方現代雕塑、后現代雕塑的影響,對雕塑創(chuàng)作也進行了改造和創(chuàng)新。例如隋建國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他的雕塑語言逐漸轉變?yōu)榱瞬牧系恼Z言。他企圖通過木頭、金屬、石頭等基本材料的并置發(fā)現一種沉重、厚實的觀念。他的作品《結構》主要是用鐵與石頭之間的對抗和連接,《結構》包含了一系列的作品。這些作品與他之前的作品相比,更加具有鮮明的文學指向性,材料金屬與石頭的對抗反映了現實中壓抑與反壓抑、沖突與反沖突之間的關系。
3.通過材料之間的置換,使作品具有情感。波普藝術的核心概念是“復制”,在波普藝術家的雕塑創(chuàng)作中,他們是在用復制的手段來解這個不斷在復制的世界。在雕塑材料上,波普藝術家所使用的材料是來自生活當中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材料,即是“復制手段”的產生。如雕塑家克萊斯?奧登伯格,他早期作品的材料就是用泡沫、軟塑膠、帆布等來復制日常生活的用品。在這些材料的轉化下,原來生活用品的屬性在視覺上就發(fā)生了改變,給人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英國的波普藝術家阿倫·瓊斯則是用玻璃鋼創(chuàng)作成穿著皮內衣的女人,阿爾曼利用物體之間的聚集,形成一種幾何秩序來反映現代的工業(yè)文明。這些作品是與藝術家的生活、個人情感是有很大關聯(lián)的,藝術家通過對材料之間的置換,把材料的表現力與現實的文化背景恰當地連接起來,使得雕塑產生一種的新的情感。
結語:從當代的雕塑作品來看,藝術家們對雕塑材料的理解,不再僅僅是把它作為一種媒介,更是一種能夠表達自己觀念的物質。這種材料觀的改變,使材料從物理性上升到了非物理性,材料也在雕塑創(chuàng)作中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元素。
參考文獻:
[1]趙農著.藝術概論[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皮力著.國外后現代雕塑[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ㄗ髡邌挝唬汉颖泵佬g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