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教師來說,作文教學是一個難題。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我主張作文教學應分為“寫前指導、寫后評講、評后自改”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大有裨益。
一、寫前指導
寫前指導是作文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一次作文訓練要真正起到訓練的作用,讓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明顯的提高,教師必須首先做好寫前指導工作。
1.明確目標。所謂明確目標,就是確定本次作文訓練的任務、目的和要求。目標的確定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依據(jù):①從作文教學的整體出發(fā),既要注意每次作文訓練目標之間的聯(lián)系、滲透和組合,產(chǎn)生整體優(yōu)化的功能,又要注意本次作文訓練目標的相對獨立性,發(fā)揮其特有的作用。②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適量、適度。不論是對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差的學生,都應讓他們感到自己現(xiàn)有的水平還沒有達到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但又離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不遠,以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2.引航導向。為實現(xiàn)認定的目標,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沿著一個正確的方向進行思維,教師應該做恰如其分的引導?!按蠼痴d人必以規(guī)矩,學者亦必以規(guī)矩”,但這種規(guī)矩,不應該成為束縛學生的框框,而應該起到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作用。比如,適當講一些與本次作文訓練目標有關(guān)的知識和方法——知識要精,方法要活,讓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同時教師還有必要指明誤區(qū),把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容易誤入歧途的可能性揭示出來。
3.激情開源。所謂激情開源,就是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和熱情,開通思維的渠道。目前,學生普遍感到作文難,沒興趣,缺乏主動性、積極性,這主要是由學生思維的渠道不暢通造成的。因此,寫前指導要在激情開源上狠下工夫,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必須注重傾吐他們的積蓄。”如何使“他們的積蓄”“傾吐”出來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引導學生挖掘生活的積蓄,引來源頭活水。應該看到他們并非生活在世外桃源,而是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大自然中,無時無刻不與周圍的一切發(fā)生著信息的交流,若恰當引導,是能夠使之逢源的。二是引導學生打開他們知識和能力的倉庫,使其存儲的信息源源輸出。三是展示范文,給學生以啟迪。四是誘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傊?,教師要用啟發(fā)性的手段,疏通學生思維的渠道,使學生不僅產(chǎn)生強烈的寫作愿望,而且覺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寫好。
二、寫后評講
為了盡可能達到教學目標,就需要讓學生了解自己本次作文的達標度,于是評講便成了作文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由片面到全面、由膚淺到深入的過程。對事物的認識程度直接影響著作文質(zhì)量。所以,作文評講,首要的不是寫作方法問題,而應是認識問題。教師要準確地把握住學生思維的脈搏,分析其認識片面或膚淺的原因,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尋找深化認識的途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評講就是引導學生對客觀事物再認識的過程。
真正認識了的東西不一定能夠用完美的語言形式來表達,進一步幫助學生提高表達能力是作文評講的主要內(nèi)容。在這方面,有以下幾個注意點。
1.少而精。作文評講中切忌兩種傾向:一是指責過多,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使學生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僅得不到什么啟發(fā),反而挫傷積極性。二是少而空,即只管診斷,不管治療,只說有病,不開藥方。評講要避免這兩種弊端,力爭少而精,抓住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啟發(fā)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2.重調(diào)整。成功的教學應該始終瞄準教學目標,評講也是這樣。教師要對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情況加以評定,充分肯定其進步,以強化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同時,還要準確地指出學生作文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引導學生找出一條登堂入室的途徑。如果說寫前指導是重在開拓學生的思路的話,那么,評講便是對學生開拓出來的思路進行調(diào)整,使之沿著正確的軌道向深層發(fā)展??傊?,評講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對自己作文實踐的反饋,是讓學生從理論上與實踐上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從而步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3.示范性。教師評講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為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自改創(chuàng)造條件。學生自改,首先離不開自評。只有學生對自己的作文有了一個客觀的評價:何處符合要求,何處不符合要求,然后才能作有效的自改。所以自評是自改的前提。為了更有利于學生自評,教師的評講應該有鮮明的示范性,給學生提供可以仿效的范例。每次作文訓練的目的和要求不同,教師評講的方式方法就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應是多種多樣的,給學生提供的范例也必然是豐富多彩的。
三、評后自改
所謂評后自改,就是引導學生根據(jù)寫前指導和寫后評講,對照自己的作文,進行自我修改或互改,從而實現(xiàn)對生活的認識與反映(寫作)的升華,達到訓練的目標。這是作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評講面對的是學生整體、僅僅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如果不同每個個體相結(jié)合,具體作文中的具體問題便得不到具體的解決。且評講雖然使學生從理論上、認識上深化了一步,但如果不進一步地去實踐,就不能轉(zhuǎn)化成更高層次的能力。讓學生評后自改在新的認識的基礎(chǔ)上去進一步實踐,會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文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和步驟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為了便于說明學生自改,有必要先談談教師批改的問題。
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還需要批改不批改呢?當然還是需要批改的。不批改,就不會了解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無法進行有的放矢的評講,不能有力地指導學生自改。問題在于為什么批改,怎樣批改。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證明,全批全改、細批細改是不必要的,耗時費力,收效甚微。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關(guān)鍵在一個“悟”字。悟出一點就提高一點,悟出得多就提高得多。而這種悟,有的是可以言傳的,有的是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因此,只有讓學生自己修改,動腦動手,才能充分調(diào)動思維的活躍性,從而發(fā)展思維,有所自悟自得。教師的寫前指導,特別是寫后評講,給學生自悟提供了依據(jù);教師又對部分作文作了指點,給部分學生自悟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讓學生自改,對于發(fā)展思維,提高寫作能力,不僅可能,而且速效。
前面所談的作文教學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又可以歸納為兩個教學階段,即在教師指導下的“寫”和在教師指導下的“改”。“寫”與“改”結(jié)合起來,構(gòu)成一個有機的完整的教學過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既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若這樣,對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必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