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中,湖南路105號的上交大院里,孤零零幾盞路燈。從高大松樹的黑影中,二樓的幾扇窗中透出黃色的燈光,時而飄出音樂聲?!袄较掳雸龅臅r候,我在臺上坐著就很開心,莫名其妙的開心,我看到十四個人在臺上都搖頭晃腦的,都有表現(xiàn)欲,都想?yún)⑴c到團隊中去,想‘靠’別人,真是種微妙的感覺?!?br/> 這是黃北星一直以來的大提琴重奏夢。6月2日,當(dāng)上交的十四把大提琴首次在上交室內(nèi)樂的舞臺上齊齊亮相時,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李斯特曾說過的一句話:“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
那些年,被重新喚醒的夢想 據(jù)黃北星回憶,其實,早在2007年,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組織的“粉墨佳年華”展演中,上交的大提琴聲部就曾集結(jié)起來,在大劇院中劇場舉行過公演,當(dāng)時陸金虎、王淑潔、李莉、徐佳佳這些演奏員都曾參加過。但是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這場音樂會結(jié)束后,就沒有繼續(xù)下去。2009年,余隆總監(jiān)上任,藝術(shù)上的要求不斷提高。面臨這樣的挑戰(zhàn),黃北星可謂既警惕又信心十足——“可能稍微的放松,各種問題就都會浮現(xiàn)出來。把大提琴聲部集合起來練重奏,促使大提琴聲部的整體水平提高,坐在整個樂隊里,這個聲部能夠吸引人的眼球。此外,樂隊演奏員長時間坐在樂隊里面,容易造成一個比較被動的狀態(tài),因為他一直要聽指揮、聽首席、聽別人,進行各聲部間的協(xié)作,時間久了以后,會變得有點被動,我當(dāng)時的初衷就是想通過這個重奏能把他們的主動性調(diào)出來,想通過這種協(xié)作,讓互相之間能打破那種靠死拍子來維系的關(guān)系,能有和聲色彩,能從音樂的表現(xiàn)力上把他們捏在一塊兒。”
沒有度身定制,他們?nèi)f里尋譜 “一直以來我們知道十四把大提琴的重奏其實特別不好弄,一方面作品少,受限制,這個世界上也就這么幾個專門改編大提琴重奏的人?!睕]有適合整個大提琴聲部的樂譜,對黃北星來說,一直是這個重奏組最大的難題,“朱琳在這件事上也幫了我很大的忙,找譜子、買譜子。我們現(xiàn)在譜子的主要來源,一個是我原來一個同學(xué)從德國帶回來的,我在我父親那里也挖到一部分,朱琳在美國也買了一部分。當(dāng)時大家選曲目的出發(fā)點是,因為都是交響樂團的樂手,太簡單的小作品首先放棄了,其次挑選了跟我們的專業(yè)比較貼切的、由交響樂改編的作品,例如巴伯的《柔版》《霍爾堡組曲》《卡門》,就算是《巴西巴赫風(fēng)》,譜子上也是注明了專門為交響樂團的大提琴聲部而寫的。我們大提琴聲部的演奏員對這件事都非常感興趣,樂意參加,一些新來的從國外回來的演奏員也提了很好的建議,我們的十四把大提琴重奏組就一點點地搞起來了?!?br/>
“從一個大的diminuendo到一個小的crescendo” 一個交響樂團的大提琴聲部,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獨立的重奏組,不是說把十四個人都集結(jié)起來、有樂譜就能行。從單純的在交響樂團擔(dān)任一個聲部的演奏上升為一種室內(nèi)樂形式的合作,這是一種根本上的轉(zhuǎn)變。黃北星笑用音樂術(shù)語來形容:“從建成到排練的十幾次到第一次公演結(jié)束,其實就是一個大的diminuendo到一個小的crescendo。開始的時候心氣兒極其高漲,也沒想到有多難,但是真的一開始排練了就傻了,比我們想象當(dāng)中難得多。一則,因為它沒有一個傳統(tǒng),比如說很多四重奏的音域要求是比較合理的,而大提琴重奏則沒有合不合理。有些作品的寫法,一些把位、拉法,和大提琴最基礎(chǔ)的拉法不是特別一樣,有的時候很難,有時候難易不平衡。二則,因為我們交響樂團的成員平時最主要還是看指揮,現(xiàn)在沒有人給你進來的拍子,你自己拉吧,還要很主動,這個默契度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形成。三則,因為長時間不在一起搞重奏,人就會變得很獨立,缺少溝通。正因為這種種原因,大家曾經(jīng)歷過最低谷,甚至懷疑有沒有把握干成。好在大家并沒有放棄,慢慢找方法,增加排練次數(shù),每天在一起磨,經(jīng)常一排就是從早上九點半到下午五點半,十四個人就在一起‘滾’。有時候白天樂隊排練,重奏就從下午四點再排到晚上七點。就這么苦練,當(dāng)中就出現(xiàn)靈感了。在這樣高密度的集訓(xùn)后,到快上臺時,我覺得大家臉上開始浮現(xiàn)出笑容了,明顯地感覺到有把握、有分量了?!?br/>
開創(chuàng)聲部傳統(tǒng),他們?nèi)沃囟肋h “我不希望因為有我在,這件事情才在,我想把它形成一個交響樂團大提琴聲部的一件事,不管這個聲部的演奏員是誰,不管這個聲部的首席是誰,它是作為上海交響樂團一個聲部,一個組織的事情,這樣比較牢靠一點。就像余隆總監(jiān)一直在強調(diào)的,并不是每個人要多華麗,或者要到一個登峰造極的境界,更多的是演奏員的主觀能動性、團隊合作性上的一些要求。余隆總監(jiān)對我們弦樂聲部的期望,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我主要是想把大提琴聲部提高到一個高度,讓人家一提就是這十四個人缺一不可,出來的聲音就是這樣的?!?br/> 繼6月2日在上交室內(nèi)樂的首演后,即將到來的2012上海夏季音樂節(jié),是上交十四把大提琴真正地走出上交大院,第一次站在更廣大的聽眾面前。社會各界聚焦的目光,是這個重奏團前進的力量,也是他們真正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