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技校學生的思維方式、個性特征與行為模式,對于預測今后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動態(tài)變化具有積極意義。理性把握90后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征與時代脈搏,積極引導他們心理健康和諧發(fā)展,是技工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90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形成該特點的原因
90后學生處于社會改革開放、價值觀念多元交織、中西方文化碰撞、網絡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轉型時代,加上正處在青春發(fā)育期這個特殊階段, 他們個性鮮明張揚,自主獨立而又帶有叛逆,消費追求非主流的時尚,生活方式去大眾化;他們自我中心意識較強,自我評價樂觀,自尊心特別強;他們人際交往廣泛,關注朋友而忽略父母,代溝矛盾沖突加劇;他們崇尚實踐,具有務實精神,有著特立獨行的價值觀。他們被定義為改革開放成果的享用者,信息時代的優(yōu)先體驗者,教育體制改革的保護對象。至于張狂膚淺,不思進取,性格怪異,頹喪抑郁者也不乏其人。
事實上,90后學生作為一代人,和其他時代的人們有著共同和相通之處。他們的優(yōu)點和缺點,都是時代賦予人的變化,只是這種變化相對之前是巨大的,讓人感到不安和擔憂。90后技校生在知識積累、人生閱歷的方面相對豐富,他們變得不再迷信權威,不屑于形式和口號,并能釋然地對待許多事情。他們接觸新思想觀念的意識更強,勇于發(fā)出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聲音,這恰恰是社會進步的表現。90后技校生確實有明顯的個性不足與心理缺陷,但這更應該從家長和社會方面找原因,是家長和社會給了90后這樣一個成長環(huán)境,要反思和接受教育的首先應該是學校和家長。目前基礎教育在人生、思想、精神、文化等方面比較薄弱,許多學生沒有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教育的缺失,導致了一些90后技校生在進入技校后出現不會為人處世、說話不得體,甚至不懂得尊重他人等現象。不少家長只注意對孩子物質的供給而忽略了他們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與成績相關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缺乏精神關懷與心靈溝通。
二、如何引導90后走上健康心理發(fā)展之路
1.正確理解90后技校生的心理特點,找到共性
任何一個年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特點,而這些特點的形成都是社會、家庭、學校和個人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應該抱著平常的心態(tài)去對待他們凸顯出來的個性特征,并適當的利用這些特點對他們采取適合他們個性的教育方法。首先要總結他們身上存在的共同的個性特點,并從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行為方式,進而與他們進行心靈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工作。
2.開展以人為本的適應性教育
對90后技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校要從“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新認識出發(fā),著眼于技校生的思想實際,關心、理解、信任他們,滿足他們的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類具有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安全、愛、尊重和自我實現,而每當一種需要得到滿足,另一種需要便會取而代之。90后技校生最需要的是愛、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三個層次,這與“以人為本”的精神是吻合的。同時要對90后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進行正確的教育。因此要注重適應性教育,包括生活適應、學習適應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合理利用課余時間等等。
3.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和獨立人格教育
許多90后技校生在個性上都很獨立,我們應抓住這一特點開展獨立人格教育。資深教育學家曾建議:90后技校生在走向社會、邁向成功之前,尤其需要具備獨立的人格、獨立的靈魂。學校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組織和學生會的作用,引導90后技校生形成獨立思考和終生學習的意識。在信息化時代,終生學習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社會的普遍行為,例如自學利用資源、操作、表達和交際等能力。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建立起獨立的人格,才能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4.改變心理咨詢中的被動局面,主動關懷學生
由于學校師生比例懸殊,學校心理咨詢和輔導人員都是等待學生主動來咨詢,但是很多學生對心理咨詢存在誤解,或各種因素阻止了他們前來咨詢,因而顯得被動。學校輔導員、心理咨詢員應主動關懷90后新生,開展實際工作,到宿舍和同學“聊天”,進行近距離的一對一接觸,進一步了解情況,從做朋友開始,慢慢地取得學生的信任,在交流中把握90后技校生的思想脈搏,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90后技校生已經注定要成為現在和未來十年職業(yè)教育的焦點,他們將是祖國的未來和社會的棟梁,他們的素質和身心健康水平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技校教育工作者要有睿智的教育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懷和高超的教育藝術,積極理解和包容每個技校生,和諧相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掘他們的潛能,真正發(fā)揮他們的特長,實現技校師生的和諧發(fā)展與共同成長。
?。ㄗ髡邌挝唬簼鷮幖紟煂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