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彌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心理委員制度應運而生。高校中設立心理委員有其理論基礎和實際需要。就高職院校設立心理委員的必要性、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心理委員素質的要求和角色定位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心理委員;朋輩輔導;心理健康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發(fā)展迅速,當前雖然大多數(shù)本科及以上院校都有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但是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卻缺少專業(yè)心理咨詢?nèi)藛T,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難以從制度要求上落到實處。心理委員是在高校已有的校級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基礎上,在各個班級設置專門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職責的班委成員。其作用是為了彌補目前高校缺乏專業(yè)心理咨詢?nèi)藛T的不足,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力量;使信息收集的速度加快,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預警防范功能加強,心理危機干預網(wǎng)絡日益健全;使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更加普及化,心理健康教育實現(xiàn)從理論到基層實踐。
一、朋輩輔導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格的成熟,青年人的重要他人早已由兒童時代的撫養(yǎng)者,擴充到青少年時期的親人及朋友。同輩關系發(fā)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這是由于建立良好的同輩關系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社會支持系統(tǒng)強大的人,在挫折來臨和遭遇困境時,不容易采取極端的解決方式,這是社會人正常生活的必要條件。同時,同輩人之間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經(jīng)驗、生活方式、所關注的問題相同等特點,當學生有了心事或難言之隱,他們往往會選擇跟同齡人傾訴煩惱尋求幫助,而不是心理健康老師。這就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輩輔導。
所謂的朋輩輔導,是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或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支持和鼓勵的過程,是由有一定訓練或輔導經(jīng)驗的非專業(yè)人員提供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幫助過程[1]。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過程中,第一階段以心理咨詢室為主要形式,第二階段就是設立以朋輩輔導為主要援助形式的心理委員,可以更好地深入身邊學生內(nèi)心去體驗他們的情感、思維,能夠更及時地發(fā)現(xiàn)同學的心理健康問題。
朋輩咨詢是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形式,是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深入的產(chǎn)物,是學生自助與互助需求的體現(xiàn),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網(wǎng)絡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展成熟的班級心理委員組織體系,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保證,也是大學生生活質量提高的標志。當前,雖然大多數(shù)高校的班級已經(jīng)設立了心理委員,但是朋輩輔導是心理輔導開展方式的新探索,心理委員制度是朋輩咨詢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形式。
為了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和加深,各高校應及時對有心理困惑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防止心理問題嚴重化。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體制不完善、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人員數(shù)量不足等困難。另外即使有專門機構學生不愿意進行咨詢都是制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同輩之間的傾訴能夠將一般問題消除,輕微心理問題減弱,給咨詢室咨詢工作的不足之處進行有效的彌補。
二、心理委員制度
心理委員制度是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生事物。自2004年天津大學提出并建立以“心理委員”為基礎的危機干預、快速反應機制以來,迅速在各個高校中普及實施。最新的調(diào)查結果表明,我國61.8%的部屬院校已經(jīng)設置了班級心理委員[2]。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里程碑式的實踐活動,心理委員制度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切實的好處,但與此同時,尚有一些問題在現(xiàn)行的心理委員制度中還沒有得到解決,依然制約著心理委員工作的順利開展。鑒于我國學生的心理問題隨著年級升高而遞增,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學和大學已經(jīng)初步建立了班級心理委員機制。由于高職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因此,在高職設立的心理委員主要通過朋輩輔導的形式為受助學生提供支持、鼓勵和各種信息,幫助他們解決好學習、生活和心理的各種問題。
三、心理委員角色定位與要求
心理委員制度自2004年以后在高校迅速發(fā)展,目前國內(nèi)有心理咨詢室無心理委員制度的高校為數(shù)不多。鑒于已有心理委員存在的概念混淆,工作不清,考核標準不明,及缺少針對和實效性的問題,高職院校更應在建立之初就嚴格選拔人員,明確其任務,以促進工作的順利完成。
心理委員應該具備的人格素質有誠信、熱心、耳聰目明、能說會道,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有懂得換位思考、細心、反思能力。這部分同學是從“群眾中來”的,所以一定要取信于同學。工作中,一定要細心觀察周圍的變化,同時也接受來自同學們的觀察。能夠在生活小事、解決問題和傾聽同學心聲的同時,反思自己,達到自我成長和心理強大的目的。心理委員“上崗”之前,應當接受系統(tǒng)的訓練,定期進行考核。另外,還應當定期與上一級的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交流。心理咨詢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垃圾桶”職業(yè),專業(yè)的咨詢師尚且需要督導,做為學生的心理委員更應接受特別的輔導與傾聽。心理委員雖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工作,但由于涉及到別人的隱私或個人生活,還需要心理委員有較高的“職業(yè)道德”。當心理委員傾聽到來自同學的秘密時,應當遵循保密的原則。在不違法犯罪,無危險隱患的情況下,心理委員也應對同學的傾訴采取保密的態(tài)度。這都是對心理委員的要求。
心理委員的角色定位總結起來就是關注、傾聽、宣傳、報告四個層面[3]。所謂“關注”,主要是指關注同學們的情緒、行為變化及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不穩(wěn)定的因素。所謂“傾聽”,主要是指傾聽同學們的憂愁和煩惱,不發(fā)表評論。所謂“宣傳”,主要是指在同學們當中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所謂“報告”,是指要及時將不良狀況向輔導員或心理專家反映,以便于他們第一時間為出現(xiàn)心理困惑的同學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在高校設立心理委員已經(jīng)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趨勢。在實踐中,心理委員的作用不僅不小于心理咨詢師,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建構自己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提供了幫助。在設立心理委員的操作中,也應嚴格其選拔過程,這不僅是現(xiàn)下高等教育中設立該機制應解決的當務之急,也是衡量一個學校綜合實力的標準。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硬件缺失、軟件不足的大背景下,設立心理委員能夠解青年學生心理問題的燃眉之急,作用不容小覷。
參考文獻:
[1] 王自華.朋輩心理輔導對提高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探索[J].河北工業(yè)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
[2] 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員現(xiàn)狀調(diào)查[J].教育與職業(yè),2009,(4).
[3] 李笑燃.關于高校班級心理委員制度建設的思考[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2).
[4] 馮娟.班級心理委員“雙階段模式”的探索與建議[J].教學實踐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