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肉的歷史在《齊民要術》當中就有記載,發(fā)展到現(xiàn)在至少有幾十種燒法,咸的、甜的、酥爛的、油膩的、不膩的。做法也很雜,選料還可選豬腿肉,時尚是肥瘦搭配,但大都是選用帶皮的五花肉。在當今年代吃紅燒肉會令愛者徒生幾分恨意,故戲言之,不能不吃但不能常吃。隨著時間的推移、飲食觀念的轉變,對油膩重和高脂肪食物都有此畏懼,于是紅燒肉在很多菜系中都做了一些改進。
紅燒肉在全國是一道很有名氣的傳統(tǒng)菜,雖然各地做法不同,但大體是將帶皮的五花肉切成2.5 cm見方的塊,汆一水后用糖炒上色后,放入高湯,醬油、鹽等大火燒開小火燉爛。成菜后原汁原味,色澤棕紅。民間做的紅燒肉比較簡單,既不用汆水也不用炒糖色,首先將五花肉切成肉塊,倒入鍋中炒,直至炒出部分油,隨后加入紅糖略炒,上色后加入醬油、清水約沒過肉,用中火燒開后,轉小火約40 min加入精鹽、蔥段、姜塊、花椒、大料最后將燒約剩1/5的湯水時出勺裝盤。其特點是咸口為主,略有甜口,色澤棕紅。東北人做紅燒肉會用花椒、大料來增加肉的香味,而四川人做紅燒肉就少不了用醪糟來調味,或是用辣豆瓣醬使巴蜀風味的紅燒肉糟味和辣香味十分濃郁。南方人做紅燒肉必放料酒,由于米酒中的乙醇含量介于白酒之間,而且還含有氨基酸,所以當氨基酸遇到鹽后,會生成氨基酸鈉鹽,有了它也就增加了紅燒肉的香味。蘇式紅燒肉用糖量較大,糖可以使湯汁變稠,增加肉的亮度,使紅燒肉咸甜適中甜而不黏,濃而不咸,肥而不膩,酥爛不失原形,肥肉嫩而不碎,咸中帶甜,鹵油與湯汁之間合而有別,蘸著湯汁油鹵吃是最有滋味的紅燒肉。
最上乘的紅燒肉當屬用砂鍋煨制的紅燒肉,其過人之處在于用泥土制成的砂鍋,其分子不像金屬鍋的分子那樣活躍,導熱性能差,用煨的方法可使肉塊有足夠的時間水解和膨松,從而達到熟爛的效果,此紅燒肉在于酒多、醬油多不加一滴水,但必須是慢火以酒代水,肉類中的蛋白質水解后,生成的氨基酸不會因溫度過高而受到破壞。
鄂楚風味的紅燒肉,選料精細,在充分繼承楚漢風味底蘊的基礎上,吸取毛氏京味之精華,對肉味的把握更加細膩。
無論是哪種風味的紅燒肉,都應掌握如下幾個問題:
一、選料
準確地說紅燒肉基本是以帶皮豬五花肉為原料,南方叫肋條肉,上乘的五花肉可以達到七八層,一個豬身上只能取兩條上好的五花肉。還可以選豬板肉,第一層是肉皮,第二層是肥肉,第三是瘦肉。選擇五花肉應注意肥肉多還是瘦肉多,如果是瘦肉多還可以勉強使用,烹好的紅燒肉棕紅明亮,出鍋時香氣撲鼻,豬肉皮幾近透明。皮爛而不黏,五花三層各有其色,肥肉嫩而不碎,瘦肉爛而不散,這與選好的五花肉是有直接關系的。
二、初步加熱與著色
紅燒肉涼后皮就會發(fā)硬,口感也不好,有兩種方法可以使紅燒肉涼后不會發(fā)硬,而且口感特好。其一,首先將五花肉燎皮,其方法是用鐵釬子插入五花肉內,然后放火上烤至皮焦黃時離火,放入清水中浸泡后,用刀刮去糙皮,改塊后放涼水中浸泡即可使用。其二,五花肉改刀成塊后先放涼水中浸泡8 h左右再使用,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涼后皮不硬不黏口感好。
紅燒肉上色有三種原料:糖色、老抽、紅曲米。
1.用糖色上色可先熬好糖色,然后分幾次加入肉內,視色澤合適時就不要再加了。糖色的熬制:勺中放少許糖,加入少許水,放火上用中小火炒制,炒時用手勺不停地攪動,使其逐漸溶化,待色澤由黃色變紅變紫黑色時,將勺離開火口加入適量清水即可。熬好的糖色不苦不澀,色澤紫黑紅亮略帶甜味,注意待糖色熬到火候時應將勺迅速地端離火口,同時加入清水,如加水過晚糖則焦化會影響口味。
2.用紅曲米上色首先將紅曲米淘洗干凈,放入勺內加水煮約20 min,見湯水紫紅后用干凈紗布濾去紅曲米取其湯汁,加入肉塊翻炒上色即可。
3.用老抽或醬油上色可以直接將老抽放入肉塊內炒上色。到底是用醬油、老抽還是糖色?效果哪個好?要就單用糖色來說效果要比紅曲米和老抽要好一些,糖加熱會變稠黏,色澤也會亮一些,味道也比較柔和,而醬油炒出的和紅曲米炒出來,味道也不如糖炒的,色澤也不亮呈暗紅色。如果加熱時間稍長肉就會變黑,所以用醬油及紅曲米著色均不如糖色。無論是用哪種原料上色,加入肉塊中用量要掌握準確,切不可在燒制初期見肉塊色澤不適而一味添加,燒后成品的色澤將會由紅變黑,因為在燒制的過程中也就是色澤的吸附過程,隨著燒制時間的延長肉塊的色澤會逐漸加深。
紅燒肉上色有六種方法:
1.切好肉塊后放入沸水鍋中汆一水撈出,控凈水后放入鍋內炒上色。
2.切好的肉塊直接放鍋內炒,炒至出油后再上色,炒至瘦肉稍起硬殼,肉塊沒縮為好。
3.把切好的肉塊直接放入熱油中沖炸上色,但要掌握好油溫,油溫應掌握在七成熱左右。在炸以前可以用老抽或醬油拌勻肉塊再炸,效果會更好。
4.煮熟后在皮面抹上糖色,油炸后再改刀,煮時先將皮面刮凈污物并將肉改成大塊肉方。
5.先將大塊肉方蒸熟后,在皮面抹上糖色再改刀成小塊,抹糖色時要透熱抹,涼后不易著色。
6.切好的肉塊直接碼入盛器內,加入老抽蒸熟上色,蒸時其他調料同時也加入碗內。
三、火候與調味
調味有序。在制作紅燒肉時,用糖色或其他方式上色后,首先要投放料酒和香醋,酒有解膩去腥增香的功能,當與醋配合調味時,在溫度的作用下產生一種香氣,然后再加醬油、腐乳適當調一下咸口,為了增香可加入花椒、大料、蔥段、姜塊等,精鹽不要先放,若加入過早,就會產生電解質,使菜肴不易燒爛,應在肉塊七成熟時放入精鹽,這樣精鹽就會有充足的時間由表及里的漸進入味達到內外一致。精鹽如放的太晚咸味只能吸附在肉的表面,而溶化的精鹽只能融于湯中,影響口味。加水是很有講究的,水應一次性加足,以沒過肉面為度,不能燒干了再加水,中途加水就會破壞原先的溫度均衡狀態(tài),與原湯不融合,形成二層皮現(xiàn)象,加湯水的原則大致可以根據(jù)豬肉的老嫩,以豬肉的1.5倍左右為宜,加多了就會延長收汁的時間,達不到汁濃味厚亮油的效果。
在火候的掌握上應當采取大火燒開后轉小火捂1 h左右,切忌用旺火,捂的時間可以使豬肥肉及肋條的脂肪減少30%~40%,同時膽固醇大大降低。另外五花肉中肥肉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中又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和亞油酸等,脂肪酸在加熱溶化中會溶解多種易失脂肪維生素,從而提高制品的營養(yǎng)價值,還會揮發(fā)多種香氣,為紅燒肉的主要風味來源。在燒肉時應加蓋鍋蓋,加熱后所有的主料調料湯水都會發(fā)生脂化反應,會產生易揮發(fā)的芳香氣味的酯類物質,加蓋后可以減少香味及水分的流失,縮短加熱時間。當燒肉的湯汁約剩為原料一少半時,需要收濃湯汁將鹵汁全部吸附到肉塊上,但不能用攏芡來增加肉塊的稠濃度,這樣會直接影到成品的質量。肉塊經過慢火長時間加熱會產生一些自來芡,收汁時就要利用這些自來芡,使菜肴達到滋潤醇厚老滑的效果。如果紅燒肉制作時原料不超過300 g,就不會產生自來芡,東北人做紅燒肉其秘方之一就是一次投料必須在800 g以上,如果只用300 g來做紅燒肉,是做不出正宗的紅燒肉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