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當年神農(nóng)遍嘗百草,嘗出菜類甚多,已收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中。明代的李時珍用自己獨道的眼光和嚴謹?shù)目茖W方法,把天下可食之菜都寫進自己的《本草綱目》里,說這些非但是菜,更是藥物,可以醫(yī)治人類的疾病。由于蔬菜、糧食、水果等食物與其他草木一樣,都有各自的“四氣”(即寒、熱、溫、涼)和“五味”(即甘、苦、酸、辛、咸),所以它們對某些疾病同樣具有治療的功效。蔬菜不僅僅是烹飪佳肴的食材,同時又是治療疾病、健身養(yǎng)生的藥材。大家天天飲食,幾乎每日三餐與菜相伴,若掌握或了解一些蔬菜的特性,我們就可以在日常飲食結構上,做好符合養(yǎng)生保健的合理搭配。
1. 韭菜:含硫化物、苷類和苦味質(zhì)等成分。其味辛,性溫,具有溫中、行氣、散血、解毒的功能,可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痔漏、脫肛、跌打損傷及蟲、蝎螫傷等癥。注意:陰虛內(nèi)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均忌食。
2. 蔥:蔥白含有揮發(fā)油、多種維生素、脂肪油和黏液質(zhì)等成分,味辛,性溫,入肺、胃經(jīng),具有發(fā)表、通陽、解毒的功能,主治傷寒寒熱頭痛、陰寒腹痛、蟲積內(nèi)阻、二便不通、痢疾和癰腫等癥?,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蔥白的揮發(fā)性成分對白喉桿菌、結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及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注意:表虛多汗者忌食。
3. 大蒜: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灰分、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和維生素C等成分,在藥理上有抗感染、抗真菌及抗原蟲等作用。大蒜的揮發(fā)性物質(zhì)、大蒜汁、大蒜浸出液及蒜素在試管內(nèi)對多種致病菌都有明顯的抑制或殺滅作用。大蒜味辛,性溫,入脾、胃、肺經(jīng),具有行滯氣、暖脾胃、消癥積、解毒和殺蟲的功能,可治飲食積滯、脘腹冷痛、水腫脹滿、泄瀉、痢疾、瘧疾、百日咳、癰疽腫毒、白禿癬瘡及蛇蟲咬傷等癥。注意:凡陰虛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和時令病后均忌食。
4. 油菜:含有槲皮苷和維生素K等成分,味辛,性涼,具有散血、消腫的功效,用于治療勞傷吐血、血痢、丹毒、熱毒瘡和乳癰等癥。注意:麻疹后、瘡疥、目疾患者不宜食用。
5. 小白菜: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灰分、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和維生素C等成分,性味甘、平,入腸、胃經(jīng),具有解熱除煩,通利腸胃的功能,治肺熱咳嗽,便秘,丹毒和漆瘡等癥。
6. 大白菜:味甘,性平,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糖、粗纖維、灰分、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和維生素C等成分,具有養(yǎng)胃、利小便的功能,與小白菜性能基本相同。
7. 雪里蕻:味辛,性溫。其藥用功能為宣肺化痰和溫中利氣,可用于治療寒飲內(nèi)盛、咳嗽痰滯、胸膈滿悶、腎邪氣等疾患,久食可利九竅、溫中。注意:凡瘡瘍、目疾、痔瘡、便血及平素熱盛之患者忌食。
8. 蔓菁:味苦、辛、甘,性平,具有開胃下氣和利濕解毒的功能,主治食積不化、黃疸消渴、熱毒風腫、疔瘡和乳癰等癥?,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蔓菁還有抑制大腸桿菌的作用。
9. 蘿卜:含有葡萄糖、蔗糖和果糖,還含有甲硫醇、維生素C、錳、硼、萊菔苷等成分。蘿卜味辛、甘,性涼,入肺、胃經(jīng)。其功效為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及解毒,用于治療食積脹滿、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頭痛等癥。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蘿卜具有抗菌的作用,還可以防止膽結石的形成。
10. 茴香:含有維生素C、去氫抗壞血酸、少量維生素B2、蓮苷、茴香苷、山柰酚-3-阿拉伯糖苷和阿魏酸等成分,性溫,味甘辛,可驅(qū)風、順氣、止痛,主霍亂、辟熱,除口氣,治痧氣、疝氣和癰腫。
11. 茼蒿:含有絲氨酸、天門冬素、蘇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脯氨酸、谷氨酸和β-丁氨酸等成分。其性平,味辛甘,入脾、胃經(jīng),可和脾胃,利二便,消痰飲,通血脈,治偏墜氣疼,除膈中臭氣。
12. 香菜:含有維生素C、正癸醛、壬醛和芳樟醇等成分,性溫,味辛,入肺、脾經(jīng),可利五臟,補筋脈,具有發(fā)汗透疹,消食下氣的功效,用于治療麻疹透發(fā)不快、食物積滯、腸風及頭痛等癥。注意:痧疹已透,或雖未透出而熱毒壅滯,非風寒外束者忌用。
13. 胡蘿卜:含有β-胡蘿卜素、番茄烴、六氫番茄烴、維生素B1、維生素B2、花色素、傘形花內(nèi)脂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性平,味甘,入肺、脾經(jīng),可下氣補中,利胸膈腸胃,安五臟,潤腎命,壯元陽,暖下部,除寒濕,具有健脾、化滯的功效,可治療消化不良、久痢、咳嗽、麻疹、水痘和百日咳等癥。
14. 芹菜:含有揮發(fā)油、酞酸脂、酞酸二乙酯等成分,性涼,味甘辛,入肺、胃經(jīng),具有清熱,利水的功效,用于治療暴熱煩渴、黃疸、水腫、淋病、帶下、瘰疬和痄腮等癥。注意:脾胃虛弱、中氣寒乏者禁食。
15. 菠菜: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灰分、鈣、磷、鐵、胡蘿卜素、多種維生素、煙酸、草酸和蕓香苷等成分,性涼,味甘,入腸、胃經(jīng),具有養(yǎng)血、止血、斂陰、潤燥的功效,治衄血、便血、壞血病、消渴引飲和大便澀滯等癥。
16. 薺菜: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糖、粗纖維、灰分、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成分,性平,味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可治痢疾、水腫、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痢、血崩、月經(jīng)過多、目赤疼痛等癥,還可以預防麻疹,治療產(chǎn)后流血。藥理研究證明,薺菜還有收縮子宮、止血、降壓和退熱等作用。
17. 苜蓿:性平,味苦,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腸、下膀胱結石的功效。文獻記載其“可利五臟,洗去脾胃間邪氣,諸惡熱毒”。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苜蓿全草提取物能抑制結核桿菌的生長,并對脊髓灰白質(zhì)炎有療效。所含的苜蓿素尚有輕度的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腎上腺素的氧化。
18. 馬齒莧:性寒,味酸,入大腸、肝、脾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的功效,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及瘰疬等癥?,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馬齒莧有抗感染及收縮子宮的作用。注意:凡脾胃虛寒、腸滑泄瀉者勿用;煎餌中不得與鱉甲同入。
19. 苦菜:性寒,味苦,入心、脾、胃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治痢疾、黃疸、血淋、痔瘺、疔腫及蛇咬等癥。研究表明其所含成分還具有抗腫瘤作用。
20. 白苣:性寒,味苦,具有補筋骨,利五臟,開胸膈壅氣,通經(jīng)脈,止脾氣之功,食后令人齒白,聰明少睡,可常食之。但產(chǎn)后不可食用,會令人寒中、引發(fā)腸痛。
21. 萵苣:通常食用的萵苣有白萵筍、花葉萵筍、尖葉萵筍和紫葉萵筍等,品種均因形色而有分別。其味苦、甘,性涼,可治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亦可殺滅蟲蛇之毒。
22. 芋頭:含有蛋白質(zhì)、淀粉、灰分、脂類、鈣、鐵及多種維生素。其性平,味甘、辛,具有消疬散結之功,可用于治療瘰疬,腫毒,腹中癖塊,牛皮癬及燙火傷。生食有毒。
23. 山藥:含皂苷、黏液質(zhì)、膽堿、淀粉、糖蛋白和自由氨基酸,還含有止杈素、多酚氧化酶和維生素C等成分。其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功能,用于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和小便頻數(shù)等癥。有實邪者忌食。
24. 百合:含有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及淀粉、蛋白質(zhì)和脂肪。其性平,味甘、微苦,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能,治肺癆久嗽,咳唾痰血,熱病后余熱未清,虛煩驚悸,神志恍惚及腳氣水腫等癥。但風寒痰嗽、中寒便滑者忌食。
25. 苦瓜:含苦瓜苷、果膠,并含5-羥基色胺酸和多種氨基酸,如谷氨酸、丙氨酸、β-丙氨酸、苯丙氨酸及脯氨酸等。其性寒,味苦,具有清暑滌熱,明目,解毒的功效,可治熱病煩渴引飲,中暑,痢疾,赤眼疼痛,癰腫丹毒及惡瘡等癥,有降血糖的藥理作用。
26. 茄子:含有胡蘆巴堿、水蘇堿、膽堿及龍葵堿等多種生物堿。其性涼,味甘,具有清熱,活血,止痛和消腫的功效,可用于腸風下血,熱毒瘡癰及皮膚潰瘍等癥。
27. 冬瓜:含有蛋白質(zhì)、糖、粗纖維、灰分、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和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冬瓜性涼,味甘,具有利水,消痰,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水腫,脹滿,腳氣,淋病,痰吼,咳喘,暑熱煩悶,消渴,瀉痢,癰腫和痔漏等癥;并可解魚毒及酒毒。
28. 南瓜:含瓜氨酸、精氨酸、天門冬素、胡蘆巴堿、腺嘌呤、胡蘿卜素、維生素B、維生素C、脂肪、葡萄糖、蔗糖、戊聚糖及甘露醇等成分,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之功效。但患氣滯濕阻者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