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蜀左言”新解

        2012-12-29 00:00:00汪啟明

        關鍵詞:古蜀語; 蜀左言;少數民族語;上古漢語;雅言;語音

        摘要:《文選?左思〈蜀都賦〉》劉逵注引《蜀王本紀》有“蜀左言,無文字”的稱述,一些學者據此認為古蜀人“左言”是與漢語性質不同的少數民族語言,這幾乎成為此前古蜀文化和古蜀語研究者的共識?,F在古蜀有文字已經得到學術界認可,而對“蜀左言”的詞語結構、文獻用例、構詞語素含義的研究結果表明:“蜀左言”并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少數民族語言,而是上古漢語的一個地域分支;它與上古漢語雅言并無貴賤之分,而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笆褡笱浴迸c上古漢語的區(qū)別并非體現在詞序和語序上,而主要在語音的聲調上。 中圖分類號:H17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2)04-0001-07

        New Explanation on “Shu Zuo Yan”

        WANG Qi-ming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ancient Shu language; Shu Zuo Yan; minority language; ancient Chinese; Ya Yan; pronunciation

        Abstract: The commentary on Wen Xuan?Zuo Si?Shu Du Fu made by Liu Kui quotes “Shu Zuo Yan has no characters.” from Shu Wang Ben Ji. Some scholars considered that the characters of Shu Zuo Yan used by people in Shu area were part of the minority languages, and this viewpoint was concurred by most of the scholars specializing in the research of Shu culture and language before. However, the standpoint that ancient Shu language has its own characters is recognized by the academia today. Based on the study about structure of words, the examples used in documents, the meaning of productive morphem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Shu Zuo Yan is not part of the minority languages, but one of the dialects.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art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and has the same position as ancient Chinese. The key difference between Shu Zuo Yan and ancient Chinese is not the problem of word order, but the problem of tone.

        一、問題的提出

        蕭統《文選?左思〈蜀都賦〉》:“夫蜀都者,蓋肇基于上世,開國于中古,廓靈關而為門,包玉壘而為宇,帶二江之雙流,抗峨嵋之重阻?!眲Y林注:“揚雄《蜀王本紀》曰:‘蜀王之先名蠶叢、柏濩、魚鳬、蒲澤、開明。是時人萌椎髣左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到蠶叢,積三萬四千歲?!试徽谆谏洗病G鼗萃跤憸缡裢酰夤油槭窈?。惠王二十七年使張若與張儀筑成都城,其后置蜀郡,以李冰為守。《地理志》曰:‘蜀守李冰鑿離堆,穿兩江,為人開田,百姓饗其利?!菚r蜀人始通中國,言語頗與華同。故言開國于中古也?!薄?〕“左言”,宋羅泌《路史》卷四“蜀山氏”下、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續(xù)集》卷二、宋王應麟《玉?!肪硎妒裢醣炯o》同。宋李劉《四六標準》卷二十一、《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所引作“左衽”;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五十三引《蜀王本紀》,無“蒲澤”二字,“左言”亦作“左衽”〔2〕?!段莫┻x?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李善注:“揚雄《蜀王本紀》曰:‘蜀人之先名曰蠶叢、柏濩、魚鳬、開明。是時人民椎髻左言?!薄?〕《文選?左思〈魏都賦〉》李注稱“左語”〔1〕,呂向、劉逵、呂延濟在《文選注》中稱“左言”,時代均早于《太平御覽》和《四六標準》,文作“左言”無疑。“左衽”,任乃強先生說:“‘左衽’非羌氐俗,應是‘左言’訛。”“左言,謂不同于漢語。六朝有‘左郡’,謂語言不同之郡”①。

        古蜀有文字,已成定論②。但對上古蜀語,以任乃強先生為代表,不少學者持有這樣的觀點,即秦舉蜀前,蜀語是與中原漢語性質完全不同的語言,而在前316年張儀、司馬錯滅蜀后,蜀語被中原語言統一為一種語言③,基本的依據有二:一是《文選?左思〈蜀都賦〉》劉注引《蜀王本紀》“蜀左言,無文字”;二是劉注引《地理志》,說秦滅蜀后“是時蜀人始通中國,言語頗與華同”④。

        “左言”,文獻中又作“左語”。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五云:“揚雄《蜀紀》曰:蜀之先代人,椎結左語,不曉文字。故左思《魏都賦》斥蜀云:‘或魋髻而左言,或鏤膚而鉆發(fā)?!哦嘟枳郑贼s為椎,以結為髻。故退之序‘長頸而高結’句始于此,蓋言髻之高也。”⑤《文選?左思〈魏都賦〉》:“或魋髻而左言,或鏤膚而鉆發(fā),或明發(fā)而嬥歌,或浮泳而卒歲?!崩钭ⅲ骸皳P雄《蜀記》曰:‘蜀之先代人,椎結左語,不曉文字’。謳歌,巴土人歌也。何晏曰:‘巴子謳歌相引,牽連手而跳歌也。潛行為泳?!对姟吩唬骸疂h之廣矣,不可泳思?!稘h書?淮南王》曰:‘越,鉆發(fā)文身之人。’張揖以為古翦字也。子踐反。文身即鏤膚也。毛詩曰:‘明發(fā)不寐。’《爾雅》曰:‘嬥嬥契契,愈遐急也?!痹唬骸x役不均,賢人憂嘆。’遠,急切也。佻或作嬥。音葦苕,一音徒了反。毛詩曰:何以卒歲?!薄?〕呂延濟注:“左言,謂不曉文字。”〔1〕在這兩段文字中,四部叢刊本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六臣注文選》作“士人”,文淵閣四庫全書《文選》李善注本作“土人”,當以“土人”為是。

        《漢語大詞典》解釋過“左言”一詞:“1.指異族語言。2.指外國;外族。”⑥也是把“左言”看成與漢語不同的語言?,F代有些學者不僅指明“蜀左言”是少數民族語⑦,還有更進一步的申論,如說“左言”是指語序與常言不同。代表性論述則有:

        (1)“左言”是語法成分異序。錢玉趾認為,古蜀語言與彝語一樣,是主語在前,賓語在謂語之前,形容詞、指示代詞、數詞作定語時在中心詞之后。《蜀王本紀》中“蜀左言”之“左言”指的就是這種語言。當代四川方言中,“公雞”為“雞公”等亦屬此類⑧。

        (2)“左言”是構詞語素異序。《山海經?海內經》“都廣”一語,《后漢書》作“廣都”,《海內東經》叫“城都”,郝懿行注說“城當作成”。有學者認為“廣都”是古羌語的倒裝式,是古羌語與漢語融合的表現,印證了任乃強先生所說“不言叢蠶而言蠶叢者,羌語賓語在謂語后”。他如揚雄《蜀王本紀》所說“蜀人左言”,即如“公雞”叫“雞公”,“白鹽”叫“鹽巴”,“母王”叫“王母”之類。蜀人左言之習,來源于古羌語,但蜀人里又生長著一種古方言,這就是“漢語”,講起話來又出現“右言”。如“鮒魚”作“魚婦”,秦漢時黑羌人自稱“匈奴”,今黑羌人叫“納西”、“諾蘇”等⑨。

        權威工具書和一些學者所持的“左言”非漢語的觀點影響很大,這成為古蜀文化史、學術史、語言史、民族史上的一大公案,有必要做更深入的討論。

        二、破:“左言”不是什么

        “蜀左言”有兩種不同的結構:偏正結構或主謂結構。其表層結構雖然同形異構,但就“蜀”與“左言”之間的深層語義關系而言,沒有什么影響。

        1.早期學者并不認為“左言”非漢語

        從始見書看,成書于唐高宗顯慶年間(656~660年)的李善注首提“左語”、“左言”,但較為謹慎,引而不釋。晚此,成書于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的五臣注劉逵所引《蜀王本紀》同此,用語為“左言”;呂延濟則說“左言”是“不曉文字”,但他們都未說古蜀語是與漢語不同的語言。清人王琦釋李白《蜀道難》錄劉逵《三都賦》注作“是時人民椎髻哤言,不曉文字”〔3〕?!墩f文》:“哤,哤異之言,一曰雜語?!薄秶Z?齊語一》云:“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表f昭注:“哤,亂貌。”《小爾雅?廣訓》:“雜言曰哤?!泵魅藦堈鹱⑼蹙S詩也說“左語,未詳?;蛑^江東為江左,故曰左語”(詳下)。這表明,較早時期的學者并不認為“左言”是少數民族語言。

        2.構詞異序不是“左言”

        “雞公”、“雞母”等是古代漢語中“中心語+修飾語”的前正后偏結構的一種遺留,并非“左言”?,F代漢語有不少前正后偏的語素異序現象,如講演與演講、覺察與察覺、積累與累積、夜半與半夜、膽大與大膽、質變與變質、開放與放開、焰火與火焰、整齊與齊整、奮發(fā)與發(fā)奮、質樸與樸質、寂靜與靜寂等。同樣,古代文獻中也存在大量同素異序現象,程湘清先生在《先秦雙音詞研究》一文中列舉了32組這類詞,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⑩。古人注疏中的“中谷”、“中林”、“中原”、“中國”,其實就是“谷中”、“林中”、“原中”、“國中”,如《詩?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泵珎鳎骸爸泄?,谷中也?!笨住妒琛罚骸爸泄?,谷中。倒其言者,古人之語皆然,《詩》文多此類?!蔽覀兲貏e注意到“皆然”這樣的說法,孔穎達是大學問家,所說當有所本。

        “中心語+修飾語”結構在上古漢語中曾大量使用,如“桑柔”、“羔羊”、“樹杞”、“樹?!薄ⅰ皹涮础本褪恰叭嵘!薄ⅰ把蚋帷?、“杞樹”、“桑樹”、“檀樹”。古代地名、人名也有這種情況。例如“城濮之戰(zhàn)”即“濮城之戰(zhàn)”,“帝堯、祖甲、祖乙、祖丁”實際上就是“堯帝、甲祖、乙祖、丁祖”。北魏張丘建寫于公元466~485年的《算經》中即有“雞翁一、值錢五;雞母一、值錢三”。這一用法到近代也沒有完全消失,元關漢卿的雜劇《劉夫人慶賞五侯宴》中還有“雞母你如何叫喚?”林華東提出在泉州方言中,“中心語+修飾語”的構詞方式至今還大量保留著,這屬于正常現象,是上古漢語在泉州方言中的遺存〔4〕。在客家方言中,有“雞公”、“雞嫲”、“鴨公”、“鴨嫲”之說〔5〕。日本學者遠光曉甚至還繪制了“雞公”和“公雞”在漢語方言中的地理分布圖。羅自群《從漢語方言“雞公”“公雞”看動物名詞雌雄南北異序的成因》認為,“雞公”是漢語固有的,不是南方少數民族語的底層;而“公雞”是漢語在阿爾泰語影響下由“形容詞素修飾語+中心語”這一構詞方式后來產生的。對“雞公”型的看法大致分兩種:岑麒祥、橋本萬太郎等認為是“中心語+修飾語”,稱之為“正偏式”;張洪年、項夢冰、麥耘、丁邦新等認為是“修飾語+中心語”,稱之為“偏正式”,持這種觀點的人一般認為“雞公”型的“公”是名詞性的〔6〕。汪化云的研究表明,武漢方言、大冶方言和黃岡方言中都存在大量的文白異序現象B11。丁邦新《論漢語方言中“中心語-修飾語”的反常詞序問題》提及新湘語的長沙話,老湘語的雙峰話和洞口黃橋話,粵語中的廣州話、陽江話,閩語中的廈門話、福州話以及客家話均存在構詞異序現象〔7〕。而這些都不是異族語言。

        3.語法成分異序也非“左言”

        俞敏先生指出,在遠古的漢語中并存過兩套不同的詞序體系,這兩套體系經過了長期的融合和競爭,其中的一套體系處在被不斷淘汰的過程中。《詩經》中既有“中河”,也有“河中”,這就是它們融合共存的證明。后來“中河”這種結構的用例在漢語中逐漸減少,這就是以它為代表的語序體系處在被淘汰的過程中的證明?!霸蹅兙驮撜f‘止詞因為強調放在前頭’。詢問代字本身常常就是強調的對象,所以他們老往句子頭上竄……否定句里往往強調那止詞極‘輕而易舉’,像漢語的‘一個字也不認得’里的‘一個字’,所以它們也好往句子頭上奔,當然,這只是一種傾向,不是非遵守不可的規(guī)律?!薄?〕原始漢語跟藏語都保留著止詞在前、動字在后,中心詞在前、修飾語在后的特點。余志鴻也指出:“上古漢語各種文獻中,‘賓動’式與‘動賓’式往往并存不悖,從甲骨文數據中可以找到最早的證據?!薄?〕所以這不是蜀語的專有特點,如果說是,那也是古藏羌語的共同特點,也是后來漢語的特點之一B12。

        提出“左言”是語序結構與漢語一般語序不同的觀點,是以今律古。今天漢語的書寫形式是橫寫,所以有從左到右的書寫習慣。但是從甲骨文時代起,一直到上個世紀中葉,我們的書寫方式都是由上到下。從已出土的古蜀文字即“巴蜀圖語”看,也是從上到下的直行方塊字,且同漢字一樣是表意文字B13。如果語序有異,則應該稱為“上言”、“下言”,而不當稱為“左言”。再說,“左言”如果是語序相反,在漢語中也并沒有與“左言”相對的“右言”這樣的詞。

        4.中上古文獻用例足證“左言”非少數民族語

        與《蜀王本紀》中的“左言”意義相關者在唐代以前文獻中用例不多。臚列如次:

        (1)張九齡《故辰州瀘溪令趙公碣銘》:“五鄉(xiāng)自專之子,左言難曉之民,翕然同辭,乞為父母。于是詣闕投□,至于再三。”〔10〕

        (2)劉禹錫《武陵書懷五十詠》:“村虎咆空野,震鼉作滿川。鄰里皆遷客,兒童習左言?;鹛鞜o洌井,霜月見芳蓀。”〔11〕

        (3)劉禹錫《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廳壁記》:“道同氣協,無所改更,如鼓和琴。布指成韻,羌夷砥平,旱麓發(fā)生。人無左言,樂有夏聲。俗既富庶,居多閑暇。圜視府局,素闕者補之。”〔11〕

        (4)王維《送李判官赴東江詩》:“聞道皇華使,方隨皁蓋臣。封章通左語,冠冕化文身?!薄?2〕元楊士弘《唐音》卷三引王維詩:“封章通左語,冠冕化文身?!泵鲝堈鹱ⅲ骸白笳Z,未詳?;蛑^江東為江左,故曰左語。文身,吳太伯奔荊蠻,文身斷髪,示不用耳?!薄?3〕

        (5)《晉書》卷八十八《孝友傳》:“敦彼孝友,載光謠詠,鳩馴長盛,魚薦延元,談桑義闡,琦吳道存,専洞之徳,咸摛左言?!薄?4〕

        (6)《文選》卷四十六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侮食來王,左言入侍。離身反踵之君,髽首貫胸之長?!眳蜗蜃ⅲ骸拔晔匙笱?,蠻夷國也?!薄?〕

        結合上下文分析,這些例子中“左言”的含義各各不同。第一例中的“左言”類似于“刁民之語”或“鄉(xiāng)下人語”;第二例“遷客”是指外鄉(xiāng)人,“左言”應該是兒童牙牙學語時一種發(fā)音不準的語言;第三例的“左言”雖然與“夏聲”相對,但也不是一種語言的稱謂,而是“音樂走調”、“音調不諧”,引申為“不滿之言”,“違背之言”;第四例是用典,清人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張震注說:“未詳,或謂江東為江左,故曰左語”〔13〕??梢姀埵弦膊⒉徽J為“左言”是少數民族語言;第五例中的“左言”是謙詞,只有第六個例子的呂向注“左言”可能與少數民族語言有關。但筆者認為,這個“左言”更像是從文化學意義而非語言學意義來講的。

        三、立:“蜀左言”是什么

        1.“左言”指古蜀語聲調與中原漢語有別

        (1)《方言》卷二:“(音壤),盛也。……秦晉或曰,梁益之間凡人言盛及其所愛偉其肥晠謂之(郭注:肥多肉)?!薄?5〕《說文?肉部》:“,益州鄙言人盛諱其肥謂之,從肉,襄聲。”段注:“鄒陽上書:‘壤子王梁代?!瘯x灼注引《方言》:‘梁益之間所愛諱其肥盛曰壤也?!钌圃唬骸M,《方言》作瑋。’按李所據《方言》作瑋。許書諱亦當作瑋。瑋同偉,奇也。驚羨之意也。假借作壤?!薄?6〕,本來是秦晉一帶的方言,從漢代到晉代均如此,但是在《集韻?陽韻》中:“,秦晉謂肥曰”〔17〕,讀音是“如陽切”; 而在《集韻?養(yǎng)韻》中,釋義同《說文》:“,益州鄙言人盛諱其肥謂之”〔17〕,讀音“汝兩切”。這說明,秦晉梁益原來都用同一個詞,但是到了后代,它們的讀音走了不同的道路。蜀語中把“”念成去聲。

        (2)宋孫奕《示兒編》卷二十二:“楊文公《談苑》云: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聲,春秋胥臣、漢雍齒、唐雍陶皆是也。蜀中作上聲、去聲呼之。蓋蜀人率以平為去。”〔18〕宋江少虞《事實類苑》卷五十九:“楊文公《談苑》云: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聲。春秋胥臣、漢雍齒、唐雍陶皆是也。蜀中作上聲、去聲呼之。蓋蜀人率以平為去(出《筆談》)?!薄?9〕孫奕、江少虞所引楊文公《談苑》,《郡齋讀書志》著錄八卷,《直齋書錄解題》作十五卷。此書明代尚存,大約明清之間散佚,今有《說郛》輯文。楊文公即楊億(974~1020),字大年,浦城(今屬福建)人,所記蜀音當可靠;《谷梁傳?桓公二年》所謂“名從主人”,人名讀音最為保守,其中的“率”字足證蜀音以平作去是一種普遍現象。

        陸法言《切韻序》提到,各地方音最突出的現象只有四句話,其中就有“梁益則平聲似去”〔20〕,這才應該是一種“左言”。

        2.“左言”與“正言”相對

        《史記?晁錯傳》張守節(jié)“正義”引衛(wèi)宏《詔定古文尚書序》:“征之,(伏生)老不能行,遣太常掌故晁錯往讀之。年九十余,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教錯?!薄?1〕“正言”就是當時的雅言,晁錯因為“不能正言”,才讓其女做翻譯“傳言教錯”?!白蟆钡谋玖x是手,是佐助,可引申為“不正”義?!妒酚?田敬仲完世家》:“公常執(zhí)左券以責于秦韓?!彼抉R貞索隱:“左,不正也。”〔21〕“左”為不正,復音詞“左傾”、“右傾”均用其義。今天,這一含義在南方方言中仍在使用,如唱歌跑調,便被稱為“唱左起了”。我們認為,蜀“左言”并不是與漢語“正言”不同的語言,而應該是它的一支方言。蜀“左言”與“正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尤其是聲調上而不是語言結構和語言種類上?!罢浴迸c“左言”,是以中原漢語雅言為標準劃分的。

        四、上古漢語中的“左”和“右”

        上古漢語中的復音詞不多?!笆褡笱浴币徽Z,“蜀”、“言”二字易曉,鈐鍵在“左”?,F代學者多認為“蜀左言”指古蜀語非漢語而為少數民族語,其理據當是以“左”為卑,“左言”即蠻夷之語。關于“左”與“右”,學者研究甚夥。從文獻用例看,秦漢時期“左”、“右”依其語境不同,均可為尊。

        1.以右為尊

        秦漢時期文獻,以右為尊用例不少B14。如《禮記?王制》:“殷人養(yǎng)國老于右學,養(yǎng)庶老于左學?!编嵭ⅲ骸坝覍W,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薄?2〕《儀禮?鄉(xiāng)射禮》:“左玄酒?!编嵭ⅲ骸霸O尊者北面,西曰左,尚之也。”〔22〕《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也?!薄?2〕《史記?孝文本紀》:“右賢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極也。”《集解》引韋昭注:“右猶高,左猶下也?!薄?1〕《漢書?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顏注:“左官猶言左道。僻左,不正也。漢時依古法,朝廷之列以右為尊,故謂降秩為左遷。佐諸侯為左官也。”〔23〕《漢書?丙吉傳》載丙吉向漢宣帝薦人時說:“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薄?3〕《漢書?貢禹傳》載貢禹上書曰:“郡國恐伏其誅,則擇便巧史書習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鳖亷煿抛ⅲ骸坝衣?,高職也?!薄?3〕《后漢書?公孫瓚傳》謂公孫瓚嫉賢,“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24〕?!逗鬂h書?郭伋傳》稱豪強大姓為“強宗右姓”,李賢注:“右姓,猶高姓也”〔24〕。清人趙翼《陔余叢考?尚左尚右》:“《國策》,趙王以藺相如為上卿,位廉頗右。頗曰:‘相如徒以口舌,位在我上,我必殺之?!K代謂魏王曰:‘公孫衍將右韓而左魏,田文將右齊而左魏。’《說苑?君道篇》郭傀曰:‘君將東面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西面以求臣,則朋友之材至?!私詰?zhàn)國尚右之明證也?!薄?5〕

        2.以左為尊

        如《禮記?曲禮》:“祥車曠左。”注:“空神位也。”疏:“曠,空也。車上貴左,故仆在右,空左以擬神也?!薄?2〕《淮南子?繆稱篇》:“凡高者貴其左,故下之于上曰左之,臣辭也;下者貴其右,故上之于下曰右之,君讓也。故上左遷,則失其所尊也;臣右還,則失其所貴也?!薄?6〕《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薄?6〕《屈原列傳》中屈原是“左徒”,比右徒大;《項羽本紀》中,項伯是楚國的左尹,比右尹大?!稘h書?文帝紀》:“乃令宋昌驂乘。”顏師古注:“乘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處車之右,以備傾側?!薄?7〕《漢書?文帝紀》:“左賢右戚?!鳖佔ⅲ骸耙再t為上,然后及親也?!薄?3〕可見,漢代亦尚左。

        3.職官多尚右

        秦、漢設左、右丞相,以右丞相為上。漢文帝元年,將右丞相陳平降職為左丞相,而以太尉周勃為右丞相?!墩x》注:“此時尚右。”〔28〕《史記?陳丞相世家》載呂后時罷免王陵,陳平由左丞相升為右丞相,另任審食其為左丞相,“左丞相不治,常給食于中”〔29〕。同篇:“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29〕。同篇:“呂太后乃徙平為右丞相”〔29〕?!妒藩┯?廉頗藺相如列傳》:“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薄墩x》:“秦漢以前用右為上。”《索隱》引王劭:“董勛《答禮》曰:‘職高者名錄在上,于人為右;職卑者名錄在下,于人為左。是以謂下遷為左?!薄?0〕《漢書?高帝紀下》:“賢趙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鳖亷煿抛ⅲ骸肮耪咭杂覟樽?,言材用無能過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27〕秦朝的官制也是“右庶長”高于“左庶長”,“右更”高于“左更”?!伴傋蟆敝父F巷貧民,而“右族”指世家大族;貶官稱為“左遷”,而居高位稱為“右職”;“旁門左道”,“無出其右”等成語中,也是“左”為貶義而“右”為褒義。但六朝以后,職官則尚左,以左為尊。

        4.從漢字構形意義看,“左”、“右”本義無別,原為同義詞

        甲骨文的“左”(《合》132、《甲》2616)、“右”(《粹》1113、《前》1.20.1)構形字素相同但方向相反,都是手形。后來引申為表方位。“左”表方位,如金文《師兌簋》:“余既令女(汝)足(續(xù))師龢父 左右走馬?!薄?1〕《新郪虎符》:“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薄?1〕《師克盨》:“昔余既令女(汝),今余唯……乃令,令汝更乃且(祖)考攝司左右虎臣。”〔31〕“右”表方位,則如《盂鼎》:“佳(唯)八月既望,辰才(在)甲申,……三左三右,多君入服酉。”《班簋》:“王令吳白(伯)……左比毛父;王令呂白(伯)曰:……右比毛父?!薄?1〕古文正反無別,從字形看,“左”、“右”二者都有以手從旁相助之義。《說文》卷五“左部”:“左,手相左助也。從、工。凡左之屬皆從左?!毙煦C:“今俗別作佐?!薄?2〕《說文》卷二“口部”:“右,助也。從口從又?!毙戾|曰:“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薄?2〕段注認為“左”是“佐”的古字,即從旁相助,可從;同樣,“右”亦當為“佑”之古字。

        揚雄《蜀王本紀》之前,文獻中并無“左言”一詞。少數民族語一般稱為“夷言”、“夷語”。筆者尋檢了揚雄本人著作中的全部“左”字用例,除《法言》、《河東賦》、《太玄經》以“左”為“尊上”義的三例外,其余均為“左右”之“左”,表示方位,并無少數民族、野蠻文化之義。既然古文字“左”、“右”同義,本義均指以手相助,都能引申為從旁輔翼,又都能表示尊卑,何以古蜀語被稱為“左言”呢?我們認為,“左”、“右”從本義引申到方位義,與古文字構形義聯系已經不那么緊密;再引申表示尊卑,則更多的是文化觀念意義而非實指。揚雄《蜀王本紀》中,“左言”原本指蜀人語音不正。唐人文獻用例雖不專指蜀語,但已開始有卑下義;宋以后文人用“左言”,指實為虛,或為抄撮之辭,或以鄙夷口吻入詩B15,則是我族文化中心論的表現:中原為上,四周為卑。概之,前人并無“蜀左言”為古蜀語而非漢語的表述,現代學者將“左言”解為“卑言”,再認定為少數民族語,并用以指稱古蜀語,已經脫離了“蜀左言”的本來意義。

        五、余論

        末了,還要對“蜀左言”的文獻背景做一補說?!笆褡笱浴背觥妒裢醣炯o》,《蜀王本紀》系揚雄據傳說寫成。鄭德坤先生認為,有些學者以傳說為信史,用以證明蜀史,其研究方法的出發(fā)點不可靠。例如《史記?秦本紀》和《六國年表》都記載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伐蜀而滅之,但鄭德坤先生經過與《張儀傳》相對照,又參考馬培棠《巴蜀歸秦考》(《禹貢》卷二第二期)和鐘鳳年《論秦舉巴蜀之年代》(《禹貢》卷四第三期)兩文,得出結論:“據此,則秦舉巴蜀宜較舊說移前十三年之說,可立矣”〔33〕。以徐中舒為代表,還有人提出《蜀王本經》并非揚雄所著B16。如此,連記載蜀人蜀史的“史”都成了問題,則后人將傳說中的“蜀左言”定讞為非漢語,這一結論的可靠性也就要大打折扣。

        此外,周勛初所輯《唐抄文選集注匯存》劉逵注“左言”的“左”寫成“”〔34〕, 似應隸定為“右”為宜。鑒于唐抄本是目前最早的《文選注》版本,而在向北宋監(jiān)本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新增、糾謬、補充、失誤等各種情形,北宋監(jiān)本又是今存各本之源〔35〕,因此唐抄本可靠性很強,這更能印證我們對“左言”一詞的推論,即“左”、“右”無別,“左言”也可為“右言”,均指不正之語。

        我們不妨設想,揚雄的《蜀王本紀》中的“左言”,是在讀音上主要是聲調上與中原漢語有所不同,即所謂“梁益則平聲似去”。聲調與中原漢語有異這個特點,在今天的四川方言中還保留著。四川話上聲與普通話去聲存在對應關系,如果把四川話的上聲念成去聲,去聲念成上聲,就和普通話聲調非常接近〔36〕。這種現象是不是古蜀語的遺留,還需要進一步考察。但“左言”不是漢語以外的少數民族語言,而僅僅是名物稱謂及語音異于中原,亦即古蜀語是原始漢語的一支方言,這應該可以確認。

        注釋: ①

        任乃強《蠶叢考》,見《華陽國志校補圖注》21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趙逵夫主編、鄭文校注,巴蜀書社2000年出版的《揚雄文集箋注?蜀王本紀》331頁云:“是時人萌椎髻左祍,不曉文字,未有禮樂?!?/p>

        ②見馮廣宏《巴蜀文字的期待》(《文史雜志》2004年第1~6期和2005年第1~4期),段渝《巴蜀古文字的兩系及其起源》(《成都文物》1991年第3期)、《濯錦清江萬里流》59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李學勤《論新都出土的蜀國青銅器》(《文物》1982年第1期)、《古文字與古文明:二十一世紀初的認識和展望》(《東岳論叢》2005年第2期)等。

        ③見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論》(《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59年第2期24頁),崔榮昌《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55~56頁(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80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段渝《濯錦清江萬里流》91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李恕豪《揚雄〈方言〉和方言地理學研究》77頁(巴蜀書社2003年出版),劉琳《華陽國志校注》89頁、93頁(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年出版),黃尚軍《四川方言與民俗》219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等。

        ④見拙文《論蜀人“言語頗與華同”》,待刊。

        ⑤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五10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作“斤蜀”,此作“斥蜀”,不辭,疑均誤。

        ⑥同樣認為“左言”是少數民族語言的還不乏其人,參見劉起釪《古史續(xù)辯》73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孫安邦《元稹集》66頁(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張明非《唐賢三昧集譯注》3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陳世松《四川簡史》316頁(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出版),蒙默《四川古代史稿》557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等等。

        ⑦學界有羌語、彝語、景頗語諸說,見汪啟明《中上古蜀語諸家論述纂要》,刊于《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⑧見錢玉趾《三星堆文化居民與彝族先民的關系》,刊于《四川文物》1989年第6期。又《青川戰(zhàn)國墓出土漆器文字符號考辨》,刊于《成都文物》2004年第1期。

        ⑨阿波《談“都廣之野”》,刊于《文史雜志》2005年3期。

        ⑩如馬顯彬《古代漢語同素異序詞綜論》,刊于《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1期;黃建寧《〈太平經〉中的同素異序詞》,刊于《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1期;陳明娥《敦煌變文同素異序詞的特點及成因》,刊于《中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5期;聶丹《〈水滸傳原本〉同素異序副詞討論》,刊于《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3期;劉福鑄《冰心作品中的同素異序同義詞研究》,刊于《莆田學院學報》2003年2期;王偉《現代漢語同素異序詞淺論》,刊于《棗莊學院學報》2005年3期;張凌《現代漢語同素異序同義詞淺析》,刊于《現代語文(語言研究)》2006年6期;洪麗娣《古代漢語中同素異序詞的研究》,刊于《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97年2期;張能甫《東漢語料及同素異序的時代問題》,刊于《古漢語研究》2000年3期,等等。

        B11見汪化云《黃岡方言文白異序現象初探》,刊于《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3分。

        B12見俞敏《漢藏兩族人和話同源探索》,刊于《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0年第1期;又見其《東漢以前的姜語和羌語》,刊于《民族語文》1991年第1期。

        B13見童恩正《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B14見朱彥民《卜辭所見“殷人尚右”觀念考》,刊于《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3期;《“殷人尚右”觀念的再考察——以甲骨文字形和考古資料為視角》,刊于《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7輯85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B15如明吳兆《閩中風土十韻寄金陵知己》:“時見蠻煙黑,還驚左語嘩。舟中喧水碓,城上出人家。荔子家家種,榕陰處處遮?!币娗搴掠聍胫髯搿陡=ㄍㄖ尽肪砥呤?,《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B16參見徐中舒《論蜀王本紀的成書年代及作者》,收入《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1327頁,中華書局1998年出版;又見周生杰《蜀王本紀的文獻學考論》,刊于《四川圖書館學報》2008年1期66頁。

        參考文獻:

        〔1〕蕭 統.李 善,等,注.文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73,849,101,119,119,852. 〔2〕揚 雄.蜀王本紀〔C〕∥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五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58:414.

        〔3〕王 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7:162.

        〔4〕林華東.泉州方言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127.

        〔5〕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171.

        〔6〕羅自群.從漢語方言“雞公”“公雞”看動物名詞雌雄南北異序的成因〔J〕.方言,2006,(4):378.

        〔7〕丁邦新.論漢語方言中“中心語-修飾語”的反常詞序問題〔J〕.方言,2000,(3):194.

        〔8〕俞 敏.倒句探源〔J〕.語言研究,1981,(創(chuàng)刊號):78-82.

        〔9〕余志鴻.“賓動”倒句和語言交融〔J〕.民族語文,1988,(3):57.

        〔10〕熊 飛,校注.張九齡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8:1081.

        〔11〕劉禹錫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9,78.

        〔12〕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2.

        〔13〕楊士弘.張 震,注.唐音〔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308,308.

        〔14〕房玄齡.晉書(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73.

        〔15〕錢 繹.方言箋疏〔C〕∥楊 雄,等.漢小學四種(下).成都:巴蜀書社,2001:1260.

        〔1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C〕∥楊 雄,等.漢小學四種(上).成都:巴蜀書社,2001:178.

        〔17〕丁 度.集韻〔M〕.北京:中國書店,1983:458,861.

        〔18〕孫 奕.示兒編〔C〕∥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576.

        〔19〕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76.

        〔20〕張能甫.歷代語言學文獻讀本〔M〕.成都:巴蜀書社,2003:52.

        〔2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746,1879,429.

        〔22〕阮 元,校刻.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346,993,2512,1253.

        〔23〕班 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96,3148,3078.

        〔24〕范 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363,1091.

        〔25〕趙 翼.陔余叢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406.

        〔26〕諸子集成(第7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7:160,2377.

        〔27〕諸子集成(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7:107,67.

        〔28〕諸子集成(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7:418.

        〔29〕諸子集成(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7:2060,2061,2060.

        〔30〕諸子集成(第8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7:2443.

        〔31〕鐘旭元,許偉建.上古漢語詞典〔K〕.深圳:海天出版社,1987:48,48,48,29.

        〔32〕許 慎,撰.徐 鉉,校訂.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99,32.

        〔33〕鄭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M〕.成都:巴蜀書社,2004:29.

        〔34〕周勛初,輯.唐抄文選集注匯存(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4.

        〔35〕王立群.從左思《三都賦》劉遠注看北宋監(jiān)本對唐抄本《文選》舊注的整理〔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15.

        〔36〕崔榮昌.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123.

        (責任編輯:武麗霞)

        AV无码最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亚洲二区三区|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高潮喷水无码av电影|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天堂av|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古典| 亚洲视频毛片| 加勒比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91色综合久久高清| 色欲av蜜桃一区二区三| 中文字幕第七页| 99国产精品欲av麻豆在线观看| 青青草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撕开奶罩揉吮奶头视频| 久久亚洲伊人| 中文字幕亚洲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奇米影视色777四色在线首页| 性动态图av无码专区|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婷婷久久播66性av| 色爱av综合网站|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 日本女优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老湿机香蕉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日韩综合欧亚 | av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大地资源中文在线观看官网第二页|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擦边| 国产亚洲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综合在线影院|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