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力田吃完包子,找到托尼,希望得到一套體面的衣裳。
項力田是個流浪漢。他從1990年開始流浪,在西安以撿垃圾為生。他有一個大伯不久前去世了,為了讓這趟奔喪之旅體面一些,項力田需要一套干凈衣服。
托尼是個英國人,他從2003年開始周游世界。這兩個人的人生交集出現(xiàn)在2005年12月18日。這一天,托尼開始給西安的流浪人員派發(fā)包子,項力田是第一個吃到包子的流浪漢。
修行者與流浪者
托尼現(xiàn)在住在西安市南郊的佛家莊。住所院子里有一口40平方米的池塘,池塘上有一座亭子,托尼經(jīng)常就在這里休憩、打坐、講經(jīng)。
對托尼來說,在中國“學雷鋒”和打坐一樣,都是他自我修行的一部分。
托尼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十年前,他經(jīng)營著一家房產(chǎn)出租公司和一家金融顧問公司,每天工作16個小時。
2002年,托尼賣掉了公司、房子、汽車,決定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離開家鄉(xiāng)后,托尼買了輛房車,在歐洲轉悠了兩年。這段時間他什么都不做,“我要讓自己慢下來,適應慢節(jié)奏的生活,聽我的心”。托尼用了大量的時間打坐、冥思。其間,托尼在法國巴黎的“慈善廚房”呆了半年。他的慈善經(jīng)歷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當時他和一個朋友給羅馬尼亞捐了總計100萬英鎊的醫(yī)療器械。
2005年,托尼在從蒙古去印度的途中經(jīng)過西安,卻最終留了下來。讓托尼邁不開腳步的是中國的武術,他在一家武術學院里練了半年。
2005年12月15日對托尼來說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日子。那天下午,托尼在街上溜達時,遭遇了一個女流浪者的索乞,托尼沒有給。流浪者鍥而不舍,跟了很遠,最終無功而返。
那天下午,托尼在打坐時,流浪者的身影縈繞在他腦海,“我不由自主地想,他們住在哪里?吃什么?有沒有人管他們?如果沒有人管他們,那我就去幫助他們”。
第二天,托尼找到了那名流浪者,給了她一些錢,并邀請她吃午飯。接下來,托尼花了一些時間去觀察那些流浪者,尋找答案。結論是,沒有人管他們。
12月18日是星期天,托尼買了50個包子,邀請了三個朋友,去五星街的天主教堂給流浪者派發(fā)。也是在這一天,托尼的“黃河慈善廚房”誕生了。
從此,“慈善廚房”以一周一次的頻率堅持發(fā)包子,并在2006年1月8日改成一周兩次,接著在2007年4月22日改成一周三次。
授人以魚
在六年多的時間里,“慈善廚房”不僅會在教堂派發(fā)包子,還會沿街發(fā)放,即為“走街”。沿著“走街”的路線多走幾次,就會發(fā)現(xiàn)景象總是相似的——
從五星街教堂出門向東,在南大街一棟人壽保險公司的大樓下,有老李等四個流浪漢,他們用被子、棉衣筑成一個通鋪,從2011年5月開始就一直睡在這里;轉北往東,來到騾馬市步行街,郭玉東是這里的老主顧,過去五年他不是上訪就是坐在步行街的長椅上;步行街的盡頭有一家星巴克,門口聚集著一大批流浪者,他們會自覺排隊領包子;鐘樓一般是最后一站,流浪漢陳德科總是在這里晃蕩,四年來,他睡在各種垃圾堆里。
如果真要問起,每一個流浪漢都有一個自己的故事,真假莫辨。老李是因打工腰部受傷才躺到大街上的,他蜷在烏黑的棉被里,一邊借著路邊昏暗的燈光看玄幻小說,一邊聲稱等腰一好就要去勞動;郭玉東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的人生是因為一筆拖欠了32年的工程款而垮掉的;陳德科已經(jīng)神志不清,他會不時蹦豆子一樣報出自己的戶籍所在地,并用歌謠詛咒老家那偷了漢子、把自己趕出來的老婆。
許多流浪者身上都長有瘡斑。志愿者除了發(fā)包子,還經(jīng)常會帶繃帶、感冒藥、消炎藥。
“經(jīng)常有人跟我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托尼說,“但是,我做不了所有的事情,我只能做好我能做的那一部分。”
托尼能做的“一部分”對一些人來說是生活的全部。
在結束派餐后,張素貞經(jīng)常會得到剩下的全部食物。62歲的張素貞有一個16歲的女兒和90歲的母親,這常常是全家人的晚飯。
在2009年知道“慈善廚房”以前,這一家能不能吃上飯全看張素貞當天撿垃圾的成果。現(xiàn)在,她們能夠指望的除了每年2800元的低保金,就是“慈善廚房”的包子和湯。
西西弗斯固然沒有本事把石頭推上山,但如果他撒手,巨石將會輕易碾過像張素貞這樣的家庭。
樂在其中
現(xiàn)在,“黃河慈善廚房”已經(jīng)有了3000余名志愿者?!按壬茝N房”前兩年的運營經(jīng)費,完全由托尼墊付,在支出70萬元人民幣以后,現(xiàn)在收到的現(xiàn)金捐款已經(jīng)能夠維持日常開銷。“慈善廚房”的服務人群也從流浪者擴大到了小學生和農(nóng)民。2009年,他們幫助藍田縣一所鄉(xiāng)村小學進行翻新,并舉行了一場運動會。2011年和今年年初,香港一家基金會給了“慈善廚房”價值近200萬元人民幣的湯料,現(xiàn)已全部派發(fā)給藍田縣的村民。
“黃河慈善廚房”的標識是一粒石子投進水里的波紋圖案,其寓意十分明顯: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通過影響他人,就能把事情辦好。
“慈善廚房”已經(jīng)影響到了別的機構。2010年,西安廣仁寺的慈善功德會也舉辦了類似的活動,日期為每周二、四、六、日,正好與“黃河慈善廚房”的每周一、三、五互補。
“發(fā)包子和湯是我們最主要的活動,很多人說這意義不大,但這能夠吸引需要幫助的人過來。我們還可以給他們發(fā)衣服、剪頭發(fā)、洗澡、治病、找工作”。
王丹華就幾乎享受了“黃河慈善廚房”提供的全部服務。2007年,腿部殘疾的他每周都坐著輪椅來吃飯。2011年8月,“慈善廚房”幫王丹華裝上了假肢,并幫他在浦菲沃(西安)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找了一份月薪1200元的工作。
2005年至今,托尼已經(jīng)幫助80余名流浪人員找到了工作,雇主很多是“慈善廚房”的志愿者及親友。
現(xiàn)在,托尼很鐘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慈善、素食、打坐。這種簡單的平靜來之不易。此前,托尼曾一度被懷疑其動機。有關部門曾多次找到托尼,每次的對話都大同小異:
“你在中國真實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發(fā)包子,做慈善?!?/p>
“誰在背后支持你?”
“沒有人在背后支持我……”
托尼的生活方式難以被理解。
體制在關鍵時刻接納了托尼。2010年8月,陜西省慈善協(xié)會找到托尼,愿意吸收“慈善廚房”,并且讓托尼成為協(xié)會的理事。
這使托尼倍感意外。數(shù)年來,托尼一直求助于民政、慈善協(xié)會等部門,希望“慈善廚房”能夠擁有一個合法的身份。但他得到最多的兩個建議是:1.別做;2.把錢給相關部門,修一座小學,或者一座橋。
“他們說,可以以我的名字命名,叫‘托尼的橋’。我告訴他們,我一分錢都不會給?!?/p>
托尼經(jīng)年累月的表現(xiàn)最終打動了一些官員。陜西省慈善協(xié)會聯(lián)絡部主任劉正霞在《托尼與“黃河慈善廚房”的淵源》一文中,如此表達對托尼的理解:“一個外國人,為了幫助有困難的人們,放棄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自愿為特困群體排憂解難,他的無私和奉獻精神,多么難能可貴。”
托尼原本樂在其中,結果卻被解讀成了富有犧牲精神的形象。談到理解,托尼說,這無所謂,我們常常自己都不真正理解自己呢。
(摘自2012年3月8日《南方周末》 圖: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