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呼和浩特的羊肉燒賣,那可是叫響天下的塞外美食,名聲絕不亞于天津的狗不理和西安的灌湯包。
燒賣其實有好多個名字,因為最早是茶館兒里捎帶著賣的一種茶食,所以叫“捎賣”。后來因為它出籠時的俏模樣,人們又形象地稱之為“稍美”。后來也有叫“燒麥”、“稍麥”或“燒梅”的,這和人的昵稱愛稱曾用名是一個意思。
正宗青城燒賣餡兒的用肉很講究,要草地羊,要現(xiàn)殺,要紅白相間,最好還是手工切制。切好了,拌上鹽、胡油、大量剁碎的蔥姜、稠稀適度的土豆粉燜子,然后朝一個方向攪拌讓它上勁兒。這樣的餡兒,包上巴盟雪花粉搗出來的薄薄的荷葉邊兒皮子,上籠大火蒸上個七八分鐘,吃起來不膻不膩,嫩而不水,是真正的鮮香四溢。如果不喜歡吃純?nèi)怵W兒的,可以稍微加點兒用開水焯過的圓白菜,因為只有它不會破壞燒賣的醇正味兒?,F(xiàn)在,不管誰家,只要是有外地的親戚或朋友來了,別的吃不吃無所謂,正宗的歸化城羊肉燒賣,那是一定少不了的。
記得小時候,大多數(shù)燒賣館兒都集中在舊城,也就是清代山西人開辦的對蒙貿(mào)易的最大商號“大盛魁”的所在地。那時,能下舊城吃燒賣的人都是有錢人中的男人,他們坐在大西街東口的德興園茶館兒里,一壺玉泉井水沏就的青磚茶,二兩皮薄餡兒大賽似錦囊的燒賣,再把三里營純糧釀造的醋那么一沾,然后談笑左右,美滋滋的一頓好吃喝。
在呼市,曾經(jīng)流傳著一個吃燒賣的笑話兒。說是一個外地人,下了火車就急不可耐地想品嘗一下傳說中羊肉燒賣的美味。找到一家燒賣館兒坐下后,他想都沒想,就按慣常餃子的計量法點了半斤。結(jié)果,等跑堂的端上一摞五個小竹籠時,傻眼了。這也難怪,他哪兒知道塞外的燒賣分量是算皮兒不算餡兒呢!而且50 g 8個,個頭看上去比杭州小籠包還大,平常人能吃100 g,就算得上是好飯量了。
時光流轉(zhuǎn)百多年,從燒賣在歸化城誕生開始,這種人吃人愛的民間美食,一直就是呼和浩特早點中的大哥大。尤其是現(xiàn)在,那些退了休的老年人,相熟的幾個,每天早上都會在固定的某個燒賣館兒不約而至,他們就著熱乎乎的燒賣和釅釅的磚茶水,不緊不慢地談古論今,那種輕松和愜意,真叫吃完趕著去上班的年輕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