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搖籃江西省寧都縣,有一道菜叫“三杯雞”非常有名,它是江西傳統(tǒng)名菜,為北京奧運會指定菜品。在寧都縣每家餐館都有這道菜,客人去餐館吃飯,也一定會點這道菜。在全國各地,只要有寧都餐館的地方,一定會有這道名菜鎮(zhèn)館,它與涼拌空心菜一起,成為人們檢驗是否正宗寧都餐館的招牌。
三杯雞已有數(shù)百年的制作歷史。其獨特之處在于:在烹制時,把宰殺洗凈的雞斬成小塊,置于砂缽中,不放湯水,只需配一杯甜米酒、一杯香油、一杯醬油同煨而成,故名“三杯雞”。三杯雞以其肉質(zhì)酥嫩、原汁原味、濃香誘人、味道醇厚而聞名于世。
制作三杯雞要選取嫩仔雞1只(約1 250 g),生姜10 g,香蔥10 g,豬油100 g,醬油100 g,客家米酒100 g,香菇10 g。先將雞宰殺去毛,剖腹去內(nèi)臟,洗凈,剁下頭、腳,雞身剁成1.5 cm見方的塊。將雞肫、雞肝洗凈,與雞頭、腳一同切成1.5 cm見方的塊,全部用砂缽裝好。然后將香蔥打結(jié),姜塊拍松和豬油、醬油、甜米酒(各一杯)一起倒入砂缽內(nèi)先用中火燒沸。再用文火燉20 min,至鹵汁收濃,揀去蔥、姜,連鍋端上餐桌即可。
據(jù)說,三杯雞的來歷與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有關(guān)。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廣大百姓十分悲痛。一天,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婆婆手拄拐杖,提著竹籃,籃內(nèi)裝著一只雞和一壺酒,來到關(guān)押文天祥的牢獄,探望文天祥。這位婆婆通過收買打通獄卒,偷偷將她帶入牢內(nèi)。老婆婆意外地見到了文天祥,悲喜交加。原來外面?zhèn)髀勎奶煜橐驯粴⒑?,她是前來祭祀文丞相的。她見文丞相還活著,后悔沒帶只熟雞來,只好請求獄卒幫忙買了一只雞。
那獄卒本是江西寧都人,心中也很欽佩文天祥,老婆婆的言行使他深受感動。想到文丞相明天就要遇害,心里也很難過,便決定用老婆婆的雞和酒,為文天祥做一次象樣的菜肴以示敬仰之情。
于是,他和老婆婆將雞宰殺,收拾好,切成塊,找來一個瓦缽,把雞塊放缽內(nèi),倒上三杯米酒,加點鹽,充作調(diào)料和湯汁,用幾塊磚頭架起瓦缽,將雞用小火煨制。
過了一個時辰,他們揭蓋一看,雞肉酥爛,香味四溢,二人哭著將雞端到文天祥面前。文丞相飲酒湯,食雞肉,心懷亡國之恨,慷慨悲歌。
第二天,元兵如臨大敵,大量調(diào)兵遣將,將文天祥押到大都柴市。沿途百姓如潮,哭聲動地。文天祥視死如歸,英勇就義,這一天是十二月初九。
后來,那獄卒從大都回到老家,每逢十二月初九這一天,必用三杯酒煨雞祭奠文天祥。因此菜味美,便在江西一帶流傳開來。后來,廚師為使此菜更鮮美,便將三杯酒改為一杯甜酒釀、一杯醬油、一杯香油,稱為“三杯雞”。
寧都縣是革命老區(qū),人們之所以愛吃三杯雞,除了它的濃香誘人、味道醇厚外,更重要的是推崇其中蘊含著的民族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