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年均讀書4. 25本。
我國新聞出版行業(yè)是又一個總產(chǎn)出超萬億元的行業(yè),年出書品種和總量居世界第一位。
閱讀從行為看是一件私事,從效果看又是一件公事。它既關系個人成長,又關系民族的氣質和力量,更關系國家的錢袋和前途。
最近5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加大了對全民閱讀活動的支持力度。湖南首推城市閱讀指數(shù)。書單,成了官員、書商、媒體、公眾共用的一根閱讀指揮棒。
書籍,既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又是人類進步的腳印,折射出人們精神走過的印痕。
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思想會客廳。書架是一個國家的思想陳列室。書單,是中國人這一年精神餐桌上的菜單。
剛剛過去的2011年,中國的“書事”如何?
散頁的新聞理想,合頁的社會主張
媒體負責呈現(xiàn)問題,又用薦書來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一位法官讀者問同樣作為法官的譯者何帆,《批評官員的尺度》書名為何不直譯為“權利”,而改作“尺度”。這是一個獲得現(xiàn)場掌聲的問題。一詞之差,似乎正顯示出在主張與現(xiàn)實之間的拿捏。
本刊觀察各方書榜,入圍圖書,社科比例較重,思考略顯沉重,書籍反映著社會的載荷。
立場差異,看待問題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不同?;蛞越嫷姆绞秸仙鐣?,或以解構的方式剖析時代。比如,同是“中國模式”這個話題,光明書榜2011年度圖書中《中國震撼》入選,而藍獅子2011最佳商業(yè)圖書榜選擇了《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隔空完成一場激辯。
書單是媒體的價值觀,一家成熟的、風格化的媒體知道用怎樣的書單表達自己。所以,書單雖不神圣,但對讀書的倡導值得尊敬。
當然,其中也有地域差、文化差- - -《深圳十大觀念》注定熱在深圳,周立波的《詼詞典》大抵出不了滬寧高速公路收費站,《侯衛(wèi)東官場筆記》在《新京報》書榜上盤桓了14周。
無論哪門哪派,上榜圖書都在呼應著社會熱點,表現(xiàn)出一定的同步性。這樣,圖書就獲得了一定的新聞屬性。深圳2011年好書榜,10本中有8本與社會關切的話題有關?!缎戮﹫蟆访恐軋D書排行榜,串起來是一條年度新聞話題的曲線。
散頁的是新聞紙,合訂頁的是圖書,這兩者的統(tǒng)一,一是在iPad的屏幕上完成,消除頁的格式,歸結為屏;二是誕生了跨界產(chǎn)品MOOK(雜志書)。
年輕作家出任主編創(chuàng)辦雜志書漸成風潮:《獨唱團》、《大方》、《天南》、《文藝風賞》、
《超好看》、《千城》、《私.念念不忘》、《白紙黑字》……然而春未成潮,百十來種刊物相繼停休,平均3天一種。
“以書代刊”從一個行業(yè)話題,迅速轉變?yōu)楣苍掝}。盡管它撬動了市場、撥動了人心,仍然沒有一本MOOK上榜。
到達歷史的兩種方式:穿越、考據(jù)
關于歷史熱有兩種說法,盛世修史、變世讀史。2011的歷史書籍熱,則可以解釋為情形性因素:紀念建黨90周年的約200種,重溫辛亥百年的圖書近300種。
“參選書目”多了,入選榜單成為必然。
歷時16載,世界第一大黨黨史- - -《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二卷)終于在2011年與讀者見面。這距葉劍英、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提出要編寫一部信史,過去了34年。
辛亥題材是主流書榜中必有的一本,生活史、婦女視角、細節(jié)與故事、對歷史人物的再評價等等,時下流行的歷史學研究方法雜糅著傳播學技巧,共同反芻百年老料。
楊天石與陳夏紅合編的《辛亥革命實績史料匯編》,以原味帶來了清新感,述而不作、還原真實歷史就是最好的史觀。
《我想重新解釋歷史:吳思訪談錄》以“潛規(guī)則”和“血酬定律”的理論闡釋歷史。
《步步驚心》作者桐華認為,我們在時間面前都有無力感,我們都對時間好奇。所以,有了“穿越”。我們抵達歷史的方式,一是考據(jù),第二是穿越劇。
時間是不依賴“那些發(fā)生于其中的事件”而獨立存在(柏拉圖),或僅僅是事件發(fā)生先后的時序關系(亞里士多德)?穿越劇的編劇們傾向于幫亞里士多德調整時序。
電視劇《步步驚心》的熱播帶動了同名小說的銷售線,帶動了“四爺”吳奇隆的事業(yè)線,“你穿越了”成為乏味會議和課堂上走神的新說法。
劉心武把自己穿越到悼紅軒中續(xù)紅樓夢,續(xù)高鶚的續(xù),“狗尾上再狗尾續(xù)貂”。這本書同時也入選了某家機構發(fā)布的“年度最失敗書榜”。
穿越有風險,同好需謹慎。
底層視角、他者視角
感時憂世和士大夫的身份想象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被抬舉與自我抬舉。
愛談中國,愛談世界,愛從世界角度談論中國。
《中國震撼》、《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中國夢與中國道路》、《現(xiàn)代中國的歷程》、《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中國,少了一味藥》,“中國”成為各書榜的最大公約數(shù)。
底層視角、他者視角是2011年的圖書觀察、呈現(xiàn)中國的兩大視角。
《底層立場》、《傾聽底層》、《中國女工:新興打工者主體的形成》,講的就是底層中國。
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講的也是底層中國。底層,就是村莊。讀懂村莊,讀懂中國。
古爐村是賈平凹筆下的村子,小說《古爐》講述底層人的“文革”故事。與傷痕小說中知識分子式的“文革記憶”相比,《古爐》的“底層文革”是一個比較新穎的視角。
《一句頂一萬句》類似明清野稗日記,與《城邦暴力團》不謀而合。
學者、記錄者和作家,目光在齊刷刷地“向- - -下- - -看- - -齊”,中下階層日漸成為社會議題。
他者視角有助于看到繁榮的中國在全球化體系中的大國認知與處境?!墩澲袊?,在“交錯的歷史”中,把“亞洲”作為背景,“從周邊看中國”。
彼得.海斯勒《尋路中國:從鄉(xiāng)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既底層、又他者。
當下中國的問題已經(jīng)進入一個復雜而務實的階段。無論是財經(jīng)書、小說,還是社會學調查報告,這股出版潛流告訴我們中國的發(fā)展與問題正在得到全民參與。
“為什么”、“怎么辦”、“何以能”等特殊疑問詞頻頻出現(xiàn)在書名中(《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經(jīng)濟大棋局,我們怎么辦》、《中國為什么要改革》),反映了對這個大時代的思索。
向世界借智慧,《從“東歐”到“新歐洲”:20年轉軌再回首》、《私有化:成功與失敗》的暢銷,說明人們希望更清晰地認識世界,再反觀自身。
向先生借智慧,“老方子”管用,106歲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拾貝集》,將他常年積累的讀書筆記和摘抄濃縮成精華,雜以對人類文明和中外歷史經(jīng)驗的理性反思,對當下國家社會種種問題的精辟評論。81歲的資中筠,不僅出版了5卷自選集,還身體力行,四處演講,針砭時弊。
用一本書去代表整個國家,這是著者與識者的終極誘惑。中國士大夫的夢想是“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個優(yōu)美而簡單的模式就像早年科學家想用一條公式去說明整個宇宙的誕生和演化一樣,很難實現(xiàn),但它告訴人們讀書于治國是有用的。
理想藏書,理想生活
追過影視追名人,刮過“養(yǎng)生風”又捧“育兒經(jīng)”。2011年的家長代表當屬“虎媽”和“狼爸”。《開明國語課本》、《民國小學生作文》熱賣。一邊是人們愛看那些簡練又干凈的語言,實際上懷著的是改變教育現(xiàn)狀的某種期待。然而,一邊又向著虎狼爹娘看齊。
于丹作為專家的另一面是可愛的,她的《于丹趣品人生》引導大家從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尋求一種閑適的生活方式,亦即“幸福指數(shù)”。雖然這盞心靈雞湯流于《知音》化、《讀者》化,但是這種尋找幸福的思路還是有啟發(fā)性的。將關注從大事件移到“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來自村上春樹的隨筆),心情確乎會明朗許多。再說,現(xiàn)在一線寫作的“70后”,誰的人文啟蒙讀物不是《讀者》?
諾獎得主特朗斯特羅姆描寫的就是日常小事,“通過精煉而朦朧的描述,向讀者展示了鮮活的現(xiàn)實生活”。特朗斯特羅姆花幾年時間寫一首詩,本身就是一種慢生活的態(tài)度。
《冷浪漫》是為數(shù)不多的科學類暢銷書,它又是生活書,包括色、愛、和、美、宅、酒說、新生、藝術等8個主題,用科學理解了的生活更有操控感。
倪萍的《姥姥語錄》在“絮叨”著處事、做人,告訴我們哪些不端是要被戳脊梁的。
一手碼錢,一手碼字
書中自有黃金屋,說的不是賣書,也不是寫書。
2月,一個送玫瑰的季節(jié),幾家售書網(wǎng)站打開了價格戰(zhàn)。大家奔走相告,抱著電腦哼著歌,點著鼠標搶著書。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qū)的居民有贈送玫瑰和圖書給親友的習俗,這是世界讀書日的由來,我們這種組合送法,純屬經(jīng)濟因素。
四折售書,已經(jīng)低于成本,培養(yǎng)了讀者書非打折不能讀也的“惡習”。價格戰(zhàn)的結果是倒逼第三極、風入松、光合作用等民營實體書店紛紛倒閉。英國詩人多恩說過:“一個書店倒閉畢竟跟一個飯館倒閉不一樣,如果沒人買書,也沒人賣書,文化就完了?!?br/> 我們在追求快速,要求提速,誰還有時間停下來去關照一家書店?
相當多的人不會用買咖啡的20多元錢買一本書,而賣一本20多元錢的書,利潤比不上賣一杯20多元錢的咖啡。
書店是城市中勉力支撐的文化空間,網(wǎng)絡售書是個虛擬空間侵吞現(xiàn)實空間的殘酷案例。實體書店行業(yè)規(guī)模的萎縮,不但會讓出版產(chǎn)業(yè)鏈的下游渠道收窄,也會讓很多社區(qū)和鄉(xiāng)村失去了一片文化綠洲- - -不同于網(wǎng)店,在地理上的“毛細血管”中,書店與郵局原本促進著微循環(huán)。
寫書也不太賺錢。寫書,是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有出書的情結,不為賺錢,只為一種“成名的想象”。
著名“碼神”唐家三少一手碼錢,一手碼字,每月碼字30萬,年收入7位數(shù),文學理想與財務自由并舉。但是,大多數(shù)撰稿人還在享受著1999年6月1日的稿酬標準。
每個網(wǎng)站都有讀書頻道,每張報紙都有讀書周刊。讀書已成一個“賣點”,具有商業(yè)開發(fā)價值,可是,寫書、賣書似乎都不那么賺錢。
多處上榜的《朱基講話實錄》,是一本朱基叮囑“一定要讓老百姓買得起”的書。體
線上線下,屏里屏外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中國搞掂《百年孤獨》的版權,用了25年。百度只用一紙聲明就將50名作家出版人打發(fā)了。這就是新媒體的強勢。
然而,網(wǎng)絡文學仍然要為繼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被納入?yún)⒃u范圍后,又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準入而歡欣鼓舞,一些網(wǎng)絡語言仍然要為被《人民日報》引用而沾沾自喜。那么,網(wǎng)絡真的就強勢了嗎?
融合,才有真正強勢。融合,是2011年書榜上的又一關鍵詞。
首先,是線上、線下的融合。網(wǎng)絡文學主動從屏幕里爬出來拉作協(xié)的手,網(wǎng)絡作家唐家三少、當年明月當選中國作協(xié)全國委員會委員。
閱讀正在發(fā)生變革,閱讀的載體不一定是紙,閱讀的動作不一定是眼睛做出的。閱讀的未來是解放眼睛,把文字變成聲音來賞析。
其次,是屏里、屏外的融合?!督鹆晔O》、《千山暮雪》、《失戀33天》、《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等上榜書與影視作品實現(xiàn)了日月同輝,日是影視,月是書本,月亮反射太陽光輝。更明顯的例子,電影《建黨偉業(yè)》上映前后,8家出版社推出9本黨史類圖書,共用一個名字:建黨偉業(yè)。
看好了這條道,有錢的出版公司直接投資影視,缺錢的出版社變著法兒地想搭上影視的順風車。就連一些實體書店,也開始辦影城、辦網(wǎng)店,全力拓寬經(jīng)營路線。郭敬明則與“響想電影”簽約,其作品《小時代》系列3部作品即將被改編成多部電影、電視劇、話劇等。
林青霞的《窗里窗外》熱賣,首發(fā)式的那天,堪稱是林青霞的影迷會。《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風頭蓋過《吳宗憲的幽默之道》,這也正好驗證“康熙”和“你猜,我猜”目前在大陸的影響力。
生前刷我們的卡,死后刷我們的屏。喬布斯才真正締造了一個從線上到線下、從實書到電子書的全方位圖書出版事件。圍繞著正版《史蒂夫.喬布斯傳》,《蘋果教父喬布斯傳》、《喬布斯圖傳》、《喬布斯傳:神一樣的傳奇》早早擺上了中國的書架,《喬布斯語錄》與《姥姥語錄》并排、《喬布斯革命》與《辛亥革命》并擺,版本比山寨版iPhone還多,賣得都還不錯。
書榜的能與不能
年度好書,誰說了算?制定了書榜的推薦者,這些書你都看過嗎?讀書越來越成為個體的私人生活,再也不太可能出現(xiàn)幾億人同讀一本書的盛況。那么,書榜意義何在?
一張書單能夠滿足讀者越來越長尾化的需求嗎?而書榜又是一個為市場而造的概念,商家一方面大談如何重視長尾理論,另一方面竭力往20%的“頭”上靠。
評選自有一套計算方法、標準。光明書榜秉承“強調主流價值和影響力”理念,《新京報》本著“公共立場、專業(yè)品格、獨立思想、現(xiàn)實情懷”的評審原則。一個有趣的注腳是,《新京報》的年度好書中,《資中筠自選集》、《春盡江南》、《批評官員的尺度》、《帝制的終結》均沒有在該報每周的分榜中出現(xiàn)過。
進榜與升榜通常不是孤立的事件,與社會熱點、作者本身的知名度等有關,通常新人很難躋身,此時,書榜便又成了一種權力空間,阻止了自由進出。這根指揮棒所產(chǎn)生的羊群效應,又使暢銷書愈暢銷,沉默者愈沉默。
同時,它對精英也有點不那么公平。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同臺競技,只拼銷量,作為永遠少數(shù)派的精英肯定有些吃虧。不能忽視作品本身的影響力,而影響力的大小一是由一次銷售本身決定的,又與被轉載、被引用等二次傳播有關。
若書榜的決定因素是銷量,那么為什么作家富豪榜的頭牌與書榜的頭牌不相符?若書榜講求的是公信力,那么為什么茅盾文學獎的獲獎名單與書榜也不相符?
書榜并不高于圖書,它只是像一本書一樣的一家之言。選書單如選書,我的書單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