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博在其作《觀音的秘密》中屢屢提及柏林禪寺方丈明海法師。法師于清涼山中閉關已逾一年,世事紛擾,熙攘依舊。我想他只是暫時出離了紅塵纏縛,把自己孤懸一隅,以峭拔的、掛了空的生命,來探求足以安定現(xiàn)實人心的普遍之路。其實我們這個時代就是掛了空的時代,是把人從家庭、世界、宗教等一切能獲得價值來源的沃土里連根拔起的時代。個體獲得“解放”,又不知不覺被囚禁在自我利益與世俗成功的牢籠中;個人獲得“選擇的自由”,又不得不獨自承擔選擇的重負、不得不僅憑一已之力應對身外的百般不測、萬丈空虛。一個掛了空、拔了根的時代,難免生民無命,天地無心,所以總有圣賢念念不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人在孤峭中苦苦求索,是為了讓更多人在日常中踏實生活;有人在日常中踏實生活,總不忘“向上一著”,為自己也為更多人尋覓生命的超越處和安頓處。他們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
在我印象中,明博也是一個用力的人,一個有所擔負的人。他且行且思、知行相隨。前幾年他游歷九華山,寫就《愿力的奇跡》;這一年他參訪普陀山,又寫就《觀音的秘密》。有人翻了翻說:是游記,我遲疑著不敢茍同?,F(xiàn)時代的“游記”,或者是“到此一游”,或者是“旅行消費指南”,筆墨問難覓山川形勝、胸中丘壑,更遑論古人砣石乞訪道的那股高蹈氣。人心虛浮,沒有掛搭,不落空的好文字又能從何而來呢?而明博恰好是有根有柢、有板有眼、篤厚踏實的人,他之記游,不會是浮光掠影——此則一臺好相機足矣;亦非無病呻吟——學禪之人,言語惟嫌多余。明博一定是有沛然的情懷充溢于心中,他行走,他經歷,他思考,他參悟到了某種秘密,他有不得不說的“大事”要說給大家聽,有不得不進發(fā)的感動要和大家分享,甚至有無限的感恩要向他的引路人傾訴。所以,在這樣一本書里,如果讀不出明博的腳下行履,那是明博文字乏力;如果只能讀出明博的腳下行履,那是我們被一葉障目。
明博的書叫《觀音的秘密》,我姑且擺弄一番文字的“爛葛藤”:“觀音的秘密”既可解讀為“觀音心中的秘密”,也可讀作“有關觀音的秘密”,當然,由明博之筆寫出,自然是明博心中的“觀音的秘密”。葛藤的壞處是徒增纏縛,葛藤的好處是“順藤摸瓜”——那么不妨順著“觀音心中的秘密”和“有關觀音的秘密”兩條葛藤看看明博瓜藏何處。
近日恰巧有兩位友人間同一個問題:“什么叫‘如來藏’?”我沉吟良久,想如何以其根性而擇取相宜說法?!啊鐏聿亍褪浅煞鸬囊罁洞蠓降热鐏聿亟洝费约啊鐏聿亍笠?,眾生和佛無異:都有如來清凈之藏;眾生和佛有異,佛之‘如來藏’開顯,眾生之‘如來藏’尚被客塵蒙覆;眾生只要勤加修行,專心修學,終能和佛一樣獲大智慧,得大解脫?!被騿枺骸澳敲础鐏聿亍褪恰鹦浴瘑?”“大致是。佛用了幾個比喻助眾生理解,如‘巖樹中的醇蜜’、‘未脫皮的粳米’、‘穢物包裹的金像’、‘貧女身懷的貴子’、‘鑄模里的金像’等。佛的用意就是付囑眾生,每個人都有‘如來藏’,每個人都能成佛,每個人都要修行?!辈痪煤笪易x到了《觀音的秘密》。明博在封面上寫道:“寫作這本書,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深藏久遠的秘密:在生死輪回的大海上,我們的身體就是普陀山,而觀音菩薩居住其間?!泵鞑樯鲜鰡栴}提供了更為善巧的回答。然而明博是怎樣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的呢?觀音菩薩如何告訴明博這個秘密?也許答案在《觀音的秘密》這本書里吧,那么這本書也可名之“觀音秘密的探尋報告”,是明博在普陀山進修,接受觀音菩薩教誨后寫出的一份有關佛法的作業(yè)。他探尋到的最大的秘密,就是《華嚴經》所說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為這個偉大的秘密激動,他也要把這個秘密供養(yǎng)給所有“眾生菩薩”。所以,讀《觀音的秘密》,我好像自始至終都聽到明博在嘮叨:“你能成佛,我能成佛,我們大家都是未來的佛……”
《法華經》里有位常不輕菩薩,在大路邊對每一個過客磕頭頂禮,說:“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shù)米鞣?。”有人看他自說白話,無比憤怒:“哪里來的無智和尚?居然為我們授記,說我們一定成佛!我們不要這種虛妄授記!”有人用杖木瓦石打擲他。常不輕菩薩不惱不怒,不生嗔恚。他只是遠遠避開,依然高聲唱誦:“我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將做佛啊!”常不輕菩薩就是過去生中的釋迦牟尼佛。明博頗得其中三昧,在我看來他無異于常不輕菩薩。然而會有人哂笑他、用石子棍棒打他嗎?——這是又一重秘密,觀音菩薩知道,也許明博也知道。
而“有關觀音的秘密”,似乎不需明博贅言,似乎每個生長在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的人都知道,是“慈悲”?!按缺笔欠鸱ǖ母?,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觀音菩薩是“慈悲”的形象代表。如果說“成佛”是修行的方向,是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慈悲就是無邊的海水,是深廣遍達的依怙。在書中,明博時時為觀音菩薩的慈悲佑護感動。他不厭其煩地敘述行程中相遇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他追慕那些故去的圣賢,他造訪那些檻外行者,他珍惜每一段相遇因緣,他不錯過草木瓦石的“無情說法”。在他看來,觀音的慈悲遍天地間,難以言表,只有悉心體認。在我讀來,每當明博被人事感動,被觀音菩薩的慈悲感動,他的心量就又放大了一點,心量大了,他的慈悲也相應擴大,他就離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又近了一步。菩薩行者踐行菩提道的過程,何嘗不是一個不斷打開自己心量,不斷證得慈悲并從小慈小悲到大慈大悲的修行過程!在《法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觀音菩薩因其大慈大悲而能度一切苦厄,明博既被觀音菩薩的慈悲護佑和救度,又以自身的慈悲度我們這些有緣人——難道不是嗎?只要拿起這本《觀音的秘密》,或者讀完,或者放下,你就被他所“度”。心懷慈悲的人,寫多少字說多少話都不是贅言。如果說“有關觀音菩薩的秘密”不是真正的秘密,那么此處有秘密;如果對此有疑,那么不妨讀公案去:有人問趙州:什么是趙州橋?趙州答:度驢度馬。——這是又一重秘密,觀音菩薩知道,也許明博也知道。
說到禪宗公案,我又記起一則:仰山隨溈山參學。有一天,師問徒:《涅槃經》四十卷,多少佛說,多少魔說?仰山答:都是魔說。溈山很滿意。仰山又問:“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么處?”大意是我雖已知一期之事,此心仍不安。這一路我又是如何走來的呢?溈山答:“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泵鞑W禪多年,許是已遇溈山多次?我且拈出“不說行履”四字作本文題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