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來,歐洲福利制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推動歐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曾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所借鑒。但隨著福利水平的剛性攀升,歐洲福利制度的弊端也日益顯現。歐債危機的爆發(fā)更是凸顯了歐洲高福利制度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引發(fā)人們對二者關系的深刻反思。歐洲福利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經驗和教訓,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具有哪些參考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總結和研究。
歐洲高福利開支長期剛性增長
是導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社會保障開支長期剛性增長導致一些歐洲國家財政虧空嚴重
社會保障支出是歐洲高福利國家最大的財政支出項目,且其規(guī)模和占GDP的比例長期以來只增不減。截至歐債危機爆發(fā)前夕,歐盟27國的社會保障支出(不含教育及住房補貼)占GDP的比例平均達到26.4%,而歐元區(qū)國家則為27.5%。其中,德國、比利時和葡萄牙的社會保障(不含教育及住房補貼)支出已分別高達GDP的30.4%、29%和27%,相當于相關政府財政支出的40%、47.5%和70%。加之歐洲國家大部分社會保障支出均由政府負擔,社會福利開支的不斷攀升導致很多歐洲國家政府財政赤字嚴重,甚至出現巨額“財政黑洞”。
二、為填補巨額財政虧空,一些歐洲國家多年來被迫舉債度日,債務風險愈積愈高
在1995—2008年期間,意大利每年的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00%以上,其中有五年均超過110%。同期,希臘每年的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一直在90%以上,其中有八年均超過100%。以目前歐洲社會福利支出最高的法國為例,其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一直在增加,1978年為21%,1992年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