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艾葉味苦辛,性溫,具有溫經(jīng)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諸經(jīng)而除百病”。艾灸是一種神奇的中醫(yī)療法,具有溫經(jīng)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及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在潮濕的季節(jié),用傳統(tǒng)的艾灸療法祛除體內濕氣有較好的效果,可以起到預防各種疾病的作用。
3種基本方法
艾灸療法,是利用艾葉作原料,制成艾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jīng)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常用的有3種。
◎溫針灸療法
根據(jù)病情選穴施針,得氣后留針,將艾絨裹于針柄上點燃,直至燃盡,使熱力通過針體傳入機體,達到溫經(jīng)散寒等目的。
◎間接灸
施灸時,在皮膚與艾炷之間加上生姜、蒜片、食鹽、附子等物隔離,可以增強功效和減少刺激。生姜、附子可加強其溫陽補益的作用,多用于補虛助陽;鼓餅隔物灸則多用于散瀉毒邪。
◎溫灸器灸
是用金屬特制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后,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此法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用。隨著工藝的改進,現(xiàn)在有一種隨身炙的溫灸器,它施灸面寬,時間充足,還能調溫,可在衣被內自灸穴位,具有方便、安全、高效、環(huán)保之優(yōu)點。
3大適應證
艾灸的適應范圍非常廣泛,所謂“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但與中醫(yī)藥其他療法一樣,也講究對證。通常,艾灸有3大適應證——
◎胃脾除濕 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相當于五指的寬度)處。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如果體內濕氣很重,腸胃不適,可每日或隔日1次,連續(xù)施灸2~3周。養(yǎng)生保健可每周1~2次。
◎頭暈頭痛、精神不振 可于臨睡前用溫熱水泡腳10分鐘,擦干后上床仰臥,由他人將清艾條點燃,對準足底涌泉穴施行溫和灸,雙足每穴各灸15~20分鐘。每日1次,7日為1療程。
◎補腎固元 用艾條灸關元穴5~10分鐘,或用艾罐灸30~40分鐘。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本人4橫指)處,取穴時可采用仰臥姿勢,將手四指并攏,置于臍下橫量,在小指下緣處取穴。長期施灸有理氣和血、補腎固元之功效,能治療濕熱滯下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tǒng)病癥及婦科疾病。隔日1次,連續(xù)施灸1個月。
艾灸時,一次持續(xù)的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如果時間有限,可以單灸足三里穴,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長期堅持艾灸,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增進健康,其效果甚至可以和服用膏方媲美。
另外,也可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相應的穴位。比如,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可以選風門、身柱、肺俞、足三里;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可以選風門、曲池、足三里、陽陵泉;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可以灸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陽陵泉;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可以艾灸腎俞、足三里、關元、三陰交。
編輯/嚴敏 jtyy6730@163.com
溫馨提示:
1.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的順序進行。
2.艾灸后,不要立即冷水洗手或洗澡。
3.要循序漸進,初次施灸要注意掌握好刺激強度,先輕后重。
4.出現(xiàn)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暈灸癥狀者,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靜臥,再加溫和灸足三里10分鐘左右。
5.艾灸后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6.空腹及飯后1小時內不宜艾灸。
7.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
8.發(fā)炎的部位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