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蘇高考歷史試卷第22題:近代以來,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具有某種標志性的意義,其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現(xiàn)多種說法。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對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兩種說法。第一種將辛亥革命理解為1911年秋至1912年春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種把辛亥革命理解為20世紀社會革命中的1900-1913年階段。請回答:
(1)第一種說法主要是從哪一方面審視辛亥革命?列舉相關事實加以說明。
?。?)結(jié)合社會思想和社會生活方面的變革對第二種說法加以說明。
?。?)運用上述視角認識五四運動的影響。
初看本題,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比較尋常,顯得“平淡”。因為它沒有復雜的材料,沒有新奇的視角,甚至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引起一線教師的太多評論。但細細品味,卻能體會到命題者的深刻意圖和教學思想。筆者認為,這對以后的命題工作,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一、試題特點
1.重要的知識點——主干知識的地位得到彰顯。
歷年江蘇《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都明確指出,要加強歷史主干知識的考查,并且為了考查學科能力,增加了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制度對社會發(fā)展進程影響的考查,以實現(xiàn)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考查目標。反觀本題,它涉及“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等知識要點。試題正是以這些平常的、簡明扼要的知識點來設計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突出主干知識考查”的指導思想,并將“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也納入其中,將《考試大綱》的細微變化靈活地體現(xiàn)于試題中,可見命題者對《考試大綱》的理解深刻而細致。
2.平易的設問——三維目標的考查落到實處。
本題的三個小題四個設問都直接、明確,沒有含糊其詞,更沒有“陷阱”。第(1)問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可能相對困難,但它不影響第(2)問的作答,而第(2)問的又反過來給學生以提示,會讓學生重新審視、判斷第(1)問,可見命題者的細微周到。更有意義的是,這會給廣大一線教師帶來啟示:新課程標準中所規(guī)定的三維目標要求,完全可以以教材知識為落腳點去實現(xiàn)。所以“用足教材、用好教材”不僅是教學方法,也是今后教學的方向。
3.平穩(wěn)的提升——試題的區(qū)分度得到體現(xiàn)。
培養(yǎng)學生的深刻性思維能力是歷史教學的高層次要求,思維的深刻性來源于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而歷史思維的廣度則取決于學生能否在理解歷史概念的基礎上對相關知識和現(xiàn)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直觀印象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總結(jié)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歷史發(fā)展方向。本題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詮釋,第(3)問通過簡捷、自然的過渡,不留痕跡的“嫁接”,把對學生認知水平和深刻性思維能力的考查提升了一個檔次,堪稱“點晴之筆”。
4.平實的答案——參考答案的制定依托教材。
參考答案簡潔明了、概括性強,只有不到一百字,減少了學生書面作答的時間。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參考答案的制定依托了教材。本題答案組織的特點給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綜上所述,命題者在這道“平淡”的試題中,以史學觀點為切入點,以主干知識為落腳點,以三維目標考查為著眼點,以教材為依托,考查了新課程和考綱規(guī)定的諸多目標要求,命題者對新課程理解之深,對考綱研讀之細,令人贊嘆。而此題對一線教師今后的教學啟示更為深遠,其意義遠超過試題本身。
二、教學啟示
1.將對主干知識的整合作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途徑。
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出決定歷史走向的主干知識,要體現(xiàn)文明史觀、全球史觀。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歷史線索、歸納時代特征、整合中外知識、構建知識網(wǎng)絡,要幫助學生打破時空界限,打破教材體系,從宏觀上認識歷史、駕馭教材。
2.將變式訓練作為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的手段。
要根據(jù)新課標、考綱中的能力要求,針對學生暴露的問題進行科學訓練,要密切關注考綱的變化和命題動向,對“經(jīng)典老題”進行二度開發(fā),通過變式訓練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3.將史學觀點作為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平臺。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了解史學動態(tài),適時引用、介紹給學生,并對其進行科學整合,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批判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