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紅桃皇后競爭理論研究綜述與展望

        2012-12-23 05:00:14汪金愛
        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12年5期
        關(guān)鍵詞:解決方案理論研究

        于 鳴,汪金愛,段 野

        (1.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100871;2.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201206)

        一、引 言

        戰(zhàn)略管理研究的一項核心任務(wù)就是探討何謂競爭,競爭如何展開并影響和決定組織的存亡、成長和績效,組織又如何應(yīng)對和適應(yīng)競爭以及哪些因素決定組織間競爭力差異等問題。

        長期以來,戰(zhàn)略管理學者們從不同的理論視角,一直在尋找以上問題的答案,以揭示競爭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早期的戰(zhàn)略管理學者遵循產(chǎn)業(yè)組織經(jīng)濟學中的結(jié)構(gòu)—行為—績效范式,致力于分析產(chǎn)業(yè)層面的競爭態(tài)勢(Porter,1980)。依據(jù)這一研究理路,同質(zhì)化的企業(yè)在行業(yè)內(nèi)互為競爭對手,企業(yè)通過采取競爭行為來防御、隔離和消除行業(yè)中的競爭力量和威脅,以獲取定位優(yōu)勢(Porter,1980)。針對產(chǎn)業(yè)組織經(jīng)濟學的組織同質(zhì)性假設(shè),隨后的戰(zhàn)略群組(strategic group)研究認為,組織是異質(zhì)的,行業(yè)由不同的企業(yè)群組構(gòu)成,每個群組內(nèi)的企業(yè)采取相似的戰(zhàn)略定位和態(tài)勢(McGee和Thomas,1986;Barney 和Hoskisson,1990)。在這個框架下,競爭可分解為群組內(nèi)企業(yè)競爭和群組間企業(yè)競爭兩種,群組內(nèi)企業(yè)競爭的強度大于群組間企業(yè)競爭的強度。

        雖然上述研究從產(chǎn)業(yè)層次(industry-level)和群組層次(group-level)為我們識別競爭對手和洞悉競爭過程的內(nèi)在特征奠定了重要的基礎(chǔ),但作為競爭過程最基本、最微觀的分析單元——構(gòu)成企業(yè)間對抗(interfirm rivalry)基石的行動/回應(yīng)(action/response)或攻擊/報復(fù)(attack/retaliation)的二元關(guān)系及其連鎖系列卻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Chen,2009和2010)。為填補這一空白,競爭動態(tài)(competitive dynamics)學派開始從二元關(guān)系這一分析單元切入,運用相近的實證數(shù)據(jù)和科學的測量方法考察了行動、行動者和防御者的特征以及競爭行動收益對防御者回應(yīng)傾向的影響(Chen 和MacMillan,1992;Chen 和Miller,1994)。競爭動態(tài)研究強調(diào)競爭的關(guān)系屬性,為我們探測和捕捉競爭對手感知及競爭關(guān)系中蘊含的非對稱性、差異性和復(fù)雜性提供了重要依據(jù)(Chen,1996)。

        隨著該學派研究的不斷推進,學者們進一步從組織層次來考察上述二元關(guān)系。具體來說,通過對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特定行動的頻率、存續(xù)時間、速度等結(jié)構(gòu)性特征進行加總來研究競爭行動對績效的影響(Ferrier,2001;Thomas 和Sascha,2009)。與此同時,多市場競爭(multi-market competition)研究則從市場競爭主體之間對多個市場的占有、接觸和競爭互動等方面來刻畫競爭過程,并研究競爭過程對競爭策略、市場進入與績效的影響(Gimeno和Woo,1999;Young 等,2000)。多市場競爭研究不僅探討多市場競爭主體之間的動態(tài)對抗、克制及外在影響,而且還考察多市場競爭主體之間的競爭動態(tài)如何影響單市場競爭主體的戰(zhàn)略行為(Haveman和Nonnemaker,2000)。

        然而,無論是基于產(chǎn)業(yè)層次、群組層次還是關(guān)系層次的競爭研究,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這里的競爭實際上是一群進行組織學習的競爭主體之間展開的競爭。競爭過程會增進組織學習,提高組織能力,而這又會反過來影響競爭過程,改變組織之間的力量對比和競爭格局。雖然組織間學習研究考察了知識和經(jīng)驗在競爭主體間傳輸?shù)妮d體、形式和機制,但相關(guān)研究不是假設(shè)競爭外生于組織間學習過程,就是沒有考察競爭會對組織間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

        二、紅桃皇后競爭理論

        紅桃皇后(Red Queen)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所著的童話小說《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一則故事中的一個角色。在這則故事中,愛麗絲(Alice)發(fā)現(xiàn),無論她跑得多么快,但與周圍的環(huán)境相比,她看起來沒有任何移動的跡象。愛麗絲問紅桃皇后這是怎么回事。紅桃皇后回答說:“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上,你拼命地奔跑,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原地不動?!?/p>

        生物學家van Valen(1973)借用“紅桃皇后”的隱喻和意象來解釋生物物種之間的共生演化過程,并提出了紅桃皇后競爭理論:競爭力較強的物種增大了優(yōu)勝劣汰的壓力,并且催生了更強的存活者,而這又會引發(fā)物種間更加激烈的競爭。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為了生存,物種在演化過程中會不斷保持相對適應(yīng)性(relative fitness)和動態(tài)平衡性。 Barnett和Hansen(1996)通過融合組織學習理論和組織生態(tài)學重新詮釋了紅桃皇后競爭理論。這兩位作者把競爭過程置于種群的歷史演化脈絡(luò)中,并且展現(xiàn)了紅桃皇后競爭過程對特定組織的適應(yīng)性、競爭力與存亡的影響。這種融合為深入發(fā)掘組織學習和競爭過程相互關(guān)聯(lián)、依存和作用的機理,明晰競爭性組織個體卷入共生演化的過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解釋和實證發(fā)現(xiàn)。

        Barnett和Hansen(1996)指出,紅桃皇后競爭遵循組織學習理論關(guān)于組織決策和搜尋行為的基本假設(shè)。根據(jù)組織學習理論,組織成員的日常決策基于“滿意”(satisficing)原則,而不是基于“最優(yōu)”(optimal)原則。當績效低于抱負(aspiration)水平時,組織會開展問題式搜尋(problematic search),以尋找備選解決方案。一旦發(fā)現(xiàn)第一個滿意解(即可以使績效恢復(fù)到抱負水平的解決方案),搜尋過程即告終止,而不是一直搜尋到發(fā)現(xiàn)最優(yōu)的解決方案(March和Simon,1958;Cyert和March,1963)。搜尋的范圍是“局部”(local)的,即組織通常對既有解決方案進行漸進式改良,只有當局部的解決方案無法達成“滿意”時,組織才會把搜尋空間拓展到“局部”以外,去搜尋其他能達成滿意的解決方案(Levinthal和March,1981)。

        我們將紅桃皇后競爭歸結(jié)和梳理為三種機制①②(參見圖1):(1)當組織A 的績效由于其他組織的競爭而下降時,組織A 就會開始問題式搜尋過程,搜尋備選解決方案,直到其績效恢復(fù)到抱負水平為止。組織A 的績效得到改善以后,也會使組織B感受到競爭壓力,因為一個組織績效的改善往往是以競爭對手績效的下降為代價的(Barnett和McKendrick,2004)。當這種競爭壓力引致組織B 的績效低于其抱負水平時,組織B就會開始其搜尋過程,并努力把績效恢復(fù)到抱負水平。(2)在組織A 與組織B 的競爭互動過程中,除績效水平是內(nèi)生的以外,抱負水平也可能內(nèi)生性地得到調(diào)整或發(fā)生變化。組織A 在觀察到組織B的績效得到了改善以后,就可能通過社會比較過程(social comparison),參照組織B的績效基準調(diào)整自身的社會抱負水平,從而導(dǎo)致自己的績效低于新的抱負水平,連鎖引發(fā)第一種機制過程(Barnett和Hansen,1996)。(3)當組織A 的績效因受到競爭的影響而下降時,組織A 也可能跳出組織邊界內(nèi)的既有解決方案庫,將搜尋邊界和空間拓展到競爭對手B乃至其他組織。組織A既有可能是基于某種頻率、特征來模仿競爭對手的行動,也有可能是在觀察到競爭對手采取某項行動并改善績效后模仿其行動(Haunschild 和Miner,1997)。模仿和通過組織間學習來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同樣會連鎖引發(fā)第一種機制過程③。

        在上述過程中,當一個組織由于競爭而進行問題式搜尋時,可能已被卷入循環(huán)往復(fù)的紅桃皇后競爭中。一方面,紅桃皇后競爭過程是一個自我升級(self-escalating)的交互因果(reciprocal causality)過程④(Barnett和McKendrick,2004):當一個組織通過學習提高了自身的適應(yīng)性和競爭力時,也往往給競爭對手施加了壓力,促使它們提高自己的適應(yīng)性和競爭力,而這又會反過來給組織自身帶來新的壓力;另一方面,在這種交互因果過程的背后,組織努力保持和維系自身的相對適應(yīng)性⑤,進而使整個共生演化系統(tǒng)向前推進。紅桃皇后競爭過程可分化出兩種效應(yīng):一是組織效應(yīng)(organizational effect)——組織的競爭力直接影響組織自身的適應(yīng)性和生存幾率(Barnett,1997;Barnett和McKendrick,2004);二是生態(tài)效應(yīng)(ecological effect)——組織的競爭力影響競爭對手的適應(yīng)性和生存幾率(Barnett,1997)。

        歸納起來,紅桃皇后競爭的共生演化系統(tǒng)有兩個顯著的特性:一是歷史依存性(historical dependency)。根據(jù)紅桃皇后競爭理論,組織的競爭力是決定組織生存的首要因素,而組織間的競爭力差異與組織從過去演變到現(xiàn)在的歷史路徑密切相關(guān)(Barnett和Pontikes,2005)。紅桃皇后競爭理論對于組織競爭力的界定與傳統(tǒng)理論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傳統(tǒng)理論往往突出組織的當下(current time)特征,而忽略歷史積淀和演化路徑對于塑造競爭力的重要性。根據(jù)Barnett 和Pontikes(2005)的闡釋,一個組織過去經(jīng)歷競爭并在逆境中生存下來的過程,會通過淘汰適應(yīng)性不強的組織以及“教育”組織應(yīng)該如何參與競爭這兩種方式來影響組織當下的競爭力(Barnett和Pontikes,2005)。由此可見,兩個即使當下特征相似的組織,在競爭力上也會出現(xiàn)顯著的差異。二是社會約束性(social constraint)。紅桃皇后競爭理論把競爭概念化為“約束”,而不是“競賽”(race),這種概念化的顯著特征就是“令一個組織滿意的解決方案往往成為其競爭對手的問題”(Barnett和McKendrick,2004)。

        社會約束性與紅桃皇后競爭的三種作用機制所涉及的備選方案搜尋空間和參照基準有關(guān),而且也與歷史依存性和共生演化所依賴的關(guān)系屬性相關(guān)。雖然共生演化過程總體上有助于組織提高自己的適應(yīng)性,但社會比較過程施加于共生演化的約束,也使組織的適應(yīng)性受到削弱。這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1)當組織從內(nèi)部尋求解決方案時,既可以從久遠的經(jīng)驗(distant experience)中也可以從當下或近期的經(jīng)驗(recent experience)中得到靈感和啟示(Barnett 和Hansen,1996;Barnett和Sorensen,2002)。然而,當外界環(huán)境參數(shù)和共生演化系統(tǒng)內(nèi)部參數(shù)發(fā)生變化時,鑲嵌在過去競爭互動經(jīng)歷中的解決方案可能不再適用于當下的競爭情境。Levitt和March(1988)指出,組織通常采用那些過去熟知的解決方案來應(yīng)對新問題,從而有可能會陷入能力陷阱(competence trap),并對組織的適應(yīng)性產(chǎn)生負面影響。(2)有過共同競爭經(jīng)歷的組織構(gòu)成一個代群(cohort),組織從同一代群其他組織那里搜尋解決方案(Barnett和Pontikes,2005)。當一個組織遭遇能力陷阱時,它可以從拓展了的搜尋空間中尋求解決方案,并借以跳脫能力陷阱,避免被淘汰的結(jié)局。然而,同一代群的組織往往擁有近似的認知模式和競爭經(jīng)歷。當整個代群的解決方案集合無法應(yīng)對環(huán)境變化時,一個或若干組織的能力陷阱可能會殃及整個代群,通過社會比較過程使整個代群跌入能力陷阱,進而削弱整個代群的適應(yīng)性(Barnett和Pontikes,2005)。(3)一個種群擁有不同的代群,當不同的代群匯入種群參與競爭時,原有代群的內(nèi)在系統(tǒng)將受到擾動和沖擊,代群內(nèi)組織必然會感知、探測和理解這些擾動和沖擊,而這無疑會提高搜尋和適應(yīng)成本。更重要的是,組織在努力適應(yīng)一個代群的同時也會限制自己適應(yīng)另一個代群的能力;正因為如此,面對不同代群的組織其適應(yīng)性和競爭力會變得更弱(Barnett和Pontikes,2005)。

        三、經(jīng)典實證研究簡評

        表1從關(guān)鍵概念、關(guān)鍵發(fā)現(xiàn)、方法與樣本三個維度對紅桃皇后競爭理論的實證研究代表作進行了總結(jié)。Barnett及其合作者的四篇實證文獻自成一體,直接傳承了組織生態(tài)學的基本研究范式和實證設(shè)計思路,在研究問題的選取和框架構(gòu)建方面也前后相合、緊密相連。我們從表1所呈現(xiàn)的研究進路可以看出,紅桃皇后競爭這種自我升級的共生演化系統(tǒng)可以影響組織的死亡率(Barnett和Hansen,1996)、出生率和增長率(Barnett和Sorensen,2002)、競爭力(Barnett和McKendrick,2004)、新市場進入行為及其效果(Barnett和Pontikes,2008)。

        Barnett和Hansen(1996)采取演化的視角來研究競爭問題,首次通過實證來探究紅桃皇后競爭過程的存在性,并發(fā)現(xiàn)紅桃皇后競爭會影響組織的適應(yīng)性。Barnett和Sorenson(2002)實證發(fā)現(xiàn),紅桃皇后競爭可以影響組織的創(chuàng)立和成長。從研究脈絡(luò)來看,Barnett和Hansen(1996)以及Barnett和Sorenson(2002)這兩篇實證研究采用了同一套樣本和前因變量(近期競爭經(jīng)驗、久遠競爭經(jīng)驗、不同代群競爭對手的競爭經(jīng)驗),只是在因變量的關(guān)注焦點上有所不同,前一篇關(guān)注組織的死亡率,后一篇關(guān)注組織的出生率和增長率。同時,依據(jù)美國伊利諾伊州內(nèi)不同地區(qū)分布來確定分析單元并沿著時間軌跡來確定代群邊界,也使這兩篇文獻得以干凈利落地驗證了紅桃皇后競爭理論所蘊含的基本假設(shè)。

        在先前研究(Barnett,1997)的基礎(chǔ)上,Barnett和McKendrick(2004)從紅桃皇后競爭的角度重新界定了競爭力這個概念。在研究立意方面,Barnett和McKendrick(2004)至少實現(xiàn)了以下三方面的突破:一是把競爭過程界定為“約束”,并進一步比較了把競爭過程界定為“約束”與把競爭過程界定為“競賽”對組織競爭力和適應(yīng)性的不同影響;二是發(fā)現(xiàn)組織規(guī)模也會影響紅桃皇后競爭機制的作用形式和邊界:規(guī)模越小,組織越容易受紅桃皇后競爭的影響;而規(guī)模越大,組織就越有能力抵御紅桃皇后競爭;三是采用跨度更大的研究樣本(貫穿行業(yè)的整個演進過程),把紅桃皇后競爭的研究視野推向全球情境。

        Barnett和Pontikes(2008)首次關(guān)注紅桃皇后競爭對于具體組織決策的影響。在對行業(yè)不同細分市場間的市場進入和市場退出行為進行實證分析以后,Barnett和Pontikes(2008)認為,歷經(jīng)紅桃皇后競爭過程并生存下來的組織其管理者比較容易產(chǎn)生成功偏見(success bias)。這種偏見驅(qū)使他們認為組織從事探索性變革(explorative change)也同樣能夠取得成功,但這種變革有可能產(chǎn)生破壞性效果。

        Derfus等(2008)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對56家美國上市公司的4474項競爭行動進行了剖析,由此可以看出Derfus等(2008)沿用了競爭動態(tài)學派的實證思路和操作手法。Derfus等(2008)把紅桃皇后競爭界定為“在競爭主體之間由競爭舉措或競爭行動所導(dǎo)致的對抗”,因而從理論上廓清了同時也從實證上檢驗了焦點企業(yè)的行動以及競爭對手的行動如何對企業(yè)績效產(chǎn)生兩種截然相反的效應(yīng)。Derfus等(2008)采用“對抗”(contest)這個概念,就能通過行動—回應(yīng)—績效這條三角邏輯鏈更直接地考察紅桃皇后競爭的理論機制。此外,由于Derfus等(2008)選用11 個不同行業(yè)作為研究樣本,因此能夠識別產(chǎn)業(yè)情境和市場定位對紅桃皇后競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以及紅桃皇后競爭理論所適用的邊界條件。Derfus等(2008)的研究填補了Barnett及其合作者在他們的系列研究中留下的理論空白,即紅桃皇后競爭發(fā)生作用的微觀機制和邊界條件。

        表1 紅桃皇后競爭理論經(jīng)典實證研究簡介

        Barnett及其合作者在他們的系列研究中始終運用組織生態(tài)學和組織學習理論作為研究的基礎(chǔ)理論,而Derfus等(2008)所依托的競爭動態(tài)學派本身就是博采眾家理論所長匯集而成的,并不拘泥于某種理論范式。因此,在重新定義紅桃皇后競爭時,Derfus等學者實際上是在試圖為競爭動態(tài)研究尋求新的理論支點和視角:“競爭動態(tài)研究仍是一個相當年輕的研究流派,還缺乏理論根基,演化理論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洞見”(Derfus等,2008)。

        不過,Derfus等(2008)從競爭對抗的角度對紅桃皇后競爭進行概念化的勾畫,同時也收窄了Barnett最初對紅桃皇后競爭理論的定位和預(yù)期。因為這種概念化方式顯然無法有效解決紅桃皇后競爭背后所蘊含的代群演化和能力陷阱等問題。缺少了這些理論要件,Derfus等(2008)在文中所聲稱的產(chǎn)業(yè)邊界條件將在哪個層次、何種程度上發(fā)揮理論效力,就成了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四、未來研究展望

        Pacheco-de-Almeida(2010)在對1975~2007年間發(fā)表的研究戰(zhàn)略動態(tài)、競爭優(yōu)勢的論文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以后,總結(jié)出以下三個典型的經(jīng)驗事實(stylized empirical facts):(1)任何因某種競爭優(yōu)勢而產(chǎn)生的企業(yè)特定超常收益最終都會回歸到行業(yè)平均水平;(2)在大多數(shù)行業(yè)里,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yè)特定收益回歸行業(yè)平均水平的速度在不斷加快;(3)由于行業(yè)間競爭對手模仿、創(chuàng)新強度存在差異,企業(yè)特定收益回歸行業(yè)平均水平的速度在行業(yè)間存在差異。Pacheco-de-Almeida(2010)特別指出,Barnett和Hansen(1996)以及Barnett和Pontikes(2008)探討紅桃皇后競爭問題的兩項研究已經(jīng)從理論上對上述三個典型經(jīng)驗事實提供了支撐。

        除了上述典型事實層面的對應(yīng),在學術(shù)淵源上,紅桃皇后競爭理論也從一開始就打上了戰(zhàn)略管理研究的烙印。在1996年的《戰(zhàn)略管理學報》(SMJ)??把莼暯窍碌膽?zhàn)略”中,Barnett首次提出了紅桃皇后競爭理論,其用意就在于同戰(zhàn)略管理學者進行對話。而在其后十多年的演進過程中,經(jīng)過Barnett及其合作者們的努力,紅桃皇后競爭理論已成為我們透視競爭過程的一個有力工具,拓展了我們對戰(zhàn)略現(xiàn)象的認知。那么,今后戰(zhàn)略管理研究應(yīng)該如何繼續(xù)推進紅桃皇后競爭理論研究呢?在本部分中,我們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簡要的展望。

        首先,代群是紅桃皇后競爭理論中的一個關(guān)鍵概念。在已有的實證研究中,代群一直被假設(shè)為游離于單個競爭主體之外的外生力量。然而,代群自身也是代群之間、組織間競爭學習過程互相糅合的內(nèi)生產(chǎn)物。新代群的涌現(xiàn)以及不同代群的匯入既有可能是因為不同新生組織的進入而發(fā)生,也有可能是因為行業(yè)內(nèi)不同戰(zhàn)略群組在分化、遷移和聚合的過程中因時際效應(yīng)分配、交錯衍生而產(chǎn)生。從這個角度說,對戰(zhàn)略群組的歷時性特征進行細致的考察和挖掘,可以對代群的內(nèi)生性問題產(chǎn)生更多的洞見。新近的戰(zhàn)略群組研究在理論架構(gòu)和實證技術(shù)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步,我們相信未來的戰(zhàn)略群組研究可以為紅桃皇后競爭理論帶來新的氣象和洞見。

        其次,根據(jù)紅桃皇后競爭理論的基本假設(shè),競爭可能僅僅是組織在進行問題式搜尋時不經(jīng)意間帶來的一種結(jié)果。正如Barnett 和Pontikes(2005)所指出的那樣,“組織間競爭實際上是在組織決策者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边@種推斷帶有鮮明的組織生態(tài)學話語的色彩。如果從較長的歷史跨度來審視紅桃皇后競爭演化趨勢,管理者本身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那么,這種推斷或許是適宜的。盡管Derfus等(2008)在刻畫紅桃皇后競爭的微觀機制時,試圖彌補上述缺陷,但他們畢竟沒有直接測量和捕捉到搜尋、學習的具體過程。紅桃皇后競爭理論本質(zhì)上是一種有關(guān)競爭性學習(competitive learning)的理論。既然是學習理論,我們就必須關(guān)心學習主體自身的一些特點對于紅桃皇后競爭的影響。在一定的時限(time horizon)內(nèi),組織成員的戰(zhàn)略性搜尋行為、遠見卓識以及刻意學習(deliberate learning)等因素如何影響組織對于紅桃皇后競爭模式的洞察、響應(yīng)和處理,又將如何影響組織在紅桃皇后競爭中獲取競爭優(yōu)勢等問題,都是戰(zhàn)略管理學者在日后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最后,“約束”是紅桃皇后競爭理論的概念化標簽。在構(gòu)建理論體系時,Barnett等反復(fù)強調(diào)、紅桃皇后競爭的一個明顯特征是“一個組織的解決方案往往成為其競爭對手的問題”(Barnett和McKendrick,2004)。處在紅桃皇后競爭體系中的組織既受益于這種約束,獲得能力的提高和機體的強健,但也會受這種約束的束縛和壓制,被動卷入能力陷阱。如何管理紅桃皇后競爭中出現(xiàn)的這種沖突和矛盾顯然是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管理議題。在Barnett等看來,這種沖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Barnett等,1994;Barnett和Pontikes,2008),組織必須擇其一,而不可兼得。一旦組織基于戰(zhàn)略定位獲得壁壘性競爭優(yōu)勢,就能有效消除競爭,對紅桃皇后競爭產(chǎn)生免疫力。一旦組織借助紅桃皇后競爭來提高自身的組織能力優(yōu)勢,由于組織已經(jīng)充分暴露在紅桃皇后競爭體系中,因而無法獲得壁壘性優(yōu)勢。我們認為,在這種純粹的對立背后還蘊含著更加重要的戰(zhàn)略柔性。組織不但要建立自身的壁壘性優(yōu)勢,削弱甚至消解競爭,而且還應(yīng)該積極參與競爭,成為競爭的掌控者和得益者。組織雙元能力培育和構(gòu)建正在成為戰(zhàn)略管理研究的前沿課題(Gibson 和Birkinshaw,2004;O’Reilly 和Tushman,2008)。組織同樣需要雙元能力來應(yīng)對和管理紅桃皇后競爭,因此,戰(zhàn)略管理學者應(yīng)該利用組織雙元能力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結(jié)合紅桃皇后競爭情境,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紅桃皇后競爭研究開辟新的方向。

        *本文作者衷心感謝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周長輝教授在本文構(gòu)思和寫作過程中給予的啟發(fā)。

        注釋:

        ①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紅桃皇后競爭也可能在組織間純粹的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過程中產(chǎn)生作用。Barnet和Pontikes(2005)將紅桃皇后競爭形象地描述為這樣一種競爭模式:“如果你沒有被扼殺在競爭中,那么競爭將使你變得強大?!睆倪@個意義上說,自然選擇過程與其他三種機制是一脈相承的。

        ②這三種機制往往黏合在一起發(fā)生作用,無法剝離開來單獨考慮。為表述方便起見,我們通過兩個組織的互動來勾畫三種機制。當然其原理可推廣到多個組織競爭的情形。

        ③Ingram(2002)認為,從組織間學習的視角看,競爭會對組織學習產(chǎn)生反向效應(yīng):在“受競爭對手的推動而獲得學習優(yōu)勢的同時,要承擔競爭對手變得強大的代價”。而這種效應(yīng)在Barnett引入紅桃皇后競爭理論之前沒有得到系統(tǒng)研究。

        ④在Barnett及其合作者的一系列相關(guān)研究中,自我升級(self-escalating)、自我強化(self-reinforcing)、自我加速(self-accelerating)與自我激發(fā)(self-exciting)等詞被交替使用,在語意上無本質(zhì)區(qū)別。

        ⑤組織間的演化選擇遵循相對適應(yīng)性(relative fitness)準則。

        [1]Barnett,et al.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S.I.):11-28.

        [2]Barnett W P and Hansen M T.The red queen in organization evolu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S.I.):139-157.

        [3]Barnett W P.The dynamics of competitive intens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42(1):128-160.

        [4]Barnett W P and Sorenson O.The red queen in organization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2):289-325.

        [5]Barnett W P and McKendrick D.Why are some organizations more competitive than others?Evidence from a changing global market[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4,49(4):535-571.

        [6]Barnett W P and Pontikes E G.The red queen:History-dependent competition among organization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2005,26(2):351-371.

        [7]Barnett W P and Pontikes E G.The red queen,success bias,and organizational inertia[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7):1237-1251.

        [8]Barney J B and Hoskisson.Strategic groups:Untested assertions and research proposals[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90,11(3):187-198.

        [9]Chen M-J and MacMillan I C.Nonresponse and delayed response to competitive moves:The roles of competitor dependence and action irreversi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3):359-370.

        [10]Chen M-J and Miller D.Competitive attack,retaliation and performance:An expectancy-valence framework[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2):85-102.

        [11]Chen M-J.Competitor analysis and inter-firm rivalry:Toward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100-134.

        [12]Chen M-J.Competitive dynamics research:An insider’s odysse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6(1):5-25.

        [13]Chen M-J.Reflecting on the process:Building competitive dynamics research[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27(1):9-24.

        [14]Cyert R M and March J G.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M].Engel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63.

        [15]Derfus P J,et al.The red queen effect:Competitive ac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1):61-80.

        [16]Ferrier W J.Navigating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The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 of 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4):858-877.

        [17]Gibson C B and Birkinshaw J.The antecedents,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2):209-226.

        [18]Gimeno J and Woo C Y.Multimarket contact,economies of scope,and firm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2):239-259.

        [19]Haunschild P R and Miner A S.Mod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mitation:The effects of salience and uncertain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472-500.

        [20]Haveman H A and Nonnemaker L.Competition in multiple geographic markets:The impact on growth and market ent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2):232-267.

        [21]Ingram P.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A].Baum J A C(Ed.).Companion to organizations[C].New York:Blackwell,2002:642-663.

        [22]Levinthal D A and March J G.A model of adaptive organizational search[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1,2(4):307-333.

        [23]Levitt B and March J G.Organizational learning[A].Scott W R(Ed.).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C].Palo Alto,CA:Annual Reviews,1988:319-340.

        猜你喜歡
        解決方案理論研究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解決方案和折中方案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lǐng)百年
        相關(guān)于撓理論的Baer模
        簡潔又輕松的Soundbar環(huán)繞聲解決方案
        視錯覺在平面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97色伦综合在线欧美视频| 亚洲素人av在线观看| 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熟女人毛毛耸耸多| 无码人妻av一二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性色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亚洲高清|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欧美|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专区一区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野花在线无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视欧美亚综合| 中文字幕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99视频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久久99免费精品国产| 豆国产96在线 | 亚洲|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久久婷婷综合色拍亚洲| 街拍丝袜美腿美女一区| 手机看黄av免费网址|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东京热| 无码专区亚洲avl| 可以直接在线看国产在线片网址 | 免费a级毛片无码a∨中文字幕下载 |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av| 亚洲va欧美va日韩va成人网| 性一交一乱一伦| 国产亚洲无码1024|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 久久成人影院精品777| 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