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鵬 彭裕輝 劉木元 楊熙鴻▲
1.汕頭大學醫(yī)學院附屬腫瘤醫(yī)院頭頸外科,廣東汕頭 515031;2.汕頭大學醫(yī)學院附屬腫瘤醫(yī)院檢驗科,廣東汕頭 515031
甲狀腺腫瘤是頭頸部最常發(fā)腫瘤,以甲狀腺乳頭狀癌為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病理類型。女性發(fā)病率大于男性,以育齡期中青年女性為常見發(fā)病人群。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非性激素靶器官也存在性激素受體表達[1],提示這些組織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可能存在一定的激素依賴性,其具體機制不詳。ER、PR檢測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的治療和預后中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而在甲狀腺腫瘤中較少報道。本研究通過免疫組化檢測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在甲狀腺乳頭狀癌、甲狀腺腺瘤和正常甲狀腺組織中表達差異及甲狀腺乳頭狀癌中ER、PR表達與性別、淋巴轉移的相關性,初步探討ER、PR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臨床意義。
收集2008年6月~2012年3月汕頭大學醫(yī)學院附屬腫瘤醫(yī)院甲狀腺活檢標本及甲狀腺腫瘤術中病例標本。其中,甲狀腺乳頭狀癌164例,男50例,女114例,平均年齡46.2歲;甲狀腺腺瘤128例,男38例,女90例,平均年齡43.5歲;正常甲狀腺組織40例,男4例,女36例,平均年齡52.3歲。三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SABC法免疫組化進行染色,設置陽性及陰性對照。ER、PR結果判定標準:以細胞核內出現(xiàn)棕黃色顆粒為陽性細胞。隨機觀察5個視野(×400)計數(shù)陽性細胞所占比例,ER、PR陽性結果定為4級:陽性表達<25%為陰性(-),26%~50%為弱陽性(+),51%~75%為中度陽性(++),>75%為強陽性(+++),(+)及以上者為陽性表達。
采用SPSS 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ER、PR存在較高的表達率。164例甲狀腺乳頭狀癌,ER陽性表達為121例,陽性率為73.8%;PR陽性表達為118例,陽性率為72.0%。與正常組織對比,ER、PR的表達,甲狀腺乳頭狀癌(χ2=40.01、33.47,P<0.01)及甲狀腺瘤(χ2=8.19、8.40,P<0.01)均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甲狀腺乳頭狀癌和甲狀腺腺瘤對比,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56,P<0.01;χ2=16.81,P<0.01)。見表1。
表1 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在不同甲狀腺組織中的表達情況
甲狀腺乳頭狀癌ER、PR的表達,男性患者的陽性率分別為60.0%、56.0%,女性患者陽性率分別為62.3%、61.4%。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8、0.42,P>0.05);淋巴結轉移者ER、PR的表達陽性率分別為36.4%、45.5%,無淋巴結轉移者ER、PR的表達陽性率分別為79.6%、76.1%。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χ2=18.39、8.84,P<0.01)。見表2。
表2 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的性別及淋巴轉移情況與ER、PR表達
性激素在甲狀腺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是否發(fā)揮作用,一直存有爭議。本研究表明甲狀腺乳頭狀癌病理組織存在較高的ER、PR表達,與國內外研究一致[2-3]。體外細胞培養(yǎng)研究表明表達ER、PR的甲狀腺腫瘤細胞在E2刺激下,通過雌激素受體-ERK信號通道,增加Bcl-2表達,降低Bax表達,促進甲狀腺腫瘤細胞增殖加快[4],提示甲狀腺乳頭狀癌可能為激素依賴性腫瘤,性激素及ER、PR參與其發(fā)生發(fā)展。但雌激素及激素受體和甲狀腺乳頭狀癌之間關系的確切機制還不清楚,是否可對甲狀腺乳頭狀癌進行抗雌激素治療,尚需進一步研究。甲狀腺乳頭狀癌的ER、PR表達與甲狀腺腺瘤及正常甲狀腺組織存在差異,提示通過檢測ER、PR能提高甲狀腺乳頭狀癌的早期診斷及良惡性鑒別。
本研究中,ER、PR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表達不存在性別差異,與國內外其他研究一致[5]。而眾所周知,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fā)病率存在性別差異,男女比例為1∶(2.2~3.2),多發(fā)于育齡期婦女[6]。造成男女發(fā)病率存在差異的具體機制不清楚,男女發(fā)病率差異可能與受體亞型及受體對性激素反應性存在差異有關,目前無明確的分子水平證據(jù)。高通量的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方法可能能更好地理解甲狀腺乳頭狀癌性別差異的分子基礎[7]。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無淋巴轉移的甲狀腺乳頭狀癌中ER、PR表達高于發(fā)生淋巴轉移的甲狀腺乳頭狀癌,ER、PR在兩者的表達中存在差異,提示ER、PR可能作為甲狀腺乳頭狀癌預后的生物學標志。
總之,ER、PR參與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通過檢測ER、PR能對甲狀腺乳頭狀癌的早期診斷及預后提供幫助。
[1]楊京平,張偉,柳劍英.ER和PR在“非性激素靶器官”表達的免疫組化觀察[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0,7(2):21-23.
[2]Di VM,De SE,Perrone GA,et al.Overexpression of estrogen receptor-α in huma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 studied by laser-capture microdissection and molecular biology[J].Cancer Sci,2011,102(10):1921-1927.
[3]Magri F,Capelli V,Rotondi M,et al.Expression of estrogen and androgen receptors in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an additional criterion to assess the patient's risk?[J].Endocr Relat Cancer,2012[Epub ahead of print].
[4]Zeng Q,Chen GG,Vlantis AC,et al.Oestrogen mediates the growth of human thyroid carcinoma cells via an oestrogen receptor-ERK pathway[J].Cell Prolif,2007,40(6):921-935.
[5]Kansakar E,Chang YJ,Mehrabi M,et al.Expression of estrogen receptor,progesterone receptor,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 in thyroid cancer[J].Am Surg,2009,75(9):785-789.
[6]陳竟文,宋陸軍.甲狀腺癌的流行病學新特點[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9,16(5):812-813.
[7]Rahbari R,Zhang L,Kebebew E.Thyroid cancer gender disparity[J].Future Oncol,2010,6(11):1771-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