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斌
當所有競爭對手,都不斷強調個人經(jīng)驗、個人業(yè)務能力時,如果前瞻性地體現(xiàn)自己善于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往往能出其不意,獲得評委青睞。
如今,選拔干部形式日趨多樣化,其中一種重要的選拔方式便是“競爭上崗”。和過去用人思路不同,過去是根據(jù)個人的能力安排合適的崗位,是先有人,后定崗,強調的是“因才適用”。
而現(xiàn)在,是先有崗位,然后根據(jù)崗位的要求,選拔合適的人才去擔任這一領導崗位,強調的是人才與既定崗位的匹配性,是要求候選人才“主動”去適應領導崗位的需求。所以在競爭上崗當中,最重要的不是選擇“最優(yōu)秀”的,而是應該選擇“最合適”的。
現(xiàn)在很多單位的競聘上崗流程中,往往對“評審環(huán)節(jié)”區(qū)分地比較細致,很可能會有“評委團”和“評議團”兩個不同的打分群體。
一般來說,“評委團”是有地方組織部、人事局及本單位領導組成,人數(shù)一般是奇數(shù)項,共7人或9人組成評委團。
而“評議團”一般是由本單位及下屬單位的“一把手”組成。根據(jù)競崗者在演講答辯中的綜合表現(xiàn)進行獨立評分。
由于全國各地、各個單位的計分方式都會有不一樣,筆者在此處提供其中一種計分方式供廣大干部作為參考:
答辯成績總分為100分,其中,評委評分權重為40%,評議團評分權重為60%。競崗者的演講答辯得分計算方法如下:
1、計算每一名評委對競崗者綜合評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計平均分換算成權重得分為演講答辯評委評分(即平均分×40%)。
2、計算每一名評議團成員對競崗者綜合評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計平均分換算成權重得分為演講答辯評議團評分(即平均分×60%)。
演講答辯得分=演講答辯評委評分+演講答辯評議團評分。
經(jīng)統(tǒng)計核實,按演講答辯得分高低順序排名,按競爭職數(shù)1:1.5(含并列)的比例且演講答辯成績60分(含)以上的確定為組織考察對象。演講答辯成績低于60分者不得進入下一個程序。
演講答辯測評的內容包括“組織管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儀表氣質”、“專業(yè)知識”。競崗者首先介紹“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競爭優(yōu)勢”和“當好領導的工作設想”(一般會限時5分鐘內),然后根據(jù)評委提出的問題進行答辯。
(一)談“個人經(jīng)歷”時不要“泛泛而談”
【錯誤的范例】我參加工作已有13年,分別在基層所、基層科、辦公室、信訪部門多個崗位鍛煉過。特別是在辦公室工作的五年,讓我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提高了業(yè)務能力、言語表達能力、溝通協(xié)調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
【點評】大家對上面的表述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其實很多的機關演講稿中都存在這種毛病——“泛泛而談”。很可能所有的“候選人”都會說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不錯。其實評委需要知道的是:“你有哪些具體的工作經(jīng)歷可以體現(xiàn)你的能力?”
【更正后的范例】我參加工作已有13年。一開始是安排在基層的科室,接觸的是第一線的業(yè)務審批工作,當時很多老同志給了我很多經(jīng)驗上的指導,使得我進步很快,在基層工作的幾年時間里,我所經(jīng)手審批的行政業(yè)務是最多的,業(yè)務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也為這次競崗奠定基礎。
之后我被安排在辦公室工作,負責處理各種公文文書和領導發(fā)言稿的撰寫工作,長期的文字處理工作,使得我的文書寫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基本上可以應對大部分的公文處理業(yè)務。
目前我的工作部門是信訪部門,這個部門需要經(jīng)常與人民群眾接觸,很多時候,群眾由于自身文化層次的限制以及對機關工作的不熟悉,常常會有各種各樣的“誤解”。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比較強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才能做好這份工作。在同事們的幫助下,我順利處理多項棘手的信訪案件,比較妥善地解決了一系列的干群矛盾,得到大家認可的同時,我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相信這一份經(jīng)歷對于我走上領導崗位之后,團結部門同事,加強干群交流,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新時期下,要體現(xiàn)自己善于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點評】在新時期下,其實很多領導干部,都需要學習與媒體打交道。目前很多領導干部都有“固步自封”的問題,總感覺自己做行政工作,不需要考慮外界的評價,往往“對內”業(yè)務能力很強,但是“對外”與媒體打交道時,卻顯得“無所適從”,稍有不慎,很可能還會因為一些特殊的事件而成為負面新聞的主角。所以在這兩年的黨政領導干部培訓中,全國各地的干部培訓都有意識地加強了這方面的培訓。
當所有競爭對手,都不斷強調“個人經(jīng)驗”、“個人業(yè)務能力”時,如果能夠有“前瞻性”地“體現(xiàn)自己善于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往往能出其不意,吸引評委的眼球,獲得評委們的青睞。而這方面的能力并非“嘩眾取寵”,而恰恰是中國經(jīng)濟社會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看,領導干部們需要與時俱進的地方了。
【標準范例】在與新聞媒體打交道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新聞媒體市場化,使得很多媒體在報道過程中不一定能堅持對社會輿論的正面報道。所以在做宣傳工作時,我能嚴格執(zhí)行宣傳工作的紀律,時刻注意多向上級領導請示、匯報。同時,與媒體記者接觸的過程中,我能做到不卑不亢,言談舉止得當,也能做到不輕易表態(tài),時刻注意對媒體進行正面的輿論引導。因此,我的宣傳工作也常常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
(三)要重點談自己的“上傳下達”的能力
【點評】很多時候,在競崗演講中,評委很想知道的是“如果選擇了你擔任相關的領導職務”,你會如何去理解“上級機關(或領導)”的“政策指示”,又會如何去把相關的“政策指示”落實到位?
同時,由于“競爭上崗”和“公選”不同。“競爭上崗”很多時候都是針對一些“中層的干部崗位”。所以,選拔出來的中層干部,既要對“上”也要對“下”。既要能協(xié)助上級領導開展工作,也要能團結基層的干部,把政策落實到位。所以,這個方面的能力,一定要重點體現(xiàn),才能獲得評委們的認可。
【標準范例】多年的基層工作磨練,使我具備了較強的“上傳下達”的能力。首先,由于我的業(yè)務能力和政策能力相對還是鍛煉得比較多,在上級機關下達相關的政策、指示時,我能夠很好地領悟上級機關的意圖和工作要領。
同時,我在協(xié)調溝通的過程中,首先會注重原則性,要向基層干部傳達上級指示精神,并能闡述“政策合理性”。我在擔任領導干部期間,不會“機械地”去指揮下屬執(zhí)行政策,而會在解釋政策合理性之后,引導基層干部自覺地按照上級機關的指示政策進行工作。同時,我在工作中也很注重聆聽基層干部的意見,隨時向上級反饋基層意見,協(xié)助上級領導了解基層情況,為領導提供一些相關的決策依據(jù)。
(四)要有“愿意做綠葉”、“服從組織安排”的心胸
【點評】作為剛剛競爭上崗的領導干部,在部門或單位已有的領導團隊中,“領導資歷”必然是最低的。所以,成為新的領導干部之后,工作心態(tài)就非常重要了。往往外界也好,內部也罷,大家對于民主選拔、競爭上崗的“新領導”期待還是比較大,但是現(xiàn)實很可能是一開始時,“新領導”需要做的是“基礎性”、“輔助性”的工作,更多是作為“正職領導”的助手去開展工作,而不是“獨當一面”。所以,在競爭上崗的個人演講中,表達自己愿意做綠葉的心胸,非常重要。
【標準范例】一是盡快熟悉工作,虛心地向主任、副主任和同事們請教、學習,提高業(yè)務能力和領導能力,盡快地進入角色。
二是作為一個新進科室的副職領導,我會扮演好主任的參謀和助手,在文秘、宣傳、政工、活動組織等方面發(fā)揮我的特長,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同時,我愿意根據(jù)主任的全局統(tǒng)籌安排,哪個崗位最需要我,我就到哪個崗位。我認為,去到任何一個崗位,都是組織對我的鍛煉,任何時候我都會迎難而上,努力地提升相關崗位的業(yè)務能力,做好主任的參謀和助手。
三是盡快獲得同事們的認可,我認為關鍵是做事能講原則,對所有同事做到一碗水端平,工作中對事不對人,與同事們坦誠相待。
【例題1】“經(jīng)得起表揚、經(jīng)得起批評、經(jīng)得起誤解”,請問這三個方面,哪一方面最難做到?
【點評】其實這道題目,從三個方面中的任何一個方向回答都可以,比較好的回答是三個方面都能涉及到,全面地看待走上領導崗位之后,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回答技巧】要在答辯中,在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看問題能夠兼顧“宏觀”和“微觀”。能夠宏觀地把握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又能從微觀層面提出細化的解決對策。(2)善于使用哲學原理,辯證分析問題。(3)善于逆向思維,化被動為主動。(4)能全面性地分析問題,迅速找到矛盾的關鍵所在。
【參考答案】(1)我們要經(jīng)得起表揚。在工作當中取得一定的成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目前公共事務繁多,在某些業(yè)務比較熟悉的領域,我們會有很多的表現(xiàn)機會,也很容易受到上級領導的表揚。對此,我們需要端正心態(tài),領導的表揚,往往只是針對某一事務或領域。而要做好全面性的工作,難度還是比較大。局部的成功很容易,而整體的成功卻很難。要經(jīng)得起“一時的”、“局部的”表揚,努力追求“長期的”、“全面性”的表揚。這才是關鍵。
【點評】在上面的回答中,首先不必拘泥表揚本身,而是認為“表揚”應該是一個常態(tài),是一個相對容易達到的目標狀態(tài)。那么,這時“答題者”需要引申的就是“短期”和“長期”、“全面”和“局部”的辯證思維,準確地點出表揚容易之處在于“短期性”和“局部性”,從而引導廣大干部追求難度更大的“長期的”、“全面性”的表揚。
(2)我們要經(jīng)得起批評。很多時候,外界的批評、上級領導的批評,往往源于“對我們的期望值比較高”。在批評者的心目中,我們應該也有理由把工作做好,但是如果我們的工作表現(xiàn)低于外界期望值,批評便產(chǎn)生了。所以,我更愿意把批評當作一種激勵。責任越大,批評有可能就越多。在新時期下,我們要敢于直面批評,迎難而上。在新時期下,我們要感謝批評,因為批評讓我們發(fā)現(xiàn)不足,完善自身。在新時期下,我們要理性認知批評,因為批評當中寄托了太多的期望。
【點評】上述答題思維,運用的是“逆向思維”的答題技巧。很多時候,要出其不意,就是要常規(guī)思維的反向思考。很多時候,在我們心目中,“批評”都是一件讓人很難接受的事情,但是筆者在此處希望闡述的是“批評”的正面效應。于是,我們會很快發(fā)現(xiàn),我們一路走來,批評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芭u”既代表“期望值高”,也代表“自我完善”。
(3)我們要經(jīng)得起誤解。什么是誤解?誤解是怎么產(chǎn)生的?誤解往往源于觀點的差異性?,F(xiàn)在是社會大生產(chǎn),任何工作都是社會群體團結協(xié)作的結果。但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主體,對社會的認知往往都受到自身專業(yè)背景、工作經(jīng)驗、成長經(jīng)歷等因素的制約,也往往受到自身利益關系的影響,所以每個人的認知很可能都是存在差異??梢哉f,誤解在工作中、生活中都是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
在工作中,要避免誤解,首先是要提升自己的政策解釋能力和溝通協(xié)調能力,善于說服同事認可自己的觀點,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行政相對人解釋國家政策。同時,在工作中,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尊重社會的公序良俗和社會常理,避免一些容易產(chǎn)生誤解的言語和行為。如果確實遇到不必要的誤解,良好的語氣態(tài)度,求同存異,對事不對人,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策。
【點評】這一道題目,首先是從問題的“根源”著手,筆者在答題過程中,并未急于闡述如何應對“誤解”。而是先思索,“為什么產(chǎn)生誤解”。要解決問題,首先就要先“深入分析問題”。當我們推出誤解的“根源”來自“差異性”之后,“求同存異”自然就成為了解決誤解的根源。同時,筆者還提出了新思路,除了“應對”誤解之外,更應該注意言行舉止,解題思維是“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地去“避免”誤解,才是上策。
(作者為中宜教育國內考試研究中心教研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