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上學讀書,應當帶好必需的課本、筆記、文具??墒?,如果你在浙江杭州長河高級中學就讀的話,還有一樣東西可別忘了捎帶,這就是——一把可以測量距離的尺子。因為該校最近推出了一項新校規(guī):男女學生不得成雙成對單獨出現在校園里,男女同學之間的距離不能小于50厘米。對此,校方表示:禁令的目的只有一個——男女生不得獨處。該校一位副校長對此作出了解釋:時下正當春暖花開,為防止學生早戀,應當給他們打個預防針。
其實,要說這條在媒體上很是引起了一番熱議的新校規(guī)有多少別出心裁的地方倒也不見得,至少它并沒有比“男女授受不親”這條老規(guī)矩多出多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如果一定要比較出二者間的高下,兩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只不過含糊地要求“男女之間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至于他們是否可以成雙成對出現,是否可以彼此拋個媚眼送個秋波卻是語焉不詳,缺乏明確而具體的限定;而長河高級中學則以“50厘米”這道鴻溝將男女學生“陰陽相隔”,更具操作性,也更易讓學校管理督查人員發(fā)現問題及時糾偏。由此我們可以說:長河中學這一新校規(guī)是對中國傳統(tǒng)禮教的豐富和發(fā)展,保不準會在教育史上留下一筆。
“男女之大防”,這男女問題似乎一直就是中國人的禁忌。因為“萬惡淫為首”,盡管皇帝老兒可以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官宦富豪也可以妻妾成群,但草根階層一旦鬧出點桃色事件那可是“有傷風化”,需要處以極刑。這端的印證了那句俗話——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更何況“紅顏禍水”,一個失敗的男人背后總也少不了一個或一群女人的牽累。所以“防”便成了對付男女問題的不二法門,所以“男女授受不親”才得以暢行三千年!
許多西方國家早已將性教育作為一門課程排進了中學(甚至小學)教育的課程表,國外不少的父母會將安全套悄悄放入青春期兒女的書包,而我們采取的政策卻是“不許校園里成雙成對”,是“距離不小于50厘米”!足見傳統(tǒng)的道德文化在我們的腦海里、在我們的教育中是如何的根深蒂固。但這樣的嚴防死守到底功效如何?不知那些決策者想過沒有?
我們也曾高墻深院森嚴壁壘,可依然有學生夜間爬墻溜出校園去上網游戲;我們也曾禁止學生偷看禁書拒絕色情暴力讀物,可深更半夜照樣有人在被窩里津津有味地讀著同學間“地下傳播”的電子書;我們也曾禁止學生早戀,可依舊有一些豆蔻年華的少年誤入歧途偷嘗禁果……原因很簡單:你禁得了他的身(其實這“身”的禁止往往也只是表面的),但終究禁不了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你一味的禁止甚至可能更會觸發(fā)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從而讓他們走上一條叛逆之路。在教育工作中,“禁止”終是一種簡單易行卻收效甚微的舉措,要不我們的管理者只要列幾條禁令就天下太平萬事大吉了。
何況愛情本身就是一種極為美好的感情,是年輕人必須經歷的一段情感歷程,只不過我們的中學生現階段尚沒有享受她的條件和資本罷了。畢竟人的精力和心智都是有限的,在感情上投入過多則有可能會妨礙了我們的學習。這一點我們不妨向學生講清楚,同時向每一個學生灌輸道德和責任意識,要求他們不僅對自己,也要對家庭、對他人負起應負的責任。學校、教師不能夠一味地談性色變,談愛色變,對一切與愛和性有關的話題諱莫如深,談開了反倒少了一份神秘。男女同學間正常的交往,教師非但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反而應該鼓勵才是,那種避異性如虎狼的同學倒可能有心理上的問題。“見一封信,疑心是情書了;鬧一聲笑,以為是懷春了;只要有男人來訪,就是情夫;為什么上公園呢,只該是赴密約”——如果校長老師一個個墮入魯迅先生所描述的這種疑神見鬼的境地,請問你活得累不累?
規(guī)定男女同學之間的距離不小于50厘米,怎么看都是一個笑話。輕一點說是對學生的人權上的侵犯,重一點說則是一種人格上侮辱。一所學校是不該鬧出這樣的笑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