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毅 李 玲
(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這是一個神圣性缺失的年代,青少年在網上曬大尺度寫真集、以求高點擊率已司空見慣。上海援助交往少女案①發(fā)生后,大多數(shù)涉案少女認為自己是通過“自己勞動”掙零花錢,其中一個涉案少女反問“都二十歲了,還向父母要錢不覺得羞恥嗎?”毫無恥感可言。諸多類似事例反映出當下部分青少年的價值觀已扭曲到令人震驚的地步,他們榮辱不分、榮恥顛倒。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恥感,如何對青少年進行恥感教育,應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恥感是個體基于一定的道德評價標準,因自己的言行受到他人或社會群體的負性評價而產生的羞愧痛苦體驗,它具有深刻的產生機制以及較高的德育價值。
1.恥感是個體因他人負性評價而產生的痛苦體驗
恥感的產生需要有他人在場,也就是在向外尋求差距的過程中產生。馬克思曾說“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才能得到實現(xiàn)和表現(xiàn)”,[1]也就是說,人只有通過他人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恥感的產生一定程度上就是因個體介意他人的負性評價而對自己的言行產生消極體驗。恥感是在他人面前的恥感,沒有他人在場,個體即使做了不光彩的事也有可能意識不到,《皇帝的新衣》中皇帝如果沒有聽到孩子的喊聲,就不會意識到自己沒穿衣服,丟了“面子”。中國人歷來重視“面子”,而這“面子”是社會給予的,要“面子”就得重視社會的承認和評價。在恥感文化中,恥感的產生是個體意識到在他人面前丟失“面子”,為維護臉面會采取的補救措施。
2.恥感是個體未成為“理想我”而產生的否定性情緒
人之所以異于動物是因為有“人性”,就是“他的意識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說他的本能是被意識到了的本能”。[2]孟子提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保ā睹献印るx婁下》)是因為人有“四心”,其中“羞惡之心”就是“幾希”的主要內容之一,并且還被提高到“義之端”的高度,從本體論角度提出恥感是人之為人的依據。人有自我意識能力,能夠意識到“理想我”與現(xiàn)實存在之間的差距。恥感就是人意識到這種差距而產生的情感體驗,也就是“康德所意謂的人所具有的作為本體的自由”。[3]上海師范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張志平提出“羞感是人對高層次的自我價值意識與低層次的自我價值意識之間緊張關系的主觀感受,缺少這種緊張關系或只有一種自我價值意識層次,羞感就不會發(fā)生?!盵4]恥感產生的根源在于個體追求“理想我”的境界,渴望從現(xiàn)實存在中不斷掙脫,提升自己。
1.恥感是道德自省品質養(yǎng)成的心理基礎
道德教化首先是他律,只有個體關注,介意他人或社會評價,才能產生恥感,反省自己的言行?,F(xiàn)代心理學表明,正確的恥感對于個體的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糾正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恥感的存在引導個體時刻反觀自己,是道德自省的心理基礎。傳統(tǒng)儒家文化倡導通過自省慎獨、改過遷善、見賢思齊的方式來修身養(yǎng)性,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省能力的存在是個體不斷進步、產生恥感意識的重要心理歷程。
2.恥感是道德自律品質形成的心理保證
恥感的產生是個體把道德標準內化為個體價值追求的過程。人的道德行為的發(fā)生,是由他律到自律意志自由提升的過程,道德自律是個體內化社會道德的最高境界。馬克思也說過:“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5]如果一個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主動將垃圾送入紙簍或垃圾桶,不管有沒有老師監(jiān)考都不會作弊,那么他就做到了自律。當下恥感教育培養(yǎng)的是“文化人”而不是“規(guī)范人”。自律品質自古就是立人的關鍵,儒家把“有恥且格”作為追求的理想人格,激勵士大夫修身養(yǎng)性,最終實現(xiàn)“內圣外王”的理想境界。
3.恥感是道德行為產生的心理動力
恥感作為自我情緒的制裁,通過痛苦心理體驗激勵個體“知恥而后勇”?!皭u的異體字是從‘耳’從‘心’,它被文字學家解釋為因不當行為而心愧耳赤之意”,[6]有了這樣的痛苦體驗,個體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約束自己做合時宜的事情。恥感約束個體改過從善,引導人在道德上自強不息,止于至善。恥感激勵著個體知恥求榮,越王勾踐為洗刷恥辱,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終于一舉殲滅吳國,當上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轉折期,具有自我意識增強、追求個性、崇尚自由、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等鮮明特點。但相應的是非善惡評價標準模糊、抗壓能力弱、易迷失方向等特點也很明顯。當下青少年對恥感沒有正確的認識,恥感缺失已成不容爭議的事實。
當前青少年宣揚獨立、自由,其行為越來越自我?!?011年11月份網上報道了上海援交少女案,對涉案少女的訪談結果令人震驚。這些花季少女并沒意識到其行為與賣淫無異,相反大多數(shù)女孩為通過‘自己勞動’掙零花錢感到‘自豪’”。[7]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固然有家庭、學校、社會的責任,但青少年缺乏自省意識、道德麻木冷漠令人難以想象。儒家傳統(tǒng)以“不信”為恥,學校歷來對考試舞弊現(xiàn)象嚴懲不貸,但由于自省能力的缺失,不少學生仍心存僥幸,以身試法。他們甘愿冒險對抗制度,也不愿反思自身。
部分青少年崇尚個性,標榜自由,喜歡我行我素,自我評價感低。一方面表現(xiàn)在冷漠處事,不能正確對社會群體行為作出評價,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不在乎其他人怎么說、怎么看、怎么議論。這就使得一般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對其行為的約束日漸式微。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隨地吐痰、扔東西、不遵守紀律亂插隊等。當下青少年愛慕虛榮、盲目攀比現(xiàn)象充斥校園,榮譽與恥辱評價錯位,把不理想的考試成績歸因于教師的無能、自己的智力缺陷。青少年自我評價感低,缺乏追求理想的自信和勇氣,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青少年是社會未來的接班人、民族的希望。然而當下一系列負面報道,矛頭都指向青少年群體,種種行為表明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擔當意識。“藥家鑫案”、“我爸是李剛”等讓我們看到,當車禍發(fā)生后他們不是想著如何救助傷者,而是如何置對方于死地以逃避責任。他們的恥感何在?他們的擔當意識何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日知錄·正始》),我們不懷疑青少年的愛國熱情,但在日常生活中都不能做到敢作敢當,怎敢寄希望于戰(zhàn)爭年代挺身而出?沒有勇氣承擔責任的人注定不會受到社會尊重,也缺少輿論同情。
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社會意識,人的行為總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皻v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xiàn)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8]人的社會意識反映社會經濟狀況。部分青少年恥感的缺失除了自身因素外,與當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現(xiàn)狀密不可分。
當下傳統(tǒng)文化弱化,大眾文化大行其道。大眾文化中的低俗、庸俗、媚俗成分影響青少年價值判斷,而消費主義、虛無主義、享樂主義給青少年帶來很大沖擊。人一旦變成欲望的奴隸,勢必會降低自己的個人與社會責任感,隨之而來的就是信仰的弱化、道德的墮落、榮恥的錯位。市場經濟追名逐利的負面影響造成青少年的價值觀、尊嚴感被踐踏,尊崇金錢至上。青少年置身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中由于缺乏辨別力,價值選擇多樣化不可避免。
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guī)模達1.95億,占網民總體的50.7%,網絡成為青少年最主要的信息來源渠道。[9]網絡在給予青少年言論自由、追求自我最大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網絡疏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形成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虛擬的“人機交換”取代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青少年長期沉溺其中造成人格的虛擬化,恥感淡化比較明顯。網絡隱匿性缺少“熟人”監(jiān)督評價,言行更加肆無忌憚,比如匿名發(fā)表所謂個性宣言,追求高關注度,從中得到虛偽滿足感。
長期以來學校、家庭忽視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尤其是忽視恥感教育,在“三德”教育中加入恥感教育也才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教育的目標長期停留在家長“望子成龍”、學校追求高升學率的層面。這種重知識、輕德育的教育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只是會考試的機器而不是具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個體。智力越突出,如果人格不健全,對社會的危害越大。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把恥感教育僅作為一種知識進行傳授,僅滿足單一表層說教形式,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缺乏情感交流。青少年形成冷漠、抵觸甚至叛逆的態(tài)度,教育沒有發(fā)揮啟迪人心、激發(fā)青少年自覺道德良心的作用。
社會轉型意味著兩種社會結構的變遷,意味著社會結構的斷裂,同時也就相應地存在著“道德精神的斷裂”的問題[10]。道德精神的斷裂意味著原有的是非善惡評價標準出現(xiàn)混亂,在這個過程中就要面臨價值澄清的歷史任務。社會轉型期價值標準的混亂,深層次原因在于中國人缺少信仰支撐,具體來說,缺少信仰的自律意識,也沒有養(yǎng)成守法的他律意識。當社會環(huán)境寬松、青少年享受到渴望已久的自由時,就會走向自由的另一個極端,出現(xiàn)無所適從、自以為是的恥感缺失現(xiàn)象。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中,道德評價標準混亂,個體又缺乏恥感的約束,是非善惡不分,所作所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也是個體淪為階下囚的原因之一。
恥感教育就是“加強區(qū)分美丑善惡的教育,正確樹立何者為恥、何者為榮的觀念教育,知恥教育從小抓起,待人在形成‘自我意識’之后,自然就有榮譽感和恥辱感”。[11]對青少年進行恥感培育是化解當下德育困境的重要方式,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培養(yǎng)青少年健康人格、自覺行善的需要,全社會都要關注青少年成長,關注恥感教育。
1.責任感是青少年恥感培育的前提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保ā墩撜Z·泰伯》第八)儒家傳統(tǒng)恥感文化強調士大夫的擔當精神,把個人榮辱得失與國家興亡聯(lián)系起來。責任感作為一種道德心理,是恥感教育的前提。有責任意識,青少年才會不斷反思,形成自我意識,當出現(xiàn)責任過失時才會產生羞愧痛苦體驗,才會勇于面對,努力彌補過失。新時代青少年應該有崇高的理想,眼光不能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青少年情感易沖動,朋友同學之間因言語不和就大打出手,因為打架斗毆被學校開除,此類違法犯罪的事情屢見不鮮。青少年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人生目標、人生理想有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自我意識,建立起支撐自己實現(xiàn)理想的精神動力。其次要對家庭負責,通過感恩教育的宣傳理解父母,增強對家庭的責任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青少年要有社會責任意識,有正義感和是非感,最終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2.榮譽感是青少年恥感培育的基礎
榮譽感與恥感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榮恥是“人們對一定道德事實的善惡性質之客觀評價和主觀感受?!盵12]善的否定性存在就是惡,榮譽感是對善的肯定性感受,恥感是對善的否定性感受。榮譽感是通過肯定性的感受明白怎么樣做,而恥感是通過否定性感受明白怎么去做,在一正一反的鮮明雙重感受中明白到底該怎么做。如果僅以恥感來規(guī)避青少年的行為,那么其認識有可能還“停留在‘不犯錯,不違規(guī),但也不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的常態(tài)行為上”。[13]人要完善自我,實現(xiàn)超越,除了要自覺規(guī)避惡行,還要追求善行,只有培養(yǎng)青少年的榮譽感,才能提升道德境界。榮譽感是對待自我與他人、社會產生一定的道德認同。有歸屬感才會促使人不斷完善自我,努力行善尋求認同。培育榮譽感是以積極的道德情感激勵善行,而不是不擇手段地急功近利。
3.道德感是青少年恥感培育的目標
道德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需求和規(guī)范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作出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反感、尊敬、感激、愛憎等。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情感對人行為的推動力持久而強大。道德感的存在可以約束青少年的行為,使其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從而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產生自尊、自愛、自信的情感。道德感的存在也可以培養(yǎng)青少年群體意識,在督導自己言行的同時,關注他人,正確判斷他人行為,并作出適當評價,產生愛憎分明的情感體驗。于己可以引以為戒,于社會可以防止道德冷漠行為的發(fā)生?!靶倫偸录雹诘陌l(fā)生引發(fā)國民的道德感思考,青少年對此也要有清醒的認識。
1.提高道德認知,構建理想人格
德育屬于價值認知的范疇,而非科學認知范疇。傳統(tǒng)教育在科學認知模式下追求“單一向度”的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忽視人的精神需求,德育僅停留在說教的層面。青少年的恥感教育首先要有道德認知,認清道德層次性,了解青少年的道德接受情況和發(fā)展情況。搞“一刀切”容易讓青少年產生反感,所以恥感培育要有目的性、層次性。其次,針對部分青少年“去道德化”現(xiàn)象,有目的地構建理想道德人格,鼓勵青少年為實現(xiàn)崇高的理想人格不斷完善自我,追求卓越。恥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個體能意識到現(xiàn)實存在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因此只有提高道德認知,有高尚理想人格引導,才能發(fā)揮恥感的積極作用。
2.模擬道德情景,強化知恥體驗
恥感作為一種道德情感,其培育要采取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青少年恥感的培養(yǎng)需要模擬道德情景,實現(xiàn)情與景結合。比如可以通過宣傳與恥感有關的道德故事、播放“知恥明榮”主題的錄像、組織有關恥感主題班會等形式,讓青少年積極參與,老師、同學對其言行進行評價。情景教育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這一恥感教育素材,從中抽取鮮明的人物形象,引導青少年融入主人公的情景故事,強烈感受到什么樣的行為會受到贊揚、什么樣的行為會得到大家的唾棄,喚起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照反思現(xiàn)實中自己的言行,以榜樣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情景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應建立良好的情感溝通,及時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避免過度恥感對學生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3.構建賞罰體系,踐行行己有恥
賞罰體系的建構不僅體現(xiàn)公平正義,還要體現(xiàn)社會的榮辱觀,目的是要除惡揚善。它包括兩個方面:獎勵體系和懲罰體系。獎勵以肯定的形式對社會成員的行為作出正面價值認定,意在激勵人們?yōu)樯鐣髫暙I;懲罰以否定形式把社會成員的負性行為揭發(fā)出來,讓群眾以此為戒自覺規(guī)避言行。賞和罰都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激發(fā)人的榮恥感。論功行賞,賞罰有序,由此來約束人的行為。賞罰有度,在公正合理的體系下,真正發(fā)揮他律功能。正所謂過猶不及,賞罰體系既要體現(xiàn)社會的道德力量,也要發(fā)揮法律的威懾力,讓青少年因為羞恥感而自勉。
1.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發(fā)揮垂范作用,重視養(yǎng)成教育
恥感的養(yǎng)成應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行為一旦成為習慣就沒有了恥感。比如吸煙,剛開始時因害怕批評可能會感到害羞,自覺躲避起來,但父母若不及時糾正,就習以為常不會有恥感產生。部分青少年以不正當手段,如“行賄”等當選學生干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存在很大關系,沒有做好率先垂范的家庭的不健康文化氛圍讓他們毫無恥感。恥感的培養(yǎng)還應滿足青少年成長的情感需要,給予精神慰藉,消除孤獨感。父母參與青少年成長,對他們的每一步關鍵選擇作出引導。但由于現(xiàn)代生活方式造成家庭關系冷漠,父母忙于事業(yè)忽視孩子情感需求,孩子以極端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上?!霸倥浮钡陌l(fā)生與父母忽視孩子情感有很大關系。在單親家庭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極易發(fā)生扭曲,這部分孩子恥感教育更應該得到父親或母親格外關注,對出現(xiàn)消極恥感進行引導。因此青少年恥感培養(yǎng)要重視家庭養(yǎng)成教育,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愛,滿足情感需求。
2.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塑造:構建主題,推動高雅文化進校園
校園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要有鮮明的文化主題,弘揚知恥明榮的校風,在多樣性中堅持統(tǒng)一。首先校風體現(xiàn)學校的精神內涵,凝聚力量,它激勵學生始終奉行“今天我以母校為榮,明天母校以我為榮”的信條,讓學生牢記學校的光榮與夢想,真正體會知恥明榮,自覺履行責任,成長成才。校園文化基調體現(xiàn)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載體,如廣播、網絡平臺、學生社團等宣傳先進文化,使恥感文化得到傳遞和感染,讓青少年在同輩群體中感受恥感的底線和內涵。校園文化建設還要推動高雅文化進校園活動,例如中央芭蕾舞團、昆曲劇團等深入學校進行演出。高雅文化進校園能有效抵制大眾文化負面影響,讓學生明辨是非榮辱,分清真善美,培養(yǎng)審美情趣,陶冶情操。高雅文化占領學校主陣地,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有利于學校的恥感教育、審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遏制校園攀比之風,及時糾正扭曲的審美觀。學校管理者要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為高雅文化進校園創(chuàng)造條件。
3.社會輿論環(huán)境的凈化:樹立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主旋律
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傳媒作為社會的“喉舌”,應遵循行業(yè)自律精神,明確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即樹立社會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主旋律,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樹立健康的道德價值標準。但當下大眾媒體為迎合大眾口味,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往往偏離“軌道”。例如,某相親類節(jié)目竟推出女生的戀愛宣言:“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國家廣電總局發(fā)布“限娛令”③才讓此類風波暫停。在公眾場合赤裸裸地表達金錢欲望,容易誤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不利于恥感觀念的形成。大眾傳媒一方面要發(fā)揮社會輿論功能,監(jiān)督大眾的言行,懲惡揚善,標榜社會正義,及時曝光社會丑惡行為;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自律意識,反對虛假報道,反對不顧社會公益,盲目追求商業(yè)化運作。青少年恥感的培養(yǎng)要積極引導大眾傳媒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發(fā)出時代最強音引領時代主旋律,為青少年營造知恥明榮的社會環(huán)境。
4.網絡文化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引領意見領袖,提升網絡文化層次
網絡是青少年信息的主要來源,也是青少年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載體。網絡方便快捷,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網民也常用微博、論壇、QQ聊天等發(fā)表自由言論。網民思想文化素質參差不齊,文化層次有待提高。提升網絡文化層次就要對網絡意見領袖進行引導監(jiān)督,約束其言行,允許在法律范圍內的言論自由,鼓勵對時事政治做出客觀評價,鼓勵為政府執(zhí)政建言獻策,反映基層民眾心聲。堅決制止發(fā)表破壞社會和諧和煽動群眾鬧事的言論,反對發(fā)表低俗消極言論誤導青少年價值觀的行為。要加強對網絡監(jiān)管,及時有效應對各種挑戰(zhàn),優(yōu)化網絡環(huán)境。
青少年恥感教育應加強家庭學校社會合作,形成合力,建構成體系,關注青少年成長,關心青少年恥感的養(yǎng)成教育。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追求士大夫“有恥且格”理想人格,當下青少年恥感的培育也要做到“知恥而后勇”,使青少年及時反觀自己的行為,自覺進行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糾正。
注釋:
①2011年11月4日,上海市閘北區(qū)檢察院辦案檢察官向媒體披露的、警方破獲的一起未成年女性參與賣淫和介紹賣淫的特大案件。
②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18人視而不見,只有拾荒者陳賢妹施以援手,小悅悅經搶救無效死亡,引發(fā)熱議。
③廣電總局2011年7月專門召開了“關于防止部分廣播電視節(jié)目過度娛樂化座談會”,會上專門邀請各大衛(wèi)視的相關負責人參與討論關于“限娛令”的意見。10月下旬,廣電總局“限娛令”正式下發(fā)。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3]陳新漢.論恥感的哲學意蘊[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9,(05):21~28.
[4]張志平.情感的本質與意義——舍勒情感現(xiàn)象學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60.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
[6]樊浩.恥感的道德哲學意義[N].光明日報,2006-10-30(12).
[7]上海多名女中學生組援助交際團相互介紹賣淫[N].京華時報,2011-11-07(18).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77.
[9]新華網.中國青少年網民規(guī)模達1.95億規(guī)模不斷增大[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world/2010-06/09/c_12199447.htm,2010-06-09.
[10]高兆明.恥感與存在[J].倫理學研究,2005,(03):9.
[11]金開成.說恥[J].中國圖書評論,2000,(01):265.
[12]曾建平.恥惡榮善——道德心理學視野中的榮辱觀[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35~38.
[13]茹世青.論恥感[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