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華
摘要:《計算機應用基礎》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提高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水平是計算機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通過近幾年學生的特點以及社會需求,從如何培養(yǎng)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角度出發(fā),對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幾點改革設想。
一、問題的提出和分析
(一)學生起點不一
由于各地區(qū)學生入學前計算機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無疑會造成兩極分化的局面。入學前計算機水平較高的學生上課感到內容太淺,而入學基礎差的學生又聽不懂、跟不上,課堂上囫圇吞棗,課后難以消化。就出現了因為學生知識水平差異而出現“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學生學習起點不一,給教學實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也難以滿足不同基礎的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隨著計算機科學發(fā)展的突飛猛進,軟硬件的更新換代速度相當快,而我們的教學內容跟不上發(fā)展的速度,另一方面,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存在就事論事的現象,只是教會學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對學生“計算機意識”的培養(yǎng),也就是沒有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具有用計算機解決面臨任務的強烈愿望,很少教會學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計算機解決,如何有效地使用計算機,如何在自己的專業(yè)中使用計算機等,因此造成學生很大困惑,覺得沒有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挫傷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
(三)教學模式陳舊,學生學習個性無法發(fā)揮
在教學中仍是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學生以聽為主,動手練習機會少,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教學改革的對策
根據高職院校辦學的特點,其培養(yǎng)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對于計算機應用具有操作層面、技術層面和專業(yè)應用層面上的基本信息素養(yǎng):能夠利用計算機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逐步具備計算機操作使用能力、應用開發(fā)能力和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我認為,在教學中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次教學
孔子提出教育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針對新生入學時計算機的基礎不同,教學中可采取分層次教學。分層次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各個班級集體授課難以解決的學生計算機知識水平高低不齊的問題,還可以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學生除計算機知識水平存在差異外,學習興趣也存在不同,因此在組織教學時,教師應該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采用適當的分層次形式進行教學。分層次之前,教師需要對全體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進行全面了解與分析。了解學生計算機知識究竟掌握了多少,實際運用能力有多高,以及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如何等。了解的方法可采用問卷、測驗、談話等形式,在此基礎上進行區(qū)分。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一般可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教師對各個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避免教師在同一個班教學中難于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要的局面;針對不同專業(yè),適當開設相關計算機選修課。以滿足學生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二)結合實際,改進教學內容
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的設置應該具有一定的彈性,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開發(fā)潛能,發(fā)展特長。故而在教學時,除了考慮辦公自動化教學外,還應兼顧網絡應用、常用軟件的教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第一,教學內容要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教學要求、教學實例等應貼近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貼近學生學習和今后工作實際,這是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首要原則;第二,教學內容應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實際、與專業(yè)聯系緊密,即教學內容具有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第三,教學的內容應有一定的前瞻性,跟上時代和科技發(fā)展的步伐,及時剔除陳舊的內容,增加一些新的應用價值高的知識原理。在計算機應用領域中,新知識、新技術出現的速度遠遠快于一般學科,因此計算機課程知識更新的速度應快于其他學科。
另外對于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來說,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只是一門工具課,學習計算機課程的目的是學會使用這種工具并為專業(yè)服務,因此教師應當把教學內容重點放在應用上,重新設計教學大綱,使教學內容結合實際,要讓學生感覺老師講的知識能與社會實際應用接軌,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應用;其次要精講多練,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上機操作機會,使他們在實踐中理解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技能和編程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能夠舉一反三。
(三)更新觀念,轉變教學模式
利用學生對網絡的熱情進行適當的引導,使當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只上網不學習”轉變?yōu)椤盀閷W習要上網”的良好學習風氣。網絡信息資源豐富,雖然有些不利于學習的內容,如游戲等,但大多數知識比書本上的豐富精彩。因此,教師不能只擔心網絡的消極面,在教學中一味地制止學生上網,而是可以將網絡中豐富多彩的內容展現給學生,帶領他們享受網絡上的知識大餐,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一般帶有實際操作課,實際操作課最能培養(yǎng)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因此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操作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另外在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教師需要隨著時代的更新而轉換角色: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的角色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監(jiān)督者,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問題情境,不要讓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逐漸養(yǎng)成自主、獨立、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學習的習慣,學會利用各種條件去獲取知識。
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紀教學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礎教育、人才素質教育,又是技術基礎教育,是各學科發(fā)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任何一門學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大力改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和熱愛,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地掌握計算機相關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應用能力,以培養(yǎng)出更多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綜合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