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清
(廣西平南縣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平南537300)
盆腔炎是婦產科的常見疾患之一,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fā)生的炎癥,臨床分為急性、慢性兩種,以慢性盆腔炎多見[1]。如不及時有效地診治,會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并可造成女性不育的后遺癥。本科于2010年6~2012年6月收治盆腔炎52例,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綜合性治療,取得較滿意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52例盆腔炎患者中,年齡最小17歲,最大60歲,平均(41±3.5)歲;急性盆腔炎20例,占38.46%,慢性盆腔炎32例,占61.54%;患病時間最短5 d,最長10 a,平均(2.1±0.4)a。
1.2 癥狀與體征 2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畏寒、發(fā)熱。其中38℃以上13例,占65%;3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發(fā)熱不明顯,其中低燒5例,占9.61%;體溫正常27例,占51.32%。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疼痛;伴腰骶部痛、肛周墜痛者45例,占86.54%;白帶增多者41例,占78.85%;月經異常者11例,占21.15%。婦科檢查:子宮稍大或正常,均有一側或兩側附件不同程度的壓痛;43例子宮有壓痛,占82.59%;9例觸及一側或兩側附件不規(guī)則且有壓痛的包塊,占17.31%,臨床及B超等檢查除外婦科良、惡性腫物、子宮內膜異位癥。
1.3 實驗室檢查 所有病例均常規(guī)取子宮頸管的分泌物或子宮直腸窩穿刺液作細菌培養(yǎng)及藥物敏感試驗。同時作沙眼衣原體DNA,解脲支原體DNA,淋球菌DNA的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查。經細菌培養(yǎng)及PCR檢查陽性者42例,占80.77%。同時,所有病例均行血、尿、白帶(陰道出血除外)的常規(guī)檢查。20例急性盆腔炎者中,有9例同時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及左移,占45%。3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有11例白細胞計數(shù)稍升高,占34.37%。有肝腎病史者則同時行肝腎功能檢查。
2.1 西醫(yī)治療 急性盆腔炎首選抗生素治療,多選擇聯(lián)合用藥如頭孢菌素類加氨基糖苷類,或頭孢菌素類加甲硝唑,7 d為1療程。慢性盆腔炎,根據病情輕重及宮頸培養(yǎng)出的致病微生物種類及其藥敏情況酌情選用合適的抗生素,也是7 d為1療程。
2.2 中醫(yī)治療
2.2.1 中藥灌腸 用自擬灌腸方保留灌腸(經期及陰道流血停用),灌腸方:紅藤30 g,敗醬草30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20 g,赤芍15 g,延胡索15 g,丹參20 g。煎藥濃縮成100 mL保留灌腸后患者平臥。1次/d,7 d為l療程。
2.2.2 中藥外敷 外敷藥方:透骨草60 g,千年健30 g,艾葉30 g,路路通20 g,桃仁30 g,紅花30 g,三棱30 g,莪術30 g,枳殼20 g,王不留行20 g,延胡索30 g,赤芍30。用法:上藥先熱敷下腹部,再配以紅外線及盆腔治療儀行盆腔局部理療,30 min/次,1次/d,7 d為1療程。
以上均治療3個療程,治療期間禁房事。
3.1 療效標準 參考相關文獻[2]制定。治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B超提示子宮、附件正常、盆腔包塊及液性暗區(qū)消失;好轉:癥狀及體征好轉,血象正常,B超提示附件包塊縮小,盆腔液體暗區(qū)減少或消失;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本組52例病例中,治愈38例,占73.08%;好轉14例,占26.92%,總有效率為100%。其中9例繼發(fā)不孕中,有6例于1年內相繼妊娠。
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嚴重危害婦女的生殖與身體健康。臨床為防止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發(fā)生,強調早診斷治療。由于盆腔炎性疾病具有多種臨床表現(xiàn),其癥狀和體征并非共所特有,B超有時有假陰性,腹腔鏡與有創(chuàng)檢查為診斷盆腔炎性疾病的金標準,大多數(shù)患者不易接受,所以目前我國沒有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而當前,盆腔炎性疾病的西醫(yī)治療以經驗用藥為主,廣譜抗菌藥物是治療盆腔性疾病的首選藥物[3]。
急性盆腔炎多由經期、流產、產后、勞累、不注意衛(wèi)生等引起。目前西醫(yī)是急性盆腔炎的主要治療方法,西醫(yī)療法以應用廣譜抗生素為主。慢性盆腔炎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而致。由于長期炎癥刺激引起周圍組織粘連,而抗炎藥物的長期使用已產生耐藥,炎癥難以控制,且多發(fā)生二重感染,臨床療效不佳。
大量臨床研究[4]證明:應用中醫(yī)療法治療盆腔炎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中藥制劑具有抑制盆腔炎癥及免疫應答等顯著作用,可使盆腔炎患者臨床癥狀有效減輕,纖維化程度減弱,進而改善生殖系統(tǒng)的微循環(huán)。本研究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選用具有止癢殺蟲、利濕祛風、解毒清熱的中藥進行保留灌腸,能使中藥通過盆腔靜脈叢直接吸收,快捷作用于病灶,增加藥效;將中藥于下腹部熱敷及結合盆腔治療儀治療,能促進盆腔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使炎癥吸收和消退。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能達到內外兼顧,局部與全身治療相結合的效果,避免了長期西藥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因此,在現(xiàn)代婦科臨床醫(yī)學中,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盆腔炎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1]劉春玲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盆腔炎100例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19):31~3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52.
[3]韋金杏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包塊臨床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36):8851.
[4]李萍,王洪軍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盆腔炎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3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