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勇,王春林,邱智興,指 導:夏惠明
(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昆明650021)
1.3 注意事項 ①術者指甲修剪平滑,以免刮傷皮膚;②保持室內溫度,暴露(皮膚)部位,男女有別;③使用油性介質;④使用平推法后不再使用其他手法。
在內功推拿流派常規(guī)治療中常用平推胸背、平推兩脅肋、平推上腹、平推腰骶、平推上臂、平推前臂。男左女右開始。
插法原是導師的老師王百川先生用于治療“胃下垂”的手法。導師指出:“根據肩關節(jié)周圍炎(粘連期)的病理變化特點,運用插法,使肩胛骨的運動,肩胛下肌、肩胛胸壁關節(jié)的活動得到松解,使 “凍結肩”得以解凍,解結,臨床癥狀改善而治愈。為導師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粘連期)的獨特手法。
2.1 動作要領 施術時(以左肩關節(jié)病變?yōu)槔颊咦?,醫(yī)者立于其左側,左手扶住患者左肩,右手四指并攏插入肩胛骨內側緣之下方,隨患者呼吸,緩緩向外向上用力,進退3次~5次。
2.2 注意事項:①手指插入時應輕巧柔和;②操作時隨患者虛席,緩緩用力;③用力方向為向外向上。
屬于內功推拿流派中的手法,常應用于頭痛、眩暈、頸椎病等病癥。
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分震囟門,拳背震大椎及八髎:(1)掌根震囟門,以掌根擊打囟門,力量向前、向下,且有節(jié)律;(2)拳背震大椎操作時手握空拳,腕關節(jié)伸直,前臂主動施力,用拳背節(jié)律性擊打大椎穴,拳擊時用腕部用力,力量向前、向下,且有節(jié)律,使力量沿脊柱向下傳導;拳背震八髎,操作時手握空拳,腕關節(jié)伸直,前臂主動施力,用拳背節(jié)律性擊打八髎穴,拳擊時用腕部用力,力量向前且有節(jié)律,使力量向前傳導。一般4~5次即可,此法有較好的平肝潛陽、宣通氣血、補腎壯腰、引火歸元的作用。
適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較長伴腰椎代償性側彎者及較重的腰4以下椎間盤側方突出者。
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施術時,患者俯臥,醫(yī)者立于患側,一手用掌根按于側彎腰椎的弧頂部,或按于病變腰椎節(jié)段的患側,一手扶于對側大腿前側抬起髖部,抬起高度為5~10 c m,兩手同時用力一按一抬,當雙手(按、抬對抗用力)均感到有適當阻力時,此時施用按法的手做顫法,隨即雙手各自向后回復一定幅度,然后再次重復以上抬髖按顫手法,如此重復4~6次。該法具有較好的松解粘連和整復作用。但此手法一般不用于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
適用于胸腰椎小關節(jié)紊亂、脊柱側凸造成棘突偏歪者。
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施術時,患者俯臥,醫(yī)者立于患側,先用法、一指禪推法、按法、揉法等手法作用于背腰部肌肉,放松軟組織,然后用兩拇指或掌根置于偏歪的棘突,有節(jié)律的向對側推蕩10余次,對于伴有輕度側彎的患者,則掌根置于側彎的最上面一個椎體和最下面一個椎體的外側緣,有節(jié)律的向脊柱方向推擠3~5次。最后以冬青膏為介質,用平推法作用于督脈及兩側膀胱經第一側線,以透熱為度,結束治療。該手法是臨床中較為實用而有效的整復手法,可連續(xù)治療病變節(jié)段相鄰之椎體。施術時應注意施力方向及角度,用力宜均勻、連續(xù)。
適用于骶髂關節(jié)后錯位型者。
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以左則病變?yōu)槔?,施術時,患者俯臥位,醫(yī)者立于左側,左手掌根固定于患側髂后上棘下緣,右手托住大腿遠端前部,使下肢后伸致骨盆抬離床面約10 c m時,雙手協(xié)調用力進行扳動,左手施力方向為向下向內,右手施力方向為向上,扳3次。用力要穩(wěn)、準、巧、快。
7.1 動作要領 (1)雙側屈膝屈髖按壓法:適用腰椎向前滑脫者。施術時,患者仰臥位,雙手抱膝,極度屈膝屈髖,醫(yī)者立于其右側,右手手掌扶患者腰骶部向上用力使患者臀部抬離床面約與水平面成40°角,左手前臂按于雙側膝關節(jié)前部向前向下按壓3~5次。注意雙手協(xié)調用力,整復完畢令患者屈膝屈髖抱膝腰骶部墊枕保持10 min。(2)單側屈膝屈髖按壓法 用于骶髂關節(jié)前錯位型患者。以右側病變?yōu)槔┬g時,患者仰臥位,左下肢伸直,右膝屈膝屈髖,助手站于其左側固定左側髂前上棘部,醫(yī)者站于其右側,右手握住踝部,極度屈膝屈髖后以頓力使膝關節(jié)壓向對側季肋部,此時常可聽到“喀”的彈響聲。
7.2 注意事項 按壓方向對側季肋部。用力要穩(wěn)、準、巧、快。
為導師常用輔助手法。捏而提起謂之拿。醫(yī)者以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以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有節(jié)律性地進行提捏。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止痛、舒經通絡、行氣活血之功。臨床可廣泛用于頭痛、眩暈、頸椎病、肩關節(jié)周圍炎等癥。
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導師常用拿五經、拿風池、拿頸項、拿肩井、拿前臂、拿腋窩前后壁、拿合谷,提拿膀胱經,一般拿3~5遍。其中拿五經、提拿膀胱經比較特殊,是內功推拿流派中的常規(guī)手法,拿五經是以五指均勻分開置于頭部督脈、兩側膀胱經及膽經,從前發(fā)際經頭頂向后拿至枕部,止于兩側風池穴,五指用力協(xié)調,均勻,有疏經通絡、安神、醒腦、明目之功;提拿膀胱經是以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對用力提拿背部兩側膀胱經,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之功。另外,拿腋窩前后壁是導師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特色手法,有良好的解痙止痛、松解粘連作用。施術時用力由輕而重,柔和有力,動作要和緩,連續(xù)而有節(jié)律。
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為導師臨癥常用輔助手法。
拇指伸直,指端著力于施術部位,余四指放于相應位置以助力,拇指適當用力下壓,做與肌纖維或肌腱、韌帶成垂直方向的來回撥動(如撥琴弦),在腰部、臀部使用時為加強力量,雙手拇指疊加施術。該法有解痙止痛、分離粘連之功,用于落枕、肩關節(jié)周圍炎、肱骨外上髁炎、腰肌勞損、梨狀肌綜合征等癥,常與按揉法、點法配合應用。
中醫(yī)推拿學是中醫(yī)臨床學的外治法,手法是推拿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也是推拿學的特色和優(yōu)勢,手法掌握得正確、熟練與否,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所以必須講究技巧,重視手法的研究和使用,特別要在“法”字上下功夫,“法”是方法、技巧,“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法也”。
導師注重整體觀念、辨證結合辨病論治,臨證總是先析病因,再辨病機,后定治法,然后循經絡、明穴道、施手法,治療時注意局部,兼顧全身,應證、應病、應部位施術。導師手法運用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手法操作要“有的放矢”,手法的選擇、配伍、時間及程序都有明確的目的,力求達到《醫(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所說“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