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林 鄭 鋒
中國大學生籃球超級聯(lián)賽(CUBS)運動員移動能力的模型評價與SPSS實現(xiàn)
楊 林 鄭 鋒
對六所參加中國大學生籃球超級聯(lián)賽學校的106名大學生運動員,采用實驗設計、積差相關系數(shù)法、SPSS10.0統(tǒng)計中的因子分析法、K-S檢驗、T標準分法,對CUBS運動員的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結果:運動員步法移動能力綜合測試方法的重測信度系數(shù)(r=0.875),效度系數(shù)r的相關檢驗(P<0.05),表明該測試方法較為可靠、有效。初選指標的檢驗,有9項指標可靠性和有效性均處于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公共因子為30m跑、立定跳遠和5×10m折返跑(權重T:0.445、0.326、0.229),指標權重的隨機一致性比例r=c/R≈0.0006小于0.05,分別代表的含義是速度素質、爆發(fā)力和靈敏素質。樣本數(shù)據(jù)K-S檢驗服從正態(tài)分布,建立步法移動能力模型,制定評定標準分數(shù)量表。
籃球聯(lián)賽;步法移動;模型評價
中國大學生籃球超級聯(lián)賽(CUBS)(以下簡稱大超聯(lián)賽)的推出對進一步提高高校籃球水平、拓展中國籃球運動員的培養(yǎng)渠道、擴大中國籃球市場都將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在傳統(tǒng)籃球人才培養(yǎng)渠道萎縮的情況下,CUBS拓寬了中國籃球人才的培養(yǎng)渠道,堪稱中國籃球事業(yè)的造血工程。大超聯(lián)賽的出現(xiàn)帶有明確的任務:為今后必須由國家教委組隊參加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輸送人才;為CBA各專業(yè)隊直接輸送人才。因此,大學生籃球運動員的基本功顯得尤為重要,過硬的基本功將決定其今后的進步和發(fā)展,步法移動作為所有籃球技術的基礎和條件,對運動員各項技術的發(fā)揮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本文從大學生競賽的實際情形,模擬訓練中的實際移動方向、路線、動作、步法、距離等因素,結合籃球場地進行設計研究,建立步法移動能力預測評價回歸模型,為大超聯(lián)賽運動員移動能力的測試方法的評判與選擇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
對象為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六所參加中國大學生籃球聯(lián)賽的學校的106名大學生運動員,平均年齡18.7歲。平均身高1.927米,均為男生。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大量相關的論文和書籍,了解研究現(xiàn)狀,研究方法,籃球步法移動的影響因素等方面的內容。
(2)專家訪問法。征求教練員的意見和建議。并請他們對籃球訓練中的步法移動能力的測試方法與指標做出評判與選擇。
(3)問卷調查法。以問卷形式收集專家對評判指標的選擇、量化、賦值等方面的數(shù)據(jù)。
(4)測量與統(tǒng)計。根據(jù)需要和體育測量的要求,制定測量方法。并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0.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與分析。
1.籃球步法移動能力測試方法的設計。
設計籃球運動員步法移動能力的綜合測試方法,結合籃球場地,盡量利用場地界線和比賽的實際進行設計。運動員從右側底線出發(fā)→加速跑→中線(急停前轉身)→后撤步致端線→后轉身策滑步→對側邊線→后退跑→中線急停跳起→側身跑用手拍擊籃板結束。
測試方法的信度檢驗:信度反映測試誤差的大小,用專家調查和再測法評估測試方法的可靠性,從而判定所設計的移動能力測試方法是否可行,調查基本情況詳見圖1。
圖1 測試方法可行性調查結果
由圖1可知,專家對測試方法給予了可行性評價。然后,采用該方法對研究對象在同一單元時間進行重復2次測試,計算2次調查結果的相關系數(shù),用積差相關系數(shù)法計算數(shù)據(jù),得到重測信度系數(shù)(r=0.875)。表明該調查結果較真實可靠。測試方法的效度檢驗:請各隊的教練根據(jù)經(jīng)驗和觀察判斷,將運動員的移動能力分為5個等級,以該等級為效標,然后采用以上方法測試各學生的移動成績,并與教師的主觀評價進行相關分析,采用等級法計算效度系數(shù):
d為等級差值,n為樣本含量,并對結果進行相關性檢驗。[2]由表1可見,學生的測試結果與教師的主觀評價結果顯著相關,可認為該測試方法能反映學生的腳步移動能力。
表1 測試方法的效度檢驗結果
2.影響學生步法移動能力的主要因素和具體指標的篩選。
(1)指標的初選。
步法移動能力是由多種動作要素構成的一個復雜的腳步動作系統(tǒng),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從而構成任何一個單因素所不具有的整體功能能力。移動能力的體現(xiàn)是各種動作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3]如圖2具體所示。
圖2 移動能力的基本結構要素
根據(jù)步法移動能力的結構特征,初選出與其有對應邏輯關系的影響因素指標:30m跑、100m跑、5×10m折返跑、800m跑、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臺階測試、握力、肺活量)共十項指標,測試前五項指標成績,后五項指標成績運用大學生的體質測試數(shù)據(jù)。[4]
(2)指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檢驗。
采用再測法檢驗信度,[5]先進行兩次測試,計算兩次測試結果的組內相關系數(shù),得到重測信度系數(shù)r。信度系數(shù)界于0.65~0.75為可以接受;0.75~0.85為相當好;0.85~以上為非常好(如表2),表明該測試指標的測試結果可靠性程度。檢驗結果表明,除800米以外,其他項目的可靠性系數(shù)均處于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測試項目指標與學生的腳步移動能力等級呈顯著或非常顯著相關。表明測試指標與步法移動能力高度關聯(lián),有效性較高。因此將其余九項測試指標作為因子進行分析。
表2 測試指標的信度、效度檢驗結果
(3)“因子分析法”篩選測試指標。[6]
用于判斷步法移動能力的指標有九種,如何進行優(yōu)選,篩選出對學生步法移動能力影響較大的主因子,以減少評價指標,簡化操作過程,提高效率。本研究屬于無明確的“鑒標”變量,應用因子分析法,找出控制所有變量的公共因子,然后,選擇每個公共因子中載荷較大的因子作為典型測試指標。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計算。輸出統(tǒng)計量,球型檢驗結果表明,因子模型的顯著性水平達0.00,表明所建因子模型是可取的。
指標的篩選。因子分析結果表明:3個公共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6.614%,故我們選定3個公共因子,經(jīng)旋轉后所得因子中載荷較大的指標有3個,分別為30m跑、5×10m折返跑和立定跳遠,并以此作為典型指標。三個典型指標分別代表的含義是速度素質、靈敏素質和爆發(fā)力。
確定指標權重。測試指標的權重,反映每個測試指標對步法移動能力的影響作用的大小,采用因子分析法計算權重,并作歸一化處理后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如表3可見30m跑、5×10m折返跑和立定跳遠的成績決定其步法移動能力。
指標權重的信度檢驗。由表4可知,指標權重的隨機一致性比例r值小于0.05,則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表3 典型指標的權重值
表4 典型指標權重值的信度檢驗
3.回歸方程的建立與分析。
將研究對象106人的測試數(shù)據(jù),步法移動(Y)與30m跑(X1)、5×10m折返跑(X2)、立定跳遠(X3)的成績輸入SPSS軟件操作系統(tǒng),計算以步法移動能力為因變量與這3項測試指標為子自變量的多元回歸方程。[5]分析結果如表5,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回歸方程具有較高的顯著性。
表5 非標準化回歸方程及檢驗結果
(4)目標模式與評定標準的建立。
①動態(tài)目標模式的建立。
建立腳步移動能力發(fā)展過程的定量指標系統(tǒng),以便于腳步移動訓練過程中能全面、均衡地控制其快速腳步移動能力的發(fā)展,調控教學過程。為提高學生腳步移動能力爭取更大的可能性。為此,分析了檢查性項目及快速移動成績的分布特點,采用K-S檢驗確認這些數(shù)據(jù)指標服從正態(tài)分布,以樣本指標均值為基準,標準差為單位,優(yōu)化的回歸預測數(shù)學方程為算式,將各因子與腳步移動能力間的影響效應進行整合,建立了學生腳步移動能力教學目標體系,[4]見表 6。
表6 移動能力發(fā)展過程定量指標系統(tǒng)
②評定方法與標準。
在對學生的移動能力、30m跑、5×10m折返跑、立定跳遠的素質進行比較和評價時,由于測試的指標不同,測試指標標識大小、快慢、遠近的單位不一樣,無法直接比較,為了能夠在教學評價過程中便于將不同檢測性項目進行相互比較,又能反映各測試項目的運動能力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通過K-S檢驗確認樣本數(shù)據(jù)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標準分法,將各檢測性項目指標的測試成績轉化為無計量單位的分數(shù),并以此分數(shù)進行比較和判斷。采用T標準分:
T=〔70+(珋x﹣x)×10/S〕×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高優(yōu)指標)
T=〔70+(x-珋x)×10/S〕×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低優(yōu)指標)
計算樣本數(shù)據(jù)制定指標評分表。
步法移動能力測試方法,充分考慮籃球訓練實際情形,模擬學生練習中的實際移動方向、路線、動作、步法、距離等因素,結合籃球場地進行設計,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操控性。對于無明確的“鑒標”變量,應用因子分析法,優(yōu)選出對學生步法移動能力影響較大的主因子30m跑、10m×4折返跑、立定跳遠,以減少評價指標,簡化操作過程,提高效率。建立的步法移動能力成績推測回歸數(shù)學模型和動態(tài)數(shù)字模型,可以用于推測學生步法移動成績,把握學生的快速腳步移動水平,調控步法移動的教學內容和過程,使教學過程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學生步法移動能力練習是一個由多因素、多層次結構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所以其訓練提高過程是多角度、多因素決定的。
[1]王幼華.我國少年女排運動員身體素質與技評狀況評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6(1):125-128.
[2]祁國鷹,等.體育統(tǒng)計應用案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6.
[3]侯玉鷺.少年甲組男女排球運動員身體素質技術及其之間關系的比較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6,16(2):68-73.
[4]鐘秉樞,黃輔周.我國少年男排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多項指標綜合評價[J].河南體育科技,1986,4(3):48-51.
[5]劉星亮.體育測量與評價[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6]何國民.實用統(tǒng)計方法及SPSS操作精要[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
Evaluation and SPSS Realization for Mobility of Athletes Model in CUBS
Yang Lin Zheng Feng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106 male students from six universities who have taken part in the CUBS.With the approaches of test design,coefficient of rank correlation,factor analysis in SPSS10.0,K-S test and T standard deviation,the paper tries to make a statistic analysis for those students athletes.The research show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9 standards are within the scope of being acceptable.The common factors chosen are 30m running,standing long jump and 5×10m packrun(weight T:0.445,0.326,0.229),indicator weight speed quality,explosive force and alertness are examined respectively with corresponding methods.K-S test of the sample data accords with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step mobility model is set up and the standard grade table as well.
Basketball League;footwork mobile;model evaluation
G841
A
1672-6758(2012)05-0146-3
楊林,碩士,講師,畢節(jié)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貴州·畢節(jié)。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郵政編碼:551700
Class No.:G841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