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李 嵐
1.江西省南昌市血站,江西南昌 330006;2.江西省婦幼保健院,江西南昌 330025
血小板減少是臨床上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和出血的常見病因,針對該病情,往往采用輸注血小板的方法來預防或救治出血性的疾病。 但由于急診患者血小板需求量較大且時間有限,單靠機采或人工分離往往不能使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 故臨床上多采用冰凍血小板以應對緊急患者。 冰凍血小板有諸如以下特點,易儲存、不易污染、隨用隨取等而使其得到廣泛應用[1]?,F(xiàn)對2008年5月—2011年11月期間收治的56 例輸注血小板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收治的輸注血小板患者56 例,其中內臟出血5 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0 例、再障11 例、各種白血病14 例、骨髓增生異常9 例、脾功能亢進7 例。 所有患者均為首次輸注且無血型不合及藥物抗體的干擾。 兩組中男性患者32 例,女性患者24 例,年齡15~68 歲之間,平均年齡(45.3±10.2)歲。
從血庫中取血型相同的全血2 000 mL,分別放入10 個試管中,放入離心機進行離心,調整轉速為3 600 r/min,10 min 后取出試管,每管分離出約25 mL 的白膜層,然后放入恒溫箱中靜置過夜,溫度調至25 ℃為宜。 待血小板解聚后,將所有白膜層倒入一個大燒杯中,加入生理鹽水沖調,使紅細胞壓積維持在30%~35%之間,再放入離心機中以1 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0 min,使紅細胞與血小板分離,將上層血小板懸液過濾至另一燒杯中,過濾掉白細胞后再以3 000 r/min 的速度離心30 min,去除上清液,用生理鹽水洗滌血小板兩次,約400 mL/次,將洗滌好的血小板放置于-80 ℃的恒溫箱中冰凍8 h 后,再調整溫度為25 ℃解凍1 h,重復3 次,約400 mL/次的速度離心30 min,過濾上清液,以生理鹽水洗滌血小板,并將血小板濃度調至2×109/mL,放置于60 ℃的恒溫箱中20 h,待病毒滅活后,用高壓勻質機弄破血小板膜,所得微粒即為血小板膜微粒。 冰凍血小板的獲取則是將采集的新鮮血小板靜止2 h,待解聚后,經(jīng)無菌操作,緩慢加入二甲基亞砜,放置于-85 ℃的冷箱內保存。用時則將冰凍血小板放入42℃溫水浴中輕輕搖晃,完全解凍后即可使用。
觀察指標:輸注血小板后的出血時間(t),輸注前后血小板計數(shù)、輸注1、24 h 后的外周血血小板增高校正指數(shù)(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及血小板第IV 凝血因子(PF4)。
療效判定:輸入12 h 后血小板計數(shù)上升,出血停止或減輕,CCI>10 為有效;輸入12 h 后血小板計數(shù)無上升或輕度下降,出血得不到控制,CCI<10 為無效。
應用SPSS16.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出血時間比較:輸注后,實驗組出血時間為(7.5±1.5)min,而對照組出血時間為(9.5±1.8)min,經(jīng)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PF4 比較:實驗組PF4 為12.56.3 ng/m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78.6 ng/mL(P<0.05)。
經(jīng)上述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輸注血小板膜微粒的患者輸注后血小板計數(shù)明顯高于冰凍血小板組,且出血時間明顯縮短,PF4 的釋放量亦明顯較多。 分別計算1、24 hCCI 值和回吸收率,實驗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但冰凍血小板釋放的PF4 卻多于血小板膜微粒。 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冰凍血小板有較高的聚集率,而血小板的聚集程度從很大程度上反應凝血功能的好壞,且血小板膜微粒的粘附能力較弱,只有冰凍血小板的56%,因此比較冰凍血小板和血小板膜微粒的凝血功能,前者明顯強于后者。 而且冰凍血小板的保存環(huán)境相對較安全,能有效的防止污染的發(fā)生,且具有隨用隨取的特點,使得其在血源供應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應用越來越普遍。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及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及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s)
組別例數(shù)輸注前血小板數(shù)(×109/L)輸注后血小板數(shù)(×109/L)1 h CCI 24 h CCI 1 h PPR 24 h PPR實驗組對照組P 值28 28 12.04±4.58 11.74±5.01<0.05 32.04±8.75 22.07±5.46 18.10±2.80 5.90±1.30 12.20±3.10 2.30±1.40 84.10±4.80 64.20±7.30 60.50±5.40 42.70±7.90
血小板是人體中參與凝血的主要物質,具有黏附、聚集、促進凝血等功能。 當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或功能減退時,易誘發(fā)出血傾向,需從外界輸注血小板,達到藥物不可替代的凝血目的,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各種內臟大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各種白血病的患者。 隨著各種白血病發(fā)展,化療放療的強度不斷加大,骨髓增生受到嚴重抑制,使得患者體內血小板的數(shù)量急劇下降,加重了出血的可能性,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因此,對于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提前輸注血小板預防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 現(xiàn)階段治療血小板減少的患者主要有輸注新鮮血小板膜微粒和冰凍血小板兩種方法。 但由于血小板膜微粒采集較為復雜且儲存時間較短,又極易導致細菌滋生,各血站存儲量較少,對于急性內臟出血患者不能得到充分供應,故冰凍血小板的研制應用逐漸發(fā)展起來。
冰凍血小板能釋放大量的PF4 因子,它是參與血小板凝血過程中的一種活性因子,為四聚體結構,由結構相同的70 個AA單體以共價鍵的形式結合起來。 每個單體通過N 末端的可變區(qū)以兩個二硫鍵錨定在PF4 蛋白質核心上[2]。 PF4 通常以蛋白多糖復合物的形式參與血小板凝血活化的過程, 并且能有效的抑制內皮細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的釋放,使抗凝作用減弱[3]。 其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到達出血部位,促進血小板的聚集,使血液凝固,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有出血傾向患者的預防應采用血小板膜微粒輸注為宜, 而對于急診中的急性出血患者則采取輸注冰凍血小板進行搶救。
[1] 葉初燕,祝瑞泉,來力.機采血小板2U 的質量保證和供者安全性的探索[J].中國輸血雜志,2004,17(1):33-34.
[2] 楊孝順,謝琳,朱鴻杰,等.冰凍單采血小板在外周血干細胞移植中的應用:與輸注新鮮單采血小板效果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27):5015-5017.
[3] 孫艷萍,袁媛,陳召江,等.冰凍血小板融化復蘇后不可逆聚集的原因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5,7(2):88-89.